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外商加速撤離大陸?專家:假議題

1.在美中貿易戰下,頻頻有外國企業將供應鏈從中國轉移至他國等消息,但專家指出,此為假議題,有7成美企生產鏈不會撤出中國。
2.不少外企仍看好中國龐大「內需」經濟,在貿易戰下,「中國夢」與「美國優先」可能互不相讓。
受貿易戰、疫情接連重擊,美國、日本對在陸設廠企業們喊話「回家」,砸下重金補助,但仍有7成美企不打算將生產鏈遷出中國。日經新聞也報導,儘管對於許多科技公司而言,大陸仍然是一個吸引人的地方。
而經濟部投審會21日公布統計,11月台商對大陸投資金額達新台幣269億元,年增71%,也為連續6個月成長。大陸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會長李政宏認為,今年台商逆勢加碼大陸,是看好內需14億人口的市場,且2035年大陸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將形成一批中產階級,並帶動消費市場。
針對外商加速撤離大陸的情況,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所長吳孟道認為,這是偽議題,近年來從外商直接投資金額、香港銀行存款金額數據來看都是維持成長態勢。上海美國商會調查顯示,七成美企不會將生產線撤出大陸。
中國夢還是美國優先?7成美企業產線不會撤出大陸
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22日舉辦「2020中國稅務研討會」。吳孟道在會上指出,中美貿易摩擦起因於兩國高額的貿易逆差,加上大陸近年致力推行人民幣國際化,推動跨境貿易結算貨幣、跨境投資計價貨幣、加入SDR計價通貨籃成員,已晉升為亞洲第一支付貨幣,「中國夢」與「美國優先」互不相讓。
吳孟道認為,拜登上任後短期內不太可能取消對陸關稅,並將加速重啟美中貿易談判進程,必要時可能犧牲美國經濟利益以重返CPTPP,抗衡大陸主導的RCEP。「美中貿易戰打打停停將成為常態,但鬥而不破。」
貿易戰雖讓美對中貿易逆差縮減,但只是轉嫁他國。報告分析,美國進口價格數據後發現,2019年,川普2,500億美元關稅,導致美國企業與消費者每月多付出約30億美元的稅負成本及14億美元的無謂損失,幾乎所有關稅成本都落到美國消費者和企業頭上。
吳孟道從GDP、進出口、固定資產投資及消費品零售四大面向,由數據分析大陸經濟表現,認為大陸將改變以往過度依賴「外循環」的經濟發展模式,未來的經濟發展會由「內需」帶動,尤其是第三級產業(服務業)不斷上升,將是明年內需市場的主要支撐之一。台商應轉型升級方為發展王道。
KPMG台灣所稅務投資部China Practice協理任之恒稱,近年接觸不少台商洽詢與當地企業合作開展投資,多數案例由台方負責投入技術及經驗,陸方負責營運資金及銷售通路等配套,這樣的合作模式雖可滿足雙方需求,但要兼顧當地法令規範、兩岸投資限制及保障股東權益三大面向卻不容易。
任之恒提醒,投審會最近修法,嚴管兩岸技術合作安排,有些案例便宜行事,技術未轉移到當地辦理註冊,僅作地域性授權使用,再透過收取權利金或服務費等交易安排,作為出資補償,導致權利義務切割不清,技術價值難以客觀評估,法律上也未能承認出資。
※本文由《聯合新聞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謝佩如
商周大調查

回到辦公室上班的Z世代,開始流行「裝忙」
聯合新聞網 (udn.com)於 2000 年成立,以成為中文市場頂尖全面內容服務提供者為目標。透過優質內容、資源整合、客製服務及市場開發,提供更多元及全面的資訊服務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