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每年淘汰績效墊底員工!「末位淘汰」助微軟市值衝到17兆,卻成為落後蘋果的關鍵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每年淘汰績效墊底員工!「末位淘汰」助微軟市值衝到17兆,卻成為落後蘋果的關鍵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管理 | 領導馭人

每年淘汰績效墊底員工!「末位淘汰」助微軟市值衝到17兆,卻成為落後蘋果的關鍵

每年淘汰績效墊底員工!「末位淘汰」助微軟市值衝到17兆,卻成為落後蘋果的關鍵
許多公司都曾使用「末位淘汰法」決定員工去留,它究竟是萬靈丹還是毒藥?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謝佩如
管理知識內參 2021/07/08
摘要

1.「活力曲線」是一種績效評估制度,強制將員工排名成前20%、中70%、後10%,而尾端10%的員工將遭淘汰,因此也被稱為「末位淘汰制」。

2.亞馬遜、微軟、3M,甚至台積電都曾使用「末位淘汰制」。它能汰弱扶強,同時,也讓下屬認清自己在組織中的位置,從而不斷改善績效。

3.然而,「末位淘汰制」幫助微軟市值衝上17兆巔峰,卻也成為落後蘋果的雙面刃。該考核制度扼殺創新,員工怕淘汰、寧願訂低標、人人習慣留一手自保。

4.末位淘汰是毒藥還是仙丹,管理者可以先衡量公司規模、產業狀態、公司是否建立「透明溝通」機制。此外,也必須認知制度並非一成不變,需保留彈性。

管理知識內參,做你的線上MBA補給。

什麼是「活力曲線」?(Vitality Curve)

「活力曲線」這套績效評估制度,由被譽為「20世紀最佳經理人」的奇異前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提出。

他認為,員工能力會呈現鐘型分配,他便利用活力曲線,強制將員工排名成前20%、中70%、後10%,而尾端10%的員工將遭淘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藉由強制淘汰這些人,企業才能不斷拉高績效門檻,因此也被稱為「末位淘汰制」。

「活力曲線」給管理者的啟示

末位淘汰績效考核制,大家都不陌生。《華爾街日報》指出,《財富》500大企業中,就有3成使用:亞馬遜、微軟、3M,甚至台積電都曾使用,而華為、阿里巴巴、京東在近幾年宣布實施。

它能達到汰弱扶強,同時,也讓下屬認清自己在組織中的位置,激發員工的危機意識、從而不斷改善績效。

威爾許曾針對末位淘汰制表示,儘管殘酷,但認為這對雙方都有好處。「與其40歲被淘汰,不如30歲就告訴他不適合,他年輕,還可以重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另一方面,這種激烈的方式也可能撕裂員工和同事、公司間的信任。為了不被公司淘汰,員工彼此鬥爭,而不是將心力放在打敗公司競爭對手。此外,此制度讓員工缺乏安全感,容易降低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導致集體跳槽。

既然活力曲線是一把雙面刃,身為管理者,該如何判斷自身是否適合使用?

首先,先衡量公司規模、產業狀態。

如果一個企業人浮於事、人員過剩,管理沒效率、秩序的狀態,就比較適合實施末位淘汰制。

而機構精簡、人員精練或是產業的人才已是嚴重短缺時,若實施末位淘汰就可能造成職位長期懸缺,難迅速從人力市場換血,進而成為公司的損失。

此外,抽樣的母體數量越小,越難說倒數末位的員工績效真的很差:5 人、15 人、40 人的部門,若都強制使用固定淘汰比例,只會扭曲績效好壞。

二來,公司是否建立「透明溝通」機制。

奇異的「末位淘汰」之所以發揮出正面效果,關鍵之一在於建立「坦率與公開」,員工可以在任何階層進行溝通與反饋,能即時知道需改善的地方,而不是到年終才驚覺自己將被辭退。

最後,末位淘汰並非一成不變。

管理是動態、不斷調節的過程。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李弘暉建議,如果明知補進來的員工不會比淘汰的員工好、每個員工都在考核標準之上,就需謹慎評估這套制度的適用性。

淘汰幾年後,績效表現不好的員工都被淘汰了,也補進優秀的員工。人力素質提升了,帶動整體績效提升,淘汰的百分比也應該跟著降低,濫用此制度只會造成人心遑遑,把優秀的人才往外送。

例如,阿里巴巴、華為雖然也採行末位淘汰,但仍保留退場機制。

阿里巴巴改為員工被開除三個月內,還可以重返崗位,也就是一個人有2次機會成為阿里巴巴的員工,兼顧員工的安全感與積極性。華為則是對於不適應的員工,提供「下崗培訓」,讓他們回公司總部接受培訓,再推薦給內部的勞動力市場。

「活力曲線」有哪些實例?

微軟為了自救,放棄末位淘汰制度

2013年11月,微軟發出一封信,宣佈放棄已實行10多年、助攻其市值衝到6160億美元的秘密武器:員工末位淘汰制。

這次微軟一宣佈放棄,美國媒體一面倒地叫好。《彭博商業週刊》標題寫著:「微軟砍掉被廣為憎恨的員工分級評鑑」。

商周在《微軟自救絕招:不把員工打丙等》指出,這個曾讓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引以為豪的武器,竟砍掉內部眾多創新的機會。

原因在於,末位淘汰制扼殺創新,員工怕淘汰、寧願訂低標。

當蘋果講求團隊合作,全力研發iPhone和iPad 、Google給予員工20%時間做創新時,微軟內部卻開始因應此制度,下有對策。例如,每年訂定個人目標時,不能訂得太高,也不想拚創新,否則隔一年後沒達標或創新失敗,就可能被淘汰。

此外,該制度也拖慢反應速度,人人習慣留一手自保。

「我幫助你,等於讓自己績效降低」的觀念逐漸生根在微軟人心中,因此,大家習慣故意留一手,讓同事無法拿到足以威脅自己績效的資訊,這導致即使微軟有這麼多好人才,反應速度卻比競爭對手慢。

最後,微軟在成長最快的平板電腦和手機的市佔率,受到蘋果和Google主導的安卓陣營夾擊,僅有個位數。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2025大阪萬博會開幕!你最感興趣的亮點是?
1. 17公尺巨型鋼彈
2. 世界最大木造環形建築「大屋根環」
3. 台灣館「TECH WORLD」
4. 8大生命主題展館
5. 未來社會展區科技體驗
6. 沉靜式燈光秀、光雕秀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2025大阪萬博全攻略》必逛展館、活動、門票、交通、美食景點推薦
微軟 蘋果 績效考核 活力曲線 定期淘汰員工 管理 末位淘汰制
管理知識內參
管理知識內參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管理知識內參,做你的線上MBA補給。

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念管理學院、拿MBA學位,但每個人每天都在職場中經歷各種管理實務。商業周刊編輯團隊,推出「管理知識內參」專欄,每周兩天,為你整理一個管理理論,做你管理實務的線上MBA知識補給站。

5分鐘,幫助你在管理的修煉之路上,天天精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