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全球話題
新加坡台人親身經歷》你很優秀,但我們不能聘你…「國籍」成為星國裁員理由?

1.3 月至今,新加坡已經有超過一萬家企業倒閉,艾倫的前公司也逃不過同樣命運。好不容易透過朋友介紹,弄到一個晉升講師的機會。一場課前宣傳短講,引來不少餐飲集團老董想報名企業品牌課程,課程機構馬上上門敲定了 24 堂課程計畫。
2.沒想到,就在海報都弄好,正準備招生宣傳時。艾倫收到了這則訊息:我們很抱歉…等你拿到永久居民再考慮吧。
2020年,世界暫停了大半年後,新加坡進入解封第二階段,商業活動及各項建設因著雇工的回歸,慢慢重啟開關。烏節路的名牌精品店也開始排起隊來,看似榮景慢慢恢復。事實上,寄生上流的殘酷劇情正在底層悄悄蔓延開來。

叮咚!艾倫的手機響起,whatsapp 的訊息傳來:「Hi Allen, apologies…」
因著疫情而實施的阻斷措施(circuit breaker),從 3 月至今,新加坡已經有超過一萬家企業(或店家)倒閉或者正在面臨倒閉,艾倫的前公司也逃不過同樣命運。
離開公司後,艾倫在家以寫稿維生,賺取微薄的買菜錢。好不容易透過朋友的介紹,以台灣公關傳媒的資歷,弄到一個晉升講師的機會。一場課前宣傳短講,引來不少餐飲集團老董想報名企業品牌課程,課程機構見機不可失,馬上跟艾倫敲定了 24 堂課程計畫。沒想到,就在海報都弄好,正準備招生宣傳時。艾倫收到了這則訊息。
對方解釋,因為艾倫不是公民或永久居民(PR),外國人工作須經人力部批准,雖然艾倫拿的是家屬准證(LTVP),不佔公司外勞配額,但因為課程可以拿到政府的補助款,他們擔心艾倫是外國人,為了保障本國公民的工作權益,艾倫的工作同意函(LOC)可能無法批准。所以決定暫時不聘為講師,等到將來艾倫拿到永久居民再考慮合作。
異國講師夢就這樣與艾倫擦身而過。
新加坡不再是外籍工作者天堂?
長期以來,新加坡一直是各國移民想要轉換環境的首選城市。安全,清潔,高效,稅率低,都是吸引全球人才的魅力之處。
但在面臨歷史上最嚴重的衰退時,隨著失業率的飆升,以及反對外籍勞工的言論激增,新加坡政府被迫開始採取保護政策,各大公司也重新考慮擴張和僱用計劃。8 月 27 日,新加坡人力部長楊莉明表示,人力部將進一步調整外籍勞工政策,其中包括提高 S 准證(S pass)和就業准證(WP)薪水門檻,細節將在近期公佈。這意味著,未來雇主須支付更高薪金成本,才能為中高級外籍員工申請或更新准證。
但早在人力部長做出表述前,各大企業就已鴨子划水,悄悄展開人力削減的超前部署了。
1.排班砍半、薪資驟減
過去曾遊學歐洲、懷抱出國夢的大學學妹 Linda,去年 8 月透過人力仲介介紹,順利成為樟宜機場外包地勤人員,服務歐系航空公司。一開始滿班 8 小時,加上 OT (超時)加班費,一下子就超過了台灣畢業生薪資,更何況是光鮮亮麗的機場工作。算是圓了出國夢的第一步。
怎料,今年開春病毒空襲、機場關閉,讓她在家裡蹲了好幾個月。隔離政策讓她有家歸不得,抱著思鄉之情勉強撐下來。好不容易機場恢復運作,但觀光旅行仍未開放,工作量大減。原本 8 小時的排班被硬生生減半,好保留更多工作時數給本地公民。畢竟本地公民可以讓老闆獲得高達 75% 薪資補助,外籍員工自然就得讓步。
一下子少了一半的排班,Linda 的收入馬上陷入短缺,新加坡高昂的房租加上世界排名第一的生活費,立刻吃掉她原先優於台灣收入的存款。面對家人的詢問,她猶豫是不是該放棄異國夢,回台灣工作。但她還有一年才約滿,工作准證效期也還在,好不容易出國闖蕩的她,還想再試試、增加人生閱歷,至少要搏一張免費機票的公司福利,飛去喜愛的國家度假也好。
2.主管明示暗示:明年請你走人
相對於 Linda,菜販阿蘭的弟弟 Andy 就沒那麼幸運了。阻斷期間,艾倫成了家庭煮夫,喜歡往巴刹(新加坡菜市場稱為巴刹)買菜,阿蘭總是拉著買菜的人客扯些八卦。
這天,她又跟艾倫抱怨起來,她的弟弟來自馬來西亞,拿著 S pass 工作准證在一流大銀行上班,賺著人人羨慕 3 倍匯差的薪水,假以時日申請 PR (永久居留權),過個海關就可以衣錦還鄉。沒想到疫情這把火也燒到他身上,主管先暗示再明示:今年工作准證到期,就不會再續申請了。賺新幣換馬幣的美夢戛然而止,阿蘭說 Andy 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再找不到工作,只好回大馬打拼了。
這樣的例子,一個個在艾倫身邊傳開來,好比教會裡的朋友阿衡,學校剛畢業,沒經歷的社會新鮮人奇蹟似的在疫情最險峻時拿到 S PASS 工作准證。誰想,大家的恭喜聲還在耳邊迴響,上班才一個多月的他,就面臨政府政策轉彎,主管也暗示他可以再找出路了。
回老家,似乎成了保護主義下犧牲者的最後一條出路。
境外人力、微型辦公室興起,遠距帶來職場地震
此外,艾倫也看到了疫情下職場的巨大改變,因著阻斷隔離措施,WFH(work from home)成為企業常態,大型企業經過這次的被迫實驗,發現原來員工不用進辦公室,公司的業務仍然可以正常運行,遠距工作取代了現場操作,於是開始檢討人力,Andy 正是這類的可替代性人力。公司不用再付出人頭稅給政府請一個外籍員工,而是直接從境外,以更低廉成本找到遠距人力。
整層企業總部,3 個月沒人進出,也不影響運作,企業主紛紛準備在租約到期後不再續租,大幅減少辦公樓地板面積,將來打算讓員工一半在家辦公,一半進公司上班。AB 班互換,為公司省下龐大租金成本。一時之間,中小型及微型辦公室人人要搶,成為疫情下的受益者。
就連勞力密集的鋪橋造路工程,都在政府的鼓勵下,要加速自動化工具及機器人進程,以減低外籍勞工的需求。
向來依靠外來人力建設向前的新加坡,在 2020 年開始了政策的轉向。
保護主義下的「例外」:必要產業項目
在一片看壞的情勢之下,艾倫的朋友 Miranda 卻有著完全不同的際遇。在台灣擔任幼教老師的她,因為對台灣幼教體系感到失望,以個人因素離職。後來找到新加坡幼教老師的工作,薪資水平相當於台灣幼稚園園長,不只能存到錢,還可以從新加坡出發,四處旅遊增廣見聞。
她跟 Linda 一樣,去年 8 月來到新加坡,進入一間在全島擁有十幾家幼兒園的大型幼教集團。共事的主管同事,都比她在台灣遇到的更好、更融洽。讓原本只是想來賺高薪的她,開始思考是否要長期居留在這裡。
4 月份,新加坡政府宣佈進入阻斷措施,學校停課了 2 個月,薪水不但沒有調降,在解封回到學校時,還領到教學獎金,鼓勵老師們繼續教導孩子。而 Miranda 之所以有如此不同的際遇,是因為幼兒園兼具照顧兒童的功能,讓父母親能專心工作,因此被列為「必要」的產業項目,得到政府的支持。
在整體宏觀調控之下,新加坡政府自有一把尺,首要保障自家人,無可厚非。外人如何在這個調控底下找到自己的出路,除了能力,還要有運氣。
那麼艾倫呢?是不是能繼續留在新加坡做一個在地觀察家,繼續給大家第一手報導呢?艾倫打開手機登入 SingPass APP,進入移民局的申請進度查詢頁面,上面寫著:pending…
責任編輯:李頤欣
歷經文建會主編、電視製作人、雜誌媒體公關,網路行銷的多棲媒體人,也是萬人論壇活動的舞台總監,因著家庭因素,走下總控台,舉家移民新加坡,提供第一手接地氣的社會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