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人文衝擊

什麼工作不會被AI取代?」 最近,這個問題似乎占了我科技為主題的閒聊八成。我們經常看到每個工作者的潛在恐懼與焦慮討論,但少聽到人工智慧和技術將如何衝擊人類創造力的探討。

前一陣子,洪建全基金會以「AI時代的人文衝擊」為題,邀請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編舞家黃翊、新媒體藝術家鄭先喻,從科技與藝術創作的角度,分享他們關於人工智慧的觀察。

杜奕瑾表示,AI機器人或軟體的快速運算與產出速度,將會大幅減省人類工作中單調、高風險、勞力及精密計算的部分,並釋放更多時間,讓人發揮創造力與想像。他也認為「AI+物聯網」是下個科技發展的大趨勢,屆時所有物件都可連上網路與AI協作,邁入「美學網路」(Aesthetic Net)的世代。他與團隊運用AI,擷取、編輯無人機空拍的360度影像,重現了齊柏林視角風格的紀錄片。

...本文未結束

我已經是訂戶, 立即看
投資客必看!首月訂閱只要100元


✔︎ 暢讀5萬篇+ 以上的商管產業話題與解析
✔︎ 額外送 100堂+的線上商務課程,訂閱就能看
✔︎ 跨平台使用,在哪都能看商周

馬上訂閱→
或是登入儲值,單次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