1.紡織業舊衣回收率低、循環經濟卡關最大痛點,一台機器3秒解決!新創沛德永續用AI與近紅外線技術打造「衣物分選機」,讓分類精準度提升,讓廢衣變高值原料。
2.這場科技與紡織業的跨領域結合,不僅讓台灣有望成為全球循環紡織領頭羊,更可能重塑整個產業供應鏈,走向國際市場。

透過沛德研發的紡織材質智能分選系統(圖),未來台灣二手衣物不再只能轉賣第三世界,而是能快速分選材質,回收再利用。(攝影者.陳宗怡)
眼前像是機場行李X光機的輸送帶上,一件件衣服被隨意拋疊,從純棉、混紡、尼龍、壓克力、聚酯纖維、羊毛⋯⋯,經過燈照之後,各種衣物根據它的材質比例,從不同出口被分選出來。
整個過程,只需要三秒鐘。
這個由新創團隊沛德永續所研發的機器看似簡單,卻可以讓每年被大量丟棄的舊衣,快速回收再利用。
成立:2023年
創辦人:劉曜達、謝振傑
跨界解方:用近紅外線光譜及AI模型,快速分選衣物材質、種類及含量
榮譽:入選2025美國消費性電子大展台灣新創代表隊、2024 IMV科技創新獎金競賽企業組生態永續類第1名
舊衣回收再製率低於1%
它把實驗室技術帶入紡織業
紡織產業是碳排大戶,占全球碳排量的一成,超過航空跟航運業的總和;光是二○二二年,台灣人就丟了八萬二千噸的舊衣,平均每分鐘就有五百件衣服被淘汰,但實際回收再製的,卻不到一%。
把舊衣分類再製作,有什麼難?實際執行上真的超難。
因為一件衣服往往混了多種材質,加上拉鍊、扣子、皮革⋯⋯,如果靠人工分選,成本高,也不夠準確。不少國際品牌如Zara、H&M、紡織大廠都在鑽研回收方式:如遠東新世紀就使用化學回收法,將舊衣用化學溶劑分解成原始分子後,再重新製成紡織原料。
但紡織產業最大痛點,還沒被解決——成千上萬噸的舊衣,無法被精準分類。
遠東新世紀化纖總部副總經理黃全億告訴商周,台灣每年產生約八萬噸的廢棄舊衣,舊衣回收廠是根據用途跟種類區分:男、女、小孩、褲子、外套等,而非依照材質分類。「所以紡織廠很難從這裡取得針對材料分類的舊衣,很難做物理回收。」黃全億說。
而沛德永續卻從跨領域對問題提出解方。他們使用AI演算模型與近紅外線(NIR)光譜原理,打造了三秒鐘辨別衣物的機器。
該公司兩個創辦人,執行長劉曜達與台灣師範大學光電所教授謝振傑,都不是紡織產業出身,但一個在科技業待了近三十年,一個擅長對物質進行光學感測分析,用光學科技協助民生產業科技升級。
二○一九年,財團法人紡織綜合研究所檢測及驗證部副主任李若華從歐洲考察回台,發現歐洲有人打造舊衣分選機,但價格超過新台幣一億元,因此找上過去合作過的劉曜達求助。
沛德用的近紅外線光譜原理不是新技術,以前多用在實驗室內,來辨識小規模的特定物質,鮮少人用在辨識衣服材質。
劉曜達在研究初期發現,紡織材料對近紅外光的波段有反應,會呈現某一種光譜,就像每種材質具有的獨特DNA。
「我們試了幾萬件衣服,各種材質、丟入角度都要去模擬評估,空氣溫度、濕度都要測,」謝振傑說,他們足足花了一年半時間,動員一、二十人,讓每件衣服不論是折疊、捲曲,都可以被辨識材質,練出超過十萬筆材質的資料庫。
儀器價格僅歐洲一成
拚串聯產業鏈、打造新商模
現在,他們靠AI數據與近紅外線可以三秒鐘分出六種材質:棉、尼龍、壓克力、聚酯纖維、羊毛及醋酸,且比例可依照客戶的不同需求調整。如聚酯纖維含量超過九五%的衣服可以直接物理回收,達八成者可做化學回收。
他們打造的機器價格,是歐洲的十分之一。同時,沛德還有個優勢——台灣是全球最重要的紡織重鎮,有完整的上中下游供應鏈,「除了成衣以外,布料、技術的高階專家都在台灣,」李若華指出,根據創投顧問公司Metabolic報告,台灣可以成為永續紡織的領頭羊,「因鄰近國家如韓國、日本的紡織業供應鏈都是斷掉的。」
現在,沛德正積極串聯回收與紡織產業,希望合力打造舊衣回收新商模。他們的計畫是:從舊衣分選、破碎、開纖到紡紗一條龍,讓紡織客戶拿回原料就可以直接製衣,還能附上雲端履歷系統證明。
北台灣最大的舊衣回收商久泰資源回收負責人吳基正也是沛德的合作夥伴;目前三新、中興紡織也對於該計畫很有興趣;而國內紡織大廠如力麗、新纖也開始採購沛德分選後的高純度衣物原料。
除了串接產業鏈是個大工程,他們還有難關要克服,例如消費者普遍認為舊衣回收就該比較便宜。「舊衣回收再製不易,本就該高值化,」劉曜達說。因此,他們也將與百貨公司或國際品牌商合作推出科技舊衣回收辨識箱,只要消費者把舊衣丟進去,就可以立刻看出包含哪些材質,資訊立刻上傳雲端履歷系統。
跨領域科技解題,或許能讓台灣不只是紡織供應鏈重鎮,還能把循環紡織品賣到全世界。
更多永續經營趨勢與案例 請上《商周ESG》專區: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site/e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