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投資理財
連緊急預備金都存不下,他靠3個選擇走出月光族人生

- 在高生活成本的壓力下,年輕人常因低薪、房租負擔與即時享樂的消費習慣,難以存下緊急備用金,這筆資金對他們來說幾乎是遙不可及的目標。
- 要實現財務自由,往往需要忍受短期的犧牲;透過選擇具成長潛力的產業、壓低開支、調整心態,才能打下長期穩定的財務基礎。
- 真正翻轉財務困境的關鍵在於提升收入,主動培養市場需求技能、爭取加薪或發展副業,才能逐步累積財富。
常聽到財務專家的建議:「每個人都應該預留3至6個月的緊急備用金,以應對突發狀況,如失業、醫療費用或其他緊急開支。」這個建議聽起來合理,但對許多年輕人而言,存下這筆錢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根據網路上的討論,許多年輕人面臨所謂「月光族」的困境,主要原因包括:
- 薪資成長緩慢,無法跟上生活成本的漲幅。
- 租金、交通費及日常開銷等費用,幾乎吃掉所有收入。
- 來自社交與消費的壓力,也讓存錢變得更加困難。
這些現象讓人質疑:在目前的大環境下,年輕人真的能存下緊急備用金嗎?而我自己在剛進入職場時,也曾面臨類似的困境,但我做出了一些選擇,使得我的財務狀況變得相對穩定。以下分享個人的理財經驗,以及如何透過「選擇高薪職業、控制支出、建立儲蓄計畫」,提升財務安全感。
低薪與高生活成本,使年輕人難以存錢
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並非沒意願存錢,而是收入與支出之間的落差,讓存錢變得困難。
低起薪vs高房租壓力
許多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起薪可能只有新台幣3萬至4萬元,但在台北租一間小套房,租金可能就占三分之一至一半以上的收入,這大幅壓縮了可儲蓄的金額。
消費型態改變:即時享樂vs長期財務穩定
在數位經濟時代,年輕人很容易受到廣告影響,選擇外送、網購、訂閱服務等消費方式,使得開銷費用更分散,且不易察覺。雖然單筆不大,但長期累積下來,也可能花掉了不少金額。
當收入與支出幾乎持平時,緊急備用金自然就變成一種「奢侈品」,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年輕人即使知道存錢的重要性,仍然難以付諸實行。
我的選擇:薪資vs儲蓄策略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當年面對相同挑戰時,做了一些選擇,幫助我的財務狀況變得越來越穩健。
1.選擇薪資成長較快的職業
剛出社會時,我意識到,如果一直從事低薪且沒有成長性的工作,未來的財務狀況只會更困難。因此,我選擇:
- 投入具發展潛力的產業,如科技、數位行銷、金融等領域。
- 持續提升技能,讓自己具備談論薪資的能力,例如學習數據分析、專業證照等。
- 主動尋求加薪或更好的機會,而不是被動等待升遷。
- 這讓我的薪資在幾年內有穩定成長,從而讓「存錢」變得比較可行。
2.忍受短期的同儕壓力,為未來做準備
選擇「不買車、不頻繁旅遊、不炫富式消費」的生活模式,不只是財務決定,在心理層面更是一種挑戰。
當朋友們開始開新車、打卡高級餐廳、出國旅行或穿戴名牌時,我也曾經動搖過,懷疑自己這樣過生活是不是「太刻苦」。但後來我告訴自己:「財務自由不是比現在過得多享受,而是比未來更有選擇權。」
「買車、旅遊、奢侈品都可以等,但穩定的財務基礎是不能等的。」
3.思考「提升收入」的可能性
當人們聽到「想累積資產就要提升收入」這句話時,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建議太過現實,甚至讓人感到挫折。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找到高薪工作,也不一定有時間與資源學習新技能。
但我的經驗是,儘管提升收入的過程不容易,卻是普通人翻轉財務狀況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只靠節省,再怎麼努力也難以真正累積財富,因為低收入讓人沒有太多存錢的空間。
當然,提升收入不一定要立刻換工作或創業,它可以從小幅的改變開始:
- 尋找職場內的加薪機會:主動承擔責任、累積經驗,讓自己更有價值。
- 學習市場上更有需求的技能:哪怕是利用業餘時間學習,也能為未來增加機會。
- 找到額外收入來源:如自由接案、副業,哪怕每月只是額外多幾千元,也能慢慢累積財富。
與其認為「不可能提升收入」,不如思考,是否有機會做出一點點的改變,能讓自己未來的財務狀況變得更好?
長遠的眼光,才能帶來真正的自由
回顧這些年的財務選擇,我並不是靠運氣,而是靠「主動規劃與理性決策」,讓自己能在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下擁有更多的財務自由。
如果你也想擺脫月光族的困境,或是希望為未來做好充足準備,也許可以從薪資策略與儲蓄計畫開始調整。財務自由不是一蹴可幾的,每一個微小的選擇,最終都將累積成改變人生的力量。
當你下次看到朋友們在享受當下的消費時,不妨問問自己:你想要的,只是短期的滿足,還是長期的自由?
*本文獲「努力的小中產」授權轉載,原文:年輕人的財務挑戰:為何存不到緊急備用金?我的經驗與選擇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