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詩人兼詞家和書法家蘇東坡(蘇軾)是否有斷袖之癖,無從考,但從他平生事蹟來看,應該不是gay而是straight(正常的異性戀者)。所以有此一問,完全是林語堂為蘇東坡寫的英文傳記而引起的。林先生寫的蘇傳書名是《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1947年出版)。稱蘇為gay genius,在當時沒有問題,因為那時gay並沒有現在的意思,gay genius兩個字都以g字母開始,有頭韻(alliteration)之美,可能林語堂還頗為自己想出這樣一個巧妙的書名來而自得呢!
Gay變成同性戀的專用字是上一世紀60年代以後的事,在此之前,gay的字義是快樂、輕鬆寫意,了不起的貶義是喜尋歡作樂。50、60年代台灣來美公幹的人,事畢之後想輕鬆一下,找點樂子,多去鄰近華盛頓市的巴爾底摩(Baltimore)看脫衣舞,其中一家最有名的戲院就叫Gaiety。這個字是從gay轉化而來,顧名思義,不難想像戲院內大膽豪放的情景。
Steven Foster所作的美國著名民歌Old Black Joe,不是有Gone are the days when my heart was young and gay的歌詞嗎?若照今天的標準,那young and gay豈非成了「年輕的同性戀者」?胡適先生在20年代的日記中剖析自己的生活態度,說是他「偏向莊重的生活」,但「有時也能做得很gay的生活」,這裡的gay顯然不是指同性戀,而是說找樂子,跡近放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