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全球話題
時薪不到1美元,還人人要做!因AI盛行的「微工作」是什麼?

1.在僱傭職位短缺的時代,線上零工成了許多工作者的選擇之一,但這份工作不穩定、艱辛且依件計酬。
2.承接OpenAI工作的Sama AI發明了「微工作」一詞,它就像微型金融一樣,是種專給無業和貧困族群的貸款方案,結果讓申請者陷入欠債循環和貧窮。
3.全球各地困於難民營、貧民窟或殖民地的工作者,靠著勞力替Google、臉書和亞馬遜等科技大公司進行機器學習。
一名婦女住在肯亞的達達阿布難民營(Dadaab),這是世界上一大難民營。她穿越塵沙,來到擺滿數排電腦的中央棚屋。她跟被迫離開居所,來到全球體系的邊緣地帶。她日復一日的為數千英里外的矽谷先鋒賣命工作。一整天的工作內容包括標注影片、打出音檔逐字稿,或是教演算法如何辨識各式各樣的貓咪照片。
在僱傭職位短缺的時代,線上零工成了達達阿布居民屈指可數的「正式」選擇之一,但這份工作不穩定、艱辛且依件計酬。工作空間狹窄不通風,還隨處掛著雜亂電纜線和電線。
在亞馬遜首席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花1小時賺到1300萬美元的同時,一名難民只能靠教演算法偵測車輛,賺取幾美分。每個工作任務都在加深兩個世界的鴻溝,在手指點擊間,連結了蠻荒與高尚的世界。
「微工作」替科技巨頭建立起一條「虛擬生產線」
黎巴嫩夏蒂拉難民營(Shatila)的敘利亞人,被迫改變日常作息,配合地球另一端不同時區公司的需求。他們在夜間標注都市區域的景象,包含「房屋」、「商店」、「車子」。說不定之後無人機還會飛入這些他們標注的街道進行轟炸。他們勞動用的網站資訊不透明,因此誰也說不準這些任務的用意為何,或是受益者是誰。
無業的巴勒斯坦人成為通訊業者諾基亞(NOKIA)和世界銀行鎖定的目標,m2Work是它們替「世界上最弱勢的人」創造新型態「微就業」機會的計劃案。世界銀行致力在南半球「創造工作機會」,當然會將巴勒斯坦3成的失業率視為不可錯失的良機,「新經濟」仰賴的大型電信網路,正好能把他們納入全球資本的版圖中。
除了m2Work,還有許多「社會影響力外包」(impactsourcing)風投事業,利用微工作觸及過去無法取得的全球工作人力。由Deepen AI公司經營的非政府組織Lifelong,培訓敘利亞難民為Google和亞馬遜這類的企業注解資料。同樣的,非營利平台Samasource*培訓烏干達、肯亞和印度的難民,完成簡短的資料任務,並積極招募難民到亞馬遜的MTurk工作。該平台的口號「用工作機會取代援助」,完美闡釋了這些企畫的理念。
*編按:Samasource已更名為Sama AI,ChatGPT的創始組織OpenAI,2021年即開始委託Sama AI讓員工標記文本標籤。
Samasource發明的「微工作」一詞,反映出它的理念源頭——微型放貸(microloan)。微工作就像微型金融一樣,是種專給無業和貧困族群的貸款方案,為這些計畫打包票的,是深信市場機制能治百病的信念,但卻讓國家陷入欠債循環、戰亂和貧窮。
困於難民營、貧民窟或殖民地的工作者,被迫在裸命(bare life)的條件下靠微工作勉強生存。Samasource的前首席執行長珍娜(Leilah Janah)選擇用「虛擬生產線」這種較好聽的稱呼,把貧窮包裝成勤奮美德。
微工作讓人沒幾分鐘就要找新工作
微工作籌辦方通常鎖定戰爭、內亂或經濟崩盤的受災戶為對象,原因不是不計較這些人的背景,而是看準他們的處境。這些組織深知在貧民窟或是棚屋區的勞動者,沒什麼餘裕抗議薪水低,或是缺乏權益保障。
這才是自動化隱藏的真面目:全球各地難民、貧民窟住戶和受殖民者,因貧窮化或法律強制力,被迫出賣勞力替Google、臉書和亞馬遜等公司進行機器學習。
以自駕車為例,這個產業估計2019年市值高達540億美元,在2026年將遠遠超出5500億美元。特斯拉(Tesla)等公司對清理和注解資料有很大的需求,因為從車上拍攝的景象內含大量原始視覺資料,需要經過歸類和標注才能用。
資料訓練很少在公司內進行,通常,特斯拉這類公司會把工作外包到南半球。2018年,超過75%的此類資料是由處境最艱困的委瑞內拉人負責標注。自從委國經濟崩潰、通膨率逼近百分之一百萬,大量失業人口開始使用Hive、Scale和Mighty AI(在2019年被Uber購併)等微工作平台,以通常不到1美元的時薪標注都市環境影像。
雖然業主能在這些網站上匿名,因此幾乎不可能辨識出服務對象的身分,但其實不難推測,Google、Uber和特斯拉都在委國這波危機中撈了不少便宜。資本主義的典型作風就是,發災難財。統計資料顯示,直到今日,委國提供的自駕車相關資料處理勞務量仍是最高。
平台資本主義專找名目上多餘的人口下手,將眾多零碎任務交給長期被排除於合理僱傭關係外的人,並從中圖利。這些人被Google和臉書等公司把持,長久困於勞動市場的灰暗地帶,既不屬於受僱人員也非失業人口。接案者只在教導演算法如何辨識行人的那1分鐘有工作,然後又被扔回人力庫去找尋下一份任務,如此不斷在受僱和失業2種狀態之間擺盪。
這情況類似於20世紀早期,工廠制度中的大量預備人力。該時期一名工人描述道:「數十人在工廠外等著大門開啟」,然後陷入「比橄欖球賽還激烈的大亂鬥」。
但線上搶案子不像那些人,能找到整天的工作,他們頂多拿到幾分鐘的差事。對他們來說,一日的工作內容可能是由零散的任務拼湊而成,永遠都在靠新的賺錢機會討生活。
Clickworker或MTurk的接案者,也會在一日之中執行五花八門的勞務,舉凡打音檔逐字稿、處理資料和填寫問卷,甚至是找出當地速食餐家資訊後、張貼到網路這類較少聽聞的雜務。更奇特的,還有MTurk接案者發自己雙腳照片的貼文來獲取幾美分的報酬。
因為微工作者缺乏契約、權益、法規、角色或是作業流程,他們其實與早上醒來先做塑膠資源回收、再以於火車上賣面紙結束一天的移民差不多。沒幾分鐘就要找新交易活動的他們,求生所需目標變得不明確。
微工作引領芬蘭的「監獄改革」
就算把目光移到北半球,情況也是一樣不樂觀。北半球的微工作,通常也是專給受排擠和壓迫的族群從事的。這裡舉個驚人的例子:現在芬蘭的監獄勞動中,有一項是為情況困窘的新創公司訓練資料。人力資源公司Vainu把任務案件外包給原本可能會去MTurk的囚犯,企圖引領「監獄改革」。
囚犯完成幾份任務,監管芬蘭監獄的政府機構就會獲得相應的款項,但沒有公開紀錄顯示做事的囚犯能拿到多少比例的報酬。想把這政策硬說成「學習職場技能機會」的公關說詞,很難使人信服,畢竟這樣的工作短暫、少內容且耗神。
如同強迫囚犯進行犁田勞動,並不是為了囚犯的利益;反覆教導演算法「蘋果」這個詞有哪些涵義,也不是為了工作者的未來。
根據需求擴張和緊縮來聘僱的波動體系,勢必會導致這群人遺落。工作者被納入勞動力後,便開始仰賴給薪關係。勞動需求下滑、使工作機會減少時,工作者必須另外尋求辦法維生,像是補助金、非正式工作,或是向人乞討食物和收留處。微工作只不過是這些淒涼選項中,最新的一種。
《為演算法服務的免洗人力:平台資本主義時代的勞動與剝削》
作者:菲爾・瓊斯(Phil Jones)
譯者:陳依萍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2/06/09
作者簡介
菲爾・瓊斯(Phil Jones)
《衛報》和《開放民主》(openDemocracy)專欄作者,目前於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擔任博士研究員、非營利研究組織Autonomy Digital hub團隊成員。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更多精彩內容】
當AI像9歲孩子一樣聰明
科技奇異點》ChatGPT讓AI平民化,迎來「iPhone時刻」
前Google、百度AI掌門人:會用的人,將取代不會的人
完美會惹禍!Google布局10年卻慘輸微軟真相
AI將製造「無用階層」 想像力、美感、靈魂比過去更重要
發現ChatGPT有心智的學者:1年長到9歲,且加速成長
微軟、Google大裁員背後秘密 AI人才換血潮來襲!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