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公投法修法爭議》前年才改過,5個問題看懂為何現在立法院又要修公投法?

立法院今(17)日召開臨時會,《公民投票法》的修法討論成為外界關注的一大焦點。
前年才經歷三讀修正、去年也在九合一大選中合併舉辦的公投,為何現在又再次出現在立法院,再次成為朝野政黨修法攻防的討論焦點,以下用5個問題帶你一次理解近日掀起的《公投法》修法議題,到底是為什麼要重新修法?這次又準備新增哪些條文?
每天3分鐘,看一則時事、長一個知識。
Q1:上一次修公投法,修改了哪些內容?
《公投法》上次在立法院三讀修正,是在2017年12月12日,條文全面放寬了公投在提案、連署與通過的門檻,將公投票投票年齡資格從20歲下修到18歲,當時,立法院長蘇嘉全表示:限制人民權利的「鳥籠」已經打破,是還權於民的一項重要里程碑。
其中,
「提案」門檻從最近一次總統、副總統選舉人總數的千分之五,調降到萬分之一;
「連署」門檻從總選舉人數的二分之一,調降為四分之一;
「通過」採簡單多數決,只要有效的同意票,超過不同意票,就算通過。
Q2:這一次修公投法,主要是修改哪些地方?
根據立法院民進黨團支持的綠委蔣絜安提案版本,本次立院修正《公投法》共有2點大主要修法討論方向:
1.公投日期與大選脫鉤
去年九合一選舉綁公投,出現「邊投票邊開票」等亂象,因此選後出現「公投是否該綁大選」的討論聲浪。
在蔣絜安提案版本中,將公投日期直接訂在「8月的第四個星期六」,而頻率是每兩年一次。直接排除大選綁公投。
2.連署提案需檢附身分證
為防堵未來公投再出現提案利用「死人連署」充數等造假案例,此提案版本要求,未來連署提案需檢附身分證正反面影本,但,由於此條文引發外界質疑會有個資外洩露的資安疑慮。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最新受訪時指出,黨團同意拿掉此項條文,但會要求中選會透過電子連署系統等方式解決連署造假的問題。
Q3:各方目前的立場和修法意見?
最具爭議的連署檢附身份證條文,除了藍營主打資安疑慮表達反對外,綠營自家也有前副總統呂秀蓮也發聲,認為此項條文會讓原本透過修法打破的「鳥籠公投」再次變回「鐵籠公投」,不過此項條文已獲得綠營回應表示會移除。
此外,綠營支持的蔣絜安版本,直接指定「公民投票日訂於八月第四個星期六,自中華民國一百十年起,每二年舉行一次。」若通過,2020年是總統大選、2021年是公投年、2022年是地方大選、2023年是公投年...明確與大選切割。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曾銘宗、藍委曾銘宗認為,2年才辦一次公投是「緩不濟急」,難以即時回應民意,強調未來會在協商時據理力爭來反對。
Q4:公投若不綁大選,可能的結果是?
去年的九合一大選,同時有10個公投案一起進行,史無前例,出現諸多亂象。未來若綠委蔣絜安版本修法通過,讓公投與大選脫鉤,的確可能會減少選務人員負擔。
但亦有專家認為,公投若不與大選一同舉辦,很難讓高達500萬的人出門投票,公投形同殘廢。現行的公投門檻,公投案要過關,需要獲得將近494萬張的同意票,且有效同意票要多於不同意票。
另外是經費,根據中選會去年的公聽會,10個公投案綁大選,經費約14億元;若10個公投案單獨舉辦,則花費可能需要17億元。
Q5:去年的九合一大選綁公投,創下哪些紀錄?
去年公投與九合一選舉合辦,創下多個紀錄。包括公投案數最多(10案)、每人選票數史上最多、第一次開放18歲民眾參與、開票時間史上最長、選務人力配置數史上新高等台灣公投史紀錄。
核稿編輯:洪婉恬
商周大調查

回到辦公室上班的Z世代,開始流行「裝忙」
每天3分鐘,看一則時事、長一個知識。
全世界每天發生的新聞那麼多,但你能閱讀的時間卻剩下那麼少。如果每天只看「一則新聞」,哪一則最值得你關注?
商業周刊編輯團隊,推出「3分鐘頭條」專欄,每週一到週五,天天為你挑選一則重大新聞,並用3~5個問題,帶你看懂背後的來龍去脈,學會新的知識。
每天3分鐘,把你對世界的理解,每天往前推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