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評論》柯文哲崛起只是曇花一現,「侯柯配」會成真嗎?

1.郭台銘如今已是強弩之末,副手賴佩霞放棄美國籍時間成謎、原本答應幫忙的國民黨地方派系紛紛離去,即便硬選到底,恐怕對藍白都無法構成威脅。
2.「藍白合」一直是2024總統大選的熱門話題。未來,若柯文哲決心選到底,且不與侯友宜整合,就很可能會靠國民黨操作棄保、分裂投票到藍白「只剩一個」。
3.柯文哲與侯友宜的組合和消長,才是非綠陣營對賴清德構成威脅的關鍵。但賴清德的真正挑戰其實不是國民黨或民眾黨,而是人民想要政黨輪替的決心。
自2024總統選戰開跑以來,在野「藍白整合」便一直是重要話題。
第一波高峰是6月國民黨內亂開始後,因為侯友宜的支持度崩盤,柯文哲則持續上揚、甚至一度超越賴清德,導致國民黨出現藍白合呼聲。有部分聲音暗示,應該「禮讓柯文哲」,例如立委羅智強提議的「政黨輪替大聯盟」,便被解讀是要「棄侯保柯」,儘管羅智強本人嚴正否認。
第二波高峰是8月下旬郭台銘宣布參選後,因為非綠陣營的候選人多達3組,所以有不少聲音呼籲侯友宜、柯文哲、郭台銘協商,希望在3人之中形成一組候選人,以求集中選票「下架民進黨」。其中,由於郭台銘民調墊底,所以呼聲最高的還是「柯侯配」與「侯柯配」。
在筆者看來,郭台銘如今已是強弩之末,不僅副手賴佩霞的美國籍放棄時間成謎,就連原本答應幫忙的國民黨地方派系也紛紛離去,各方不是作壁上觀,就是「再倒戈」回侯陣營。被孤立至此,即便郭台銘硬選到底,結果恐怕也是嚴重泡沫化,對藍白都無法構成威脅。
從這個視角來看,柯文哲與侯友宜的組合、消長,才是非綠陣營真能對賴清德構成威脅的關鍵。當然,藍白合的現實難度不小,但要集中非綠陣營選票,也不一定非要整合,還可以操作台灣選舉常出現的「棄保」:只要侯友宜與柯文哲當中一人,能在選前民調取得較大領先,例如領先對手10%以上,其政黨便能呼籲選民「集中選票支持第二名」;導致第三名的最終得票遠遠小於民調數據,第二名則因此壓過第一名險勝。
筆者已在此前的《賴清德隱憂》2篇文章中提到,賴清德並非此次中美共同屬意的人選,更面臨民進黨8年執政的弊案連環爆,如果非綠陣營最後只有一位強勢候選人,那麼賴清德就算眼下風光,也極可能被開票結果甩一耳光。
藍白合的誘因與障礙
回顧藍白合呼聲,這一想法的底層邏輯乃是「政黨輪替」。也就是支持者以「下架民進黨」為最高目標,呼籲柯文哲與侯友宜當中一人、犧牲自己的總統夢,來成全集中非綠陣營的選票,並要求國民黨與民眾黨共組執政聯盟,阻止民進黨再成立法院多數。
平心而論,這一構想有其現實基礎,因為賴清德的聲勢確實不如2020年的蔡英文,後者支持度自2019年下半年起,便穩定在維持40%以上,甚至有不少衝破50%的紀錄;反觀這次賴清德,雖然穩定領先其他候選人,其支持度卻只在30%~40%的區間浮動。即便8月訪美後,一度衝破40%的天花板,卻很快又因雲豹能源、巴西進口蛋的爭議跌回30%區間。從這一視角來看,非綠選民對藍白合的期待,情有可原。
但話說回來,如果藍白合是件容易的事,柯侯就不會直到今日還在糾纏。聚焦現實,不論「侯柯配」或「柯侯配」,兩者都有不小的實現難度與障礙。
1.侯柯配
首先是「侯柯配」,其核心訴求就是柯文哲退讓。不論是同意擔任侯友宜副手,或是換取擔任藍白聯合政府的要職,總之就是柯文哲放棄競選總統,成全國民黨與侯友宜。
在這一構想的支持者看來,5月~9月的民調起伏已經證明,所謂「柯文哲崛起」只是曇花一現,因為即便柯能趁國民黨內亂、民進黨攻擊侯友宜的空窗期野蠻生長,在宣傳系統順風推進的情況下,也只能讓民調勉強突破30%。之後面對民進黨鋪天蓋地的網軍側翼攻勢,柯文哲團隊就明顯敗退、打不了逆風宣傳戰,民調很快跌回20%。
與此同時,國民黨已逐漸整合,在民眾黨組織戰力幾乎為零的情況下,柯文哲越往後走只會越勢弱,因此不如見好就收,與國民黨進行整合。
以上想法,在如今的國民黨可算主流,在民眾黨也有部分贊同者,卻不是非綠民意市場的壓倒性多數。因為在民眾黨的支持基礎中,有部分選民來自極度排斥國民黨的光譜,如果不是民進黨過於腐化墮落,其或許也不會選擇支持民眾黨。因此,如果柯文哲選擇成全侯友宜,民眾黨的現有民意,必然無法全部轉而支持藍白合,而是會有部分不滿者選擇不投、或是乾脆咬牙回歸民進黨。
此外,民眾黨內部也存在堅決不與國民黨合作的「主戰派」。在其看來,民眾黨一旦與國民黨合作,就會失去立黨的理念基礎,支持度可能崩盤。且沒有總統候選人加持,本就弱勢的民眾黨立委選情,必定雪上加霜。簡單來說,就是「輸也要選到底」,其代表人物則是柯文哲競辦總幹事、2022年的台北市長參選人黃珊珊。因此即便柯文哲真對「侯柯配」起心動念,如何說服支持者與黨內,將是無法迴避的挑戰。
2.柯侯配
接著是更加困難的「柯侯配」。基本上,這個組合只有在侯友宜嚴重崩盤時才有話題,且主要是國民黨內亂下的產物,其組成又可分為「短視投機派」與「公報私仇派」。
其中,「短視投機派」主要以羅智強等國民黨立委參選人為代表,基本上就是一見6月柯文哲聲勢高漲、侯友宜「勝選無望」,便希望國民黨禮讓柯文哲,來拉抬包括自己在內的立委選情。
「公報私仇派」則以蔡正元等人為代表,基本上就是一群在馬英九時代與金溥聰嚴重交惡的國民黨人,眼見金來擔任侯友宜競辦執行長,便寧可國民黨禮讓柯文哲、也不能讓金溥聰得分。
但隨著柯文哲民調再被侯友宜超越,柯陣營的宣傳戰遭遇瓶頸、組織戰力也基本為零,「柯侯配」逐漸喪失討論的正當性。如今國民黨雖仍高呼整合,卻已是「侯柯配」為主流。
且據筆者了解,國民黨地方派系再怎麼不喜侯友宜,都不會接受國民黨禮讓柯文哲,如果黨中央真的一意孤行,地方組織便不會大力動員。因此說得更直接,「柯侯配」看起來是選項,卻基本上不可能實現。
柯文哲的必然殞落是關鍵
從上述分析來看,不論「侯柯配」或「柯侯配」都有難度,只是前者的難度相對較小。因此,可能可以更務實的說:等不到國民黨禮讓的柯文哲,基本上只剩3個選項,不是被民進黨打到崩盤退選,或抱著渺茫的勝選希望硬選到底,就是選擇與國民黨合作,換取民眾黨能多幾位部長,自己也能在未來政府中保有一席之地。
但不論柯文哲如何選擇,在筆者看來,其殞落都是必然結局,正如民眾黨的泡沫化也必然發生。只是選擇方案不同,苟延殘喘的時間長短就不同。
而這背後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台灣2008年的選舉制度改革。在這一年,台灣將立委選舉改成「單一選區兩票制」。其中,「單一選區」是指每個選區以相對多數決制,選出一名候選人;「兩票制」是指每個選民手握2票,1票投政黨、1票投候選人。根據杜瓦傑法則(Duverger’s Law),多數決制容易產生兩黨制,比例代表制則容易走向多黨制。所以,這一改革決定了台灣的政黨體系將會走向兩黨制,第三小黨基本上沒有生存空間。
比較2004年、2008年改革前後的區域立委選舉,2004年時,小黨尚有生存空間,例如親民黨就在225席中拿到了34席,台灣團結聯盟(簡稱台聯)也有12席;2008年改革後,國民黨在113席中拿到了驚人的81席,民進黨則有27席,親民黨、新黨、台聯全數泡沫化,區域立委席次幾乎為零。再看2020年選舉,區域立委同樣除了藍綠兩黨外,幾乎沒有小黨。
而台灣同樣採取相對多數決制的總統、縣市長選舉,也基本上是走兩黨對決的路線。柯文哲之所以能在2014年、2018年兩次當選台北市長,基本上有很大的運氣成分:第一次是因民進黨不只禮讓、還全力輔選,所以柯文哲即便沒有民進黨身分,也明顯是代表民進黨參選,所以能承接民進黨的支持群;第二次則是因為公投綁大選導致「邊開票邊投票」,讓泛綠選民眼看民進黨的姚文智嚴重落後,決定棄保給柯文哲,才讓柯文哲最後以3000餘票,險勝國民黨的丁守中,因此本質還是藍綠對決。
所以,當柯文哲決定在2019年自組民眾黨、以此參選2024總統時,基本上就已經是在挑戰不可能的任務。在台灣的選制下,如果柯文哲的目標真是選上總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加入民進黨或國民黨,並爭取該黨的總統候選人提名;如果真的非創黨不可,那麼柯文哲唯一的勝選機會,就是爭取民進黨或國民黨禮讓,好承接該黨的民意基礎與選民版塊。
此外,從資源的角度來看,新生小黨的候選人要選立委、縣市議員還有可能,競爭縣市首長已經很勉強,要挑戰總統就必然會陷入資源不夠、被邊緣化的窘境,因為選舉只有前期宣傳盤作用明顯,中後期開始便會進入組織盤的較勁。
正因如此,之前柯文哲民調極高時,筆者便曾撰寫《柯文哲隱憂》3篇系列文章,以柯缺乏地方基層「陸軍」、容易被民進黨宣傳系統人格毀滅、面對弊案選戰並不耐打3大基礎,預測柯文哲在選戰的中後期將會相當辛苦。除非能獲國民黨禮讓,用該黨資源打宣傳戰、組織戰,否則基本上沒有勝選機會。
再看柯文哲、民眾黨的尷尬處境,柯文哲之所以能有今日聲量,關鍵就是8年的台北市長執政。柯文哲已在2022年卸任台北市長,若不在2024年參選總統,待至2028年便不可能再有今日能量。
簡單來說,柯文哲只要這次沒有勝選,之後便不會再有參選機會。民眾黨則基本上是柯文哲一人政黨,但小黨在台灣選制下基本上開局即巔峰,即便2024年能憑柯文哲的聲量選上幾席不分區,其命運也基本上不會與早年的新黨、近年的時代力量相去太遠,走向泡沫化不過早晚。除非柯文哲真的勝選總統。
而如前所述,觀察眼下情況,柯文哲應該等不到國民黨禮讓。那麼,直到11月登記前,擺在面前有3個可能的情境:
第一,被民進黨打到崩盤,決定退選,民眾黨的泡沫化提早發生。
第二,堅持參選到底但落選,雖拉抬了民眾黨的2024不分區立委席次,但泡沫化還是會在幾年後發生,因為民眾黨下次不會再有如此強勢的總統候選人。
第三,接受國民黨整合,換取民眾黨部分戰將,出任聯合政府的部會首長。柯文哲自己也可允諾擔任副總統、或部會首長,得到參與執政的機會。但這一情境同樣會導致民眾黨的泡沫化,只是會是被國民黨吞吃的泡沫化,也就是會有部分成員成為「泛藍」。雖保有民眾黨黨籍,卻與國民黨眉來眼去,或是在之後乾脆選擇加入國民黨,以爭取更好的政治前途。
正因柯文哲必然殞落、民眾黨也必然泡沫化,「至少爭取參與執政」就成了讓柯文哲同意「侯柯配」的可能關鍵。而雖說這一搭配可能導致部分民眾黨支持者流失,但因為這次賴清德的穩定支持度也只有30%~40%左右,藍白合只要能集中多數選票,就有與賴清德一搏的基礎,民進黨便不能再因非綠分裂而高枕無憂。
當然,柯文哲也可能選擇聽從「主戰派」的建議,拒絕與國民黨整合,那麼隨著選戰遞進,民眾黨組織戰力幾乎為零的劣勢將越發明顯,宣傳戰乏力的現實也將持續發酵。諸如民眾黨籍市長高虹安貪汙的醜聞,將反覆成為失血傷口,其結果也必然反應在柯文哲的民調上。
只要侯友宜能顯著拉開與柯文哲的民調差距,便有可能在總統選舉上操作「棄保」,也就是讓部分民眾黨支持者在「政黨輪替」的最高目標下「分裂投票」:總統票投侯友宜、政黨票投民眾黨,最終即便民眾黨能有席次,柯文哲也必然無緣總統,侯友宜則可能因此險勝賴清德。
簡單來說,賴清德現在看來情勢大好,卻不能忽略可能會到來的隱憂:侯友宜與柯文哲如果不是整合,就是在操作棄保、分裂投票後,實際上「只剩一個」。歸根結柢,賴清德的真正挑戰不是國民黨或民眾黨,而是人民想要政黨輪替的決心。
(本文不代表本刊立場)
原文發表網址:2023.9.25賴清德隱憂(三):侯友宜與柯文哲不是整合 就是「只剩一個」 | 香港01
*本文經「方格子直送計畫」合作轉載,原文:賴清德隱憂(三):侯友宜與柯文哲不是整合,就是「只剩一個」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商周大調查
川普關稅恐慌擊潰股市,投資怎麼辦?專家:不該改變你的整體計畫!
方格子vocus致力於成為華文創作者的第一站,以多元模式創造價值,期望讓每位專注的創作者自在分享、交流,放送你的知識與想像。在這裡(媒體名稱)的文章,都是由方格子創作者個別創作,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授權轉載。歡迎到方格子網站發現更多精彩內容!
方格子網站:https://vocus.cc
方格子Facebook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cu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