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 領導馭人
員工沒自信、還在「找自己」,領導者怎麼帶?iKala執行長的體悟:把自己當行為科學家

1.焦慮世代的團隊領導者,不但要了解自己,更要把自己當成一個行為科學家,才有辦法有系統的、有規劃的引領團隊成長。
2.工作者是否獨立,會大大影響企業的經營效率。當一家公司多數員工都處於「依賴別人才能完成工作」的階段時,公司的創新速度就會慢下來。
3.面對環境的不確定性,是每個員工、每天都要處理的課題。當一個人無法面對不確定性時,會對團體造成長期傷害,企業經營者不可不慎。
我在公司花最多時間的事,是扮演心理諮商師。
執行長當久了,除了每天分析營運數據之外,還要每天分析人性,並與經營策略結合。這篇文章整理了我一些最近的心得。
工作者是否獨立,會影響企業的經營效率
由於受過東西方的教育,也在東、西方國家工作過,我特別喜歡比較2種環境下的「個體獨立性」,許多人會把「獨立性」錯誤理解為特立獨行,把「做自己」解讀成不與群體妥協。實際上,在心理學廣泛的定義當中,獨立個體指的是生存與生活的能力,能發揮個人價值與展現和諧群性的人。
在職場上把員工的發展成熟階段,用3種粗略的分類法來解讀,會相當有幫助:dependence(依賴別人才能完成工作)、independence(能夠獨立完成工作)、 inter-dependence(彼此協作達成任務)。
美國的職場上,員工起步時幾乎都已經處於independence的階段。相較之下,東方教育下剛剛畢業的學生,則是幾乎都處於dependence的階段,進入職場的同時,也才剛剛開始學習人際交往、或是一些基礎的生活技能。站在領導者的角色,這其實是很大的隱性經營成本,不會顯示在財報上,但會呈現在整體公司的增長停滯。
當一家公司多數員工都處於dependence階段時,多數人只能依賴指令才有動作,管理模式就得變成控制型和top-down的權威式管理,公司才能完成重要的事情。如此一來,經營效率隨著公司擴大,就會漸漸降低;主管也會每天疲於奔命下指令,整家公司創新和適應環境的速度就會慢下來。
因此,工作者的獨立性對企業的經營效率,有長遠且深刻的影響。
缺乏生活經驗,會讓社會損失生產力
最近我聽了一門精神醫學的課,老師同時在某頂大擔任心理輔導師。他舉了一個案例,某次他碰到一個一路考第一名、從未嚐過敗績的高材生,那位學生遇到了與人交往的問題,因而求助輔導單位。當時,學生的第一句話是「我只會考試」,老師非常震驚,因為這名學生已經是二十多歲的碩士生。他缺乏與人相處的基本技能,他不知道離開沒有考試、沒有比較學業的環境,未來該怎麼走下去,因此極度焦慮。
這個案例他對群體很陌生、對於自己也很陌生,這並不是因為他在智力上有所不足,而是他缺乏相關生活經驗。在他的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沒有給他適當的環境累積相關經驗。外表年齡一直增長,但生活經驗卻沒有跟著成長,這個人就會一直是個大小孩(巨嬰),進入社會或職場後,就會有種種的不適應。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真的非常大。那些埋藏在深處、連本人都沒有覺察到的心理慣性,幾乎不可能在面試或是短暫的相處當中被發掘。當父母自己的情緒管理有問題,下一代的情緒管理幾乎一定會有問題;若家長覺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孩子長大之後就會不懂如何探索世界,甚至覺得外面的世界很危險。
東方家庭還有一種常見的模式:醫生世家、律師世家、企業家世家⋯⋯。當我們限制下一代只能從事相關工作時,對個人的成長就是一種監禁和壓抑,相關的負面效應也會在成年後爆發。
經歷這種成長經驗的人,往往在成年後的一天突然醒來,然後發現自己走在一條與個人興趣不合的道路上;因而想彌補成年前就應該有的探索經驗,也為自己的身心和工作狀態,帶來突然且重大的衝擊。有時會造成他們職涯中斷,累積的重要工作經驗和專業技能,因此無法延續,對於社會整體的生產力是明顯的損失。
缺少面對不確定性的能力,會造成組織的長期傷害
Can-do attitude是很重要的成功特質之一,代表一種自信積極、樂觀進取的態度。幾乎沒有人知道,要怎麼在面試時看出人選的can-do attitude,畢竟在短短的面試中,人選都可以假裝。往往要到工作一陣子之後,我們才會發現對方根本沒有can-do attitude,遇到問題時,第一個採取的動作是「迴避」或「否認」,這對現在的商業環境會造成不良的後果。
環境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面對不確定,是每天、每個員工都要處理的課題。當一個人無法面對不確定性時,甚至會開始「掩蓋」嚴重的問題,對團體造成長期的傷害,企業經營者不可不慎。
我在面試時,幾乎都會請人選明確舉例說明自己過往如何處理不確定性,以及「處理過多大規模的不確定性」。這個問題的答案比較不容易捏造,不斷深究、一直繼續問,就可以看出真偽,以及人選是否具備can-do attitude。
很多憤怒和防禦,其實都來自於自卑
職場上難免有紛爭,在面對對方的憤怒或防衛性的情緒時,我會冷靜去思考對方的成長方式和環境,來同理和解讀對方之所以憤怒的原因。然後一步步拆解、採取適當的言語,把場面控制住。
我發現無論是在職場,或是生活當中,憤怒的根源常源於自卑感。「憤怒」被當做掩飾「沒有自信」的盾牌,這非常符合人腦的運作。畢竟當我們的杏仁核受到刺激、對外界感到害怕、想保護自己的時候,展現出憤怒的情緒,可以威嚇對方停止做出進一步傷害我們的行為。
這樣的慣性,也容易追溯到成長經驗,當孩子的成長過程是受到貶抑、而無法累積自信的時候,憤怒會是他們成年之後的一個情緒慣性。遇到這樣的員工,更重要的是重建他們的自信,讓他們感到安心,在對話當中先讓他們知道沒有人要攻擊他們。
所以在東方的職場上,把「對事不對人」當成溝通的起手式幾乎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甚至直接把「對事不對人」這個元素置入iKala的幾項領導原則當中。
學會控制情緒,團隊才可成長
在緩和衝突中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有賴於領導者自己也要學習控制情緒。別傻了,情緒管理跟年齡沒有關係,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學會或處理自己的情緒。無論幾歲,我們都要學習處理自己的情緒。也因此,「Know thyself」成為了iKala的領導原則之一。
焦慮世代,職場上的心理面向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領導者不但要了解自己,更要把自己當成一個行為科學家,來有系統、有規劃的引領團隊成長。個人的心理成長,公司才會成長,這與智力還有聰明才智完全無關。
*本文獲「程世嘉」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商周大調查

北市新黃金商圈成形!不只中山站,這4站不分平假日消費力都強勁
程世嘉 Sega,iKala愛卡拉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碩士,台大資管系學士,專長人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