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全球話題
遇到行人一定讓!在新加坡生活5年的台灣人:我搶過馬路的功力盡失

1.作者艾倫在新加坡住了5年,某次到越南出遊、要過沒有斑馬線紅綠燈的馬路時,赫然發現自己過馬路的技巧生疏了。
2.艾倫歸納出3個讓他過馬路功力盡失的的關鍵:新加坡馬路人車分道、禮讓行人的概念深植新加坡人觀念,以及新加坡行人綠燈時間短,不易讓駕駛失去耐性。
6月初,是新加坡公立中小學的學校假期,艾倫帶著孩子去越南胡志明市玩個4天3夜。我們這一家第一次到越南,一下飛機、在遊覽車上沿路一看,這個景象,怎麼越看越像一個地方?
明明是在越南,怎麼像是回到台灣的感覺?路上摩托車能鑽就鑽、十字路口亂中有序的人車交流,一時竟讓艾倫有親切感了起來。
晚上下榻的飯店對面是一家熟悉的全家便利商店,更讓艾倫有胡志明市就是你家的錯覺,顧不得還沒開箱的行李,就拉著全家往全家去了。跟飯店相隔的是一條大約10公尺的雙向道,晚上10點車流仍然不少,尤其呼嘯而過的摩托車,把艾倫一家人隔絕在便利店對面。前後500公尺內沒有紅綠燈人行道,艾倫跟老婆,一個手拉兒子、一個手拉女兒,猶豫好一會兒,才抓著空檔衝了過去。心想,馬路如虎口真不是假的。
艾倫邊挑東西邊覺得哪裡不對,在台灣過馬路不就是這麼回事嗎?怎麼在新加坡住了5年,連過馬路的技巧都生疏了?
回飯店的時候,艾倫跟家人說,拿出我們在台灣過馬路的勇氣來,頓時像召喚技恢復了一樣,凌波微步的三兩下就穿越馬路回到飯店,享用戰利品越南河粉泡麵了。
新加坡道路讓我「過馬路功力」盡失的3個原因
你一定又以為艾倫在愛說笑,上面這一段真的是如實描述而已,除了內心小劇場,絕無加油添醋。
究竟艾倫在新加坡生活了5年,發生了什麼事?搞得連這種民生的必殺技都功力盡失?歸納起來,讓艾倫功力盡失的的關鍵是這幾點:
1.新加坡馬路人車分道
新加坡大部分的馬路都是人車分道,這樣的設計讓人走在路上不會跟車輛搶道。在艾倫孩子還小的時候,帶他們上街也從不擔心路旁的車子會衝過來。而大部分8公尺道路也都有人行步道在馬路旁,只有少數的私人有地住宅區(類似台灣的透天別墅)裡,才出現人車共行的現象。加上新加坡摩托車比例很少,按照規定也是跟汽車同道路共行,也就不會有機車亂鑽亂撞的情形。
艾倫多提一個新加坡政府的德政,那就是行人雨棚的設計。不管你搭地鐵到地鐵站或者搭公車到你家附近的公車站,幾乎7、8成的行人步道上都有雨棚,一路幫你遮雨到家。假如你家就在地鐵或公車站附近,不需要過十字路口,那雨傘對你來多只是裝飾品。艾倫的同事就是這樣,週一到週五上班,從來不需要帶傘。

2.禮讓行人是國民素養
在新加坡不禮讓行人,以至於造成行人傷害到底罰得多重呢?自從考完駕照、理論考試順利取得新加坡駕照後,我基本上已經把交通法規完全忘光光。
新加坡是出名的Fine City,你一定想,罰金肯定高的不得了。我到書局把交通法規的書拿出來查,發現不禮讓行人、造成行人傷害,居然只罰新幣200元(約新台幣4600元)外加扣6分而已!要知道亂丟一張紙屑或煙蒂,可是罰新幣500元(約新台幣1萬1500元)還要勞動服務,不禮讓行人居然只罰200元、扣個不痛不養的6分,距離吊銷駕照的24分,還有很多額度。
既然罰則不重,那新加坡駕駛為什麼還處處禮讓行人、逢路口必停呢?這的確讓艾倫很佩服。也許,是這裡「以人為本」的國民素養,讓艾倫以路人的身份走在路上時,特別是過十字路口,從來沒有一輛車會搶著過有人在過的路口。
縱使是在沒有紅綠燈的交叉路口,只要你往前走,車子幾乎都會停下來等你走過才往前開,而不是人等車過了才能往前走。倒是艾倫以駕駛的身份開車時,還偶爾忘記要停車禮讓行人再開,遭到路人白眼。
3.新加坡行人綠燈時間短,駕駛不會不耐煩
第三點則是艾倫觀察到一個跟台灣相當不同的點。去年底艾倫終於在時隔3年後回到台灣,每次在馬路口等紅綠燈時,總是等的有點不耐煩,好像有1世紀之久。才發現計時的小綠人時常從60秒開始倒數,然後行人可以從容不迫的走過馬路,一旁要轉彎的機車汽車無不蠢蠢欲動,隨時準備見縫插針。
回到新加坡後,艾倫第一次認真觀察一下,赫然發現一般雙線道馬路只有20秒時間讓你過馬路,大一點的4線道路口,也才30秒。而艾倫家前面的6線道,小綠人也只跑30秒。高島屋購物中心到百麗宮百貨那條人馬雜沓的烏節路口,為了因應人潮有80秒以上的綠人時間,這是我在新加坡看過最久的。
這個秒數控制有什麼好處呢?剛剛第二點講到,新加坡的駕駛人都禮遇行人,逢路口必停,因此要轉彎的車輛必然會一台接著一台排著等行人過馬路再轉彎過去,造成一小段擁堵的車流。
但因為行人綠燈的秒數很少,20秒或30秒就輪到車輛通行,馬上就解除了壅塞。艾倫想,這或許是新加坡十字路口不容易產生人車爭道,也是車輛駕駛不至於久候而不耐煩的原因。

新加坡以人為本的城市設計,讓行人安心走在街頭
這幾點的觀察,除了是讓艾倫過馬路的功力盡失的原因,也是讓新加坡行人能安心的走在街頭的基本權利。
並不是說新加坡就完全是行人的天堂了,打開報紙,偶而還是會看到有「浮浪貢」(音讀:Phu-Long-Kong)的駕駛撞傷人。但以艾倫作為一個父母來說,孩子自己出門上學補習我們還能安心,就是最大的福音!
聽說最近台灣行人路不平,發生許多交通事故,除了讓交警站在十字路口大執法外,或許新加坡的經驗可以提供一些借鏡。不曉得來新加坡觀摩的總統候選人,是否看見了呢?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歷經文建會主編、電視製作人、雜誌媒體公關,網路行銷的多棲媒體人,也是萬人論壇活動的舞台總監,因著家庭因素,走下總控台,舉家移民新加坡,提供第一手接地氣的社會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