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看懂

共有 1138 則相關文章

焦點

2024年12月下旬,台灣中部醫院發生麻疹群聚事件,這是繼2018年「麻疹之亂」後,新聞版面又再度喚醒大眾對麻疹的關注。 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2018年發生「衛生紙之亂」(衛生紙搶購囤貨潮)、電信業「499吃到飽之亂」,還有麻疹疫苗一劑難求的罕見情景。當時是出國交通往來很頻繁的時期,發生多年來台灣少見的麻疹群聚事件,民眾一窩蜂的打麻疹疫苗,造成短時間內麻疹疫苗大缺貨。 2018年補打過疫苗的人,現在應該可以鬆一口氣,麻疹疫苗的效力可以維持10~15年左右。如果擔心的話,也可以自費抽驗看抗體是否還足夠。目前麻疹疫情流行區為東南亞國家,如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民眾出國旅遊時應多加留意。 麻疹傳染途徑是什麼?是具高度傳染力的疾病! 麻疹(Measles) ≠ 蕁麻疹(Urticaria) ≠ 德國麻疹(German MeaslesRubella) ≠ 水痘(Chicken poxVaricella) 麻疹會經由空氣、飛沫傳染,病毒可以在空氣中停留2小時。只要經過有麻疹病毒存在的空氣中,就可能被感染,待在同一空間裡,90%沒有抗體的人都會得到! 舉例來說,一位帶有麻疹病毒的患者A搭電梯,在裡面咳嗽打了個噴嚏;A離開電梯後,下一個民眾B進來,此時的電梯裡充滿病毒,如果B沒有足夠抗體,就很有可能會被感染。 在疫苗開始使用前,每隔幾年就會有麻疹大流行,幾乎9成以上的人都曾經感染過,具有自然免疫力。 麻疹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需於24小時內通報。臨床病程如下圖所示: 麻疹病情進展。來源:陳郁涵醫師(商周編輯處再製) 階段 時間 症狀與特徵 潛伏期 7~18天(通常為14天) 接觸病毒後的潛伏期 前驅症狀期 3~5天 高燒、咳嗽、鼻炎、結膜炎(高燒3~4天後口腔下臼齒對面內頰側黏膜出現柯氏斑點) 紅疹期 4~7天 紅疹由頭臉擴散到全身,出疹時病情最嚴重、發燒最高出疹前後4天為可傳染期! 恢復 - 發燒與皮疹消退,留下鱗屑脫皮與色素沉著 *5~10%產生中耳炎、肺炎、腦炎等併發症,嚴重時致死率5~10%*麻疹在出疹前後4天為傳染力最強的時期,需特別注意防護 麻疹怎麼防?施打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 目前台灣用於公費或自費預防接種的疫苗都是MMR三合一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並無單獨施打麻疹疫苗。(編按:欲施打MMR疫苗,請查詢所處縣市之衛生所、預防接種合約院所聯絡資訊,並致電詢問是否有存貨再前往。) MMR疫苗資訊 為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活性減毒疫苗。→沒有單獨的麻疹疫苗! 接種後平均2周會產生抗體。 施打後95%以上的人可產生保護力。 常見副作用:施打後5~12天,可能會有紅疹、發燒、關節痛等現象。 誰需要打麻疹疫苗? 台灣自1978年開始全面麻疹疫苗接種,1992年以後,MMR疫苗列入常規疫苗接種時程。長年以來因為台灣幼兒的MMR接種率極高(第一劑達97%以上),形成群體免疫力,感染率大幅下降,就很少再有大流行。 然而近幾年國際間麻疹疫情頻傳,境外移入造成的麻疹之群聚事件中,以20~40歲民眾為主要感染對象。 在一份2021年的研究報告中,隨機取樣2400位台灣民眾檢驗結果顯示: 我國麻疹抗體陽性率約70%,最低族群為15~19歲,僅37%。 最高為55~59歲族群,為97%,其次為3~4歲族群及50~54歲族群,均為93%。 台灣各年齡層麻疹抗體盛行率。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台灣國民免疫力長期調查研究110年度研究報告」來源:陳郁涵醫師 從上圖可以看出,麻疹抗體陽性率不到7成的年齡層分布為10~39歲(但此份報告的取樣時間為2019~2020年,因此以2024年來看應為目前15~44歲族群),也是社會活動較多,移動範圍較大的青壯族群,可以優先考慮補打疫苗。 目前的20~24歲為抗體陽性率最低的年齡層,推測最後一次施打MMR疫苗若為5歲至小學前的公費接種,經過10~15年抗體逐漸衰退,又尚未進行補打,因此會是抗體濃度最弱、保護力最低的族群。 台灣嬰幼兒公費常規接種二劑(滿12個月;滿5歲至小學前),對於1980年代以後出生、距離最後一次接種超過15年的成人,則可以考慮自費檢驗麻疹抗體,若無抗體再進行補打一劑。至於從未接種、接種史不清楚者,應完成2劑MMR疫苗接種 。 對於15~49歲的育齡婦女,政府有提供一劑公費MMR疫苗,但需要檢附3個月內德國麻疹抗體檢驗陰性報告;來台申請居留或定居之外籍配偶(15~49歲),若無德國麻疹疫苗接種證明,或3個月內德國麻疹抗體檢驗報告陰性,亦可接受一劑公費MMR接種。 施打MMR疫苗注意事項 欲施打MMR疫苗,可洽各地衛生所、家醫科門診、或兒科門診諮詢。 不能施打者: 對「蛋」有嚴重過敏者。 孕婦。 患有嚴重免疫缺失者(包括嚴重免疫不全的愛滋病毒陽性個案、先天性免疫缺失症與白血病、淋巴癌等惡性腫瘤病人或接受化療、免疫抑制藥物治療及高劑量類固醇者)。 應經醫師評估者: 目前發燒或有急性疾病者。 最近曾輸血或接受其他血液製劑者(如免疫球蛋白)。 有其他疾病或最近曾接種其他疫苗,請至家醫科門診諮詢。 *重要提醒:女性接種後至少4周,應避免懷孕 麻疹常見問題QA Q:如何得知自己有沒有麻疹抗體? A:請至醫療院所掛家醫科門診抽血檢驗Measles IgG。不需空腹,一般需2~3天以上才可取得報告。 Q:驗麻疹抗體有健保給付嗎? A:除診斷病情需要外,一般民眾需自費檢驗。 Q:報告上寫麻疹抗體「陽性」,到底正不正常? A:檢驗結果的數值會依各家實驗室儀器有不同參考值,會有「陰性」「不確定」「陽性」3種結果,只有「陽性」才是代表具有保護性抗體! Q:若打完MMR疫苗才發現懷孕,該怎麼辦? A:目前並未建議需中止懷孕,請定期產檢並諮詢您的婦產科醫師。 Q:剛生產完正在哺乳中,可以打疫苗嗎? A:可以!打完還是可以哺乳。 Q:我小時候有打過疫苗,為什麼現在驗不到抗體了? A:一般而言,MMR疫苗抗體效力約10~15年,但抗體濃度隨時間下降的速度因人而異,保護力也會比自然感染得到的抗體較弱,假如抗體已經測不到,還是建議需進行補打。 Q:1歲以下嬰兒還沒打疫苗,可以出國旅遊嗎? A:盡量避免前往疫區,或者滿6個月以上幼兒可至衛生所自費提早施打第一劑疫苗(未滿6個月不可施打)。 重要結論 幼兒應依常規疫苗接種時程,接種2劑MMR疫苗以獲得完整保護力。 1980年代以後出生、距離最後一次接種超過15年的民眾,可以考慮補打一劑,或先自費檢驗麻疹抗體,若無抗體再進行補打。從未接種、接種史不清楚者,則應完成2劑MMR疫苗接種。 目前45歲以上麻疹抗體陽性之民眾,多為自然感染引起,可獲得較長期免疫力。 傳播與感染麻疹的高危險族群,包含醫療工作者,以及需要頻繁接觸境外人群的航空業、旅遊業,或欲前往流行地區,應追加接種1劑MMR疫苗,或抽血檢測是否有麻疹抗體。6個月以下無法施打疫苗之幼兒應避免前往流行地區。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預防接種專區、〈臺灣國民免疫力長期調查研究(2021)〉 *本文獲「陳郁涵醫師」授權轉載,原文:麻疹疫情再起!了解麻疹傳染途徑、症狀、及麻疹疫苗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1.08

管理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經常聽到一些關於流程、制度和系統的術語。無論是公司管理、家庭分工,甚至是朋友聚餐,這些詞都在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決定了事情是否能順利進行。 本文將用「和尚分粥」這個有趣的故事,來看看流程、制度和系統如何各司其職,實現公平分配。 一個寺廟中有和尚若干,每餐都要分食一鍋粥。一開始,大家不管用什麼方式分粥都不公平,即便讓德高望重的和尚決定,反而造成有人去賄賂可以決定的人。於是,方丈決定改為所有的僧人輪流主持分粥,結果每次負責分粥的和尚都給自己添最多。 最後,他們決定實行每個僧人輪流值日分粥,並且明確規定: 負責分粥的人必須最後一個領粥 。 令人驚奇的是,在這個制度下所有人碗裡的粥每次都是一樣的多,比任何量器都準確。道理明擺著——倘若分得不勻,最少的那碗肯定是自己的了。 1.流程:有序的步驟,讓「執行」不亂套 流程就是做事情的順序,像是煮一鍋湯要先備料、再炒香、最後加水煮沸。任何事情都可以設計成流程,從早晨的鬧鐘響起到出門上班,其實都有一套我們習慣的流程。 同樣的,在「和尚分粥」的故事中,不同的分粥流程,決定了最後粥的分配是否公平。 生活範例:減肥計劃中的流程 想減肥的朋友們可能有共鳴,減肥需要的流程可以是:先控制飲食,再規劃運動,然後紀錄每天的體重變化,最後根據成效微調方法。這些步驟一環扣一環,形成一個有序的流程。當流程被優化時,減肥就更容易達到效果。 好的流程是最強大的導航,能帶你找到最快的捷徑。 2.制度:規範行為,確保不出錯 制度是一種「行為準則」,它告訴你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制度的目的在於避免「人為失誤」或「不正當行為」,就像是馬路上的紅綠燈,保障大家的行為安全。 就如同和尚們發現,若沒有分配的制度,大家各自為政,難以公平。制度幫助分粥達到一致的標準,避免了誰分多、誰吃多的問題。 生活範例:聚餐時的支付制度 聚餐結帳時,總會有人提議「AA制」(平均分攤)。這就是一種小制度,確保大家公平分擔費用,避免有人吃完後裝沒事、轉身就走。這種支付制度讓人聚餐時吃得輕鬆自在,不用擔心有人多吃少付。 制度是行為的指南針,讓我們在複雜的情境中不迷失。 3.系統:組織協同的智慧結構 系統則更深一層,它是一個包含各種元素的整體,強調「相互協調」。系統不只解決問題,還會讓我們站在全局視角,從根本上創造更合理的分配方式。 和尚們最後設計的「分粥人最後拿」的方案,就是一種系統化的思維,它不僅考慮到公平,還引入了一種約束,讓分粥人無法多分粥給自己。 生活範例:家庭分工系統 在家中,每個成員分工合作就是一個系統:媽媽負責做飯,爸爸負責打掃,孩子則可以負責洗碗。這種分工系統讓家務安排更高效,大家也能各盡其責。如果一切都仰賴一個人,那生活品質會下降,家庭關係也可能變得緊張。 系統是智慧的組合,讓一加一遠遠大於二。 三大支柱,各有職能 流程是混沌之後找制序的第一步,有流程才能優化。 制度是管理,是代表公司鼓勵什麼、禁止什麼。 系統是一種治理的高度,頂尖的人才從系統上去思考。 流程、制度、系統,三者就像是團隊合作中的三大支柱,各有職能,互相補足。流程讓我們更有效率的行事,制度保障我們的行為規範,而系統則讓整體運作更加協調。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這些工具就像是「隱形的助理」,幫助我們在面對複雜情境時保持冷靜、理性和秩序。 下次如果你覺得事情失控,不妨想想:這是流程出了問題?制度不夠完善?還是系統需要調整?搞清楚問題的核心,或許就是成功的第一步。改變流程是為了效率,改變制度是為了公正,而改變系統,則是為了未來的智慧與遠見。 *本文獲「吉米不可 Give me book」授權轉載,原文:流程、制度與系統:生活中的管理智慧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12.24

職場

到了歲末年終之際,你是否也有機會舉辦社交聚會呢?無論是商務尾牙、春酒,或是各種社交活動、家庭聚會,身為派對的主辦人,除了訂日期、找餐廳、邀賓客之外,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那就是指定Dress Code(服裝標準)。 為任何商務或社交聚會指定Dress Code,不只是國際禮儀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更是為賓客營造統一體驗、讓活動更具記憶點的好方法。賓客的穿著也是活動視覺語言的一環,對氣氛的影響,絲毫不亞於餐點或場地陳設,但卻不常被提及。 大家之所以不指定Dress Code,大多因為不知道如何指定,或擔心指定後造成賓客麻煩。然而,只要掌握方法,就能清楚的指定Dress Code,成功引導聚會氣氛。 為什麼聚會需要Dress Code? 1.塑造整體氛圍 Dress Code是活動視覺語言的一部分,對活動的基調與氛圍有重要影響。拙作《衣櫥加法》的新書分享會中,我就邀請所有賓客穿著桃紅色或橘色上衣,搭配白色下半身,立即營造出溫馨活潑的氛圍,讓現場成為主題的最佳延伸。 2.增強賓客的參與感 此外, Dress Code就像是一場活動的前奏曲,在正式開始前數日甚至數周,賓客就已經在心中加入了這場活動了! 我曾參加過一場花園婚禮就是這麼做的:主人請所有賓客都穿有「花」的服裝,因此家族成員們早在數月前就在群組中交流當天穿著,討論得不亦樂乎,也讓大家對婚禮充滿期待。 3.幫助賓客免於穿著不符的尷尬 除了塑造氣氛、點燃賓客期待之外,指定Dress Code,更是一種對賓客的引導與貼心的提醒。 例如在一場正式的尾牙派對中,若未事先指定服裝要求,導致賓客們的穿著正式度、隆重度都不一,不僅影響整體氣氛,也會讓大家都覺得不自在——穿著隨意者覺得失禮,穿著正式者也會自忖是否太隆重了。 因此,Dress Code是對主人對賓客的一種禮貌,也是活動成功的重要基石。 如何根據賓客屬性指定Dress Code? 要如何訂出讓賓客們容易參與,又能玩得盡興的Dress Code?我們學院在每年聖誕聚餐或開工聚會時,都會指定Dress Code;也因為有這樣的Dress Code,讓大家在活動前就充滿期待,活動時也能瞬間炒熱氣氛,每次合照更能成為彼此回憶中最好的畫面。 以下就與你分享我們經常使用的幾種Dress Code類型: 1.指定色彩(難度:★☆☆☆☆) 大家身上要有1至2種色彩,並指定面積占比,例如這張照片中的主題是「灰黃騰達」:所有人都要穿灰色與黃色! 指定色彩的Dress Code。來源:Perfect Image陳麗卿形象管理學院提供 色彩類型Dress Code成功的關鍵,在於指定色彩佔比,例如黃色面積需要佔全身的15%以上,灰色要佔全身面積40%以上。換言之,要讓人一望便知色彩主題為黃色+灰色。 這樣的色彩主題簡單明確,是執行起來最容易的Dress Code。如果你的聚會成員是第一次嘗試Dress Code、時間不夠充裕,或是成員的背景跨度大,大家對於創意穿著的參與度有高有低,「色彩」會是大家都能參與的Dress Code類型。 2.指定單品(難度:★★☆☆☆) 指定一項單品,也能快速塑造數大便是美的整體感。例如所有人都戴棒球帽,所有男士都戴領結、所有女士都穿小洋裝等。 在單品的選擇上,為了讓每個人都能參與,要避免過於罕見或挑戰性太高的單品(如「過膝靴」就不是每個人都臨時找得到)。你也可以在入場處準備一些符合主題的單品,讓當天穿著不符合Dress Code的賓客能夠快速調整。 3.指定元素(難度:★★★☆☆) 你也可以指定一項服裝元素作為大家的共同點,例如蕾絲、皮革、印花、豹紋、格紋、條紋等。下面這張照片中,大家穿著條紋或格子服裝,在保有自己特色的同時,又能展現出整體感。 指定元素的Dress Code。來源:Perfect Image陳麗卿形象管理學院提供 與色彩相同,指定元素時也需要指定面積占比,例如「身上要有條紋,且條紋佔全身面積30%以上」,如此才能避免有人穿得很明顯、有人則需要仔細觀察才能看出端倪,而造成整體性下降。 4.指定風格(難度:★★★★☆) 如果聚會成員中,大家對於創意主題的接受度都很高,那麼風格主題會讓大家很有發揮空間。例如「70年代DISCO」、「義大利黑手黨」、「大亨小傳」、「007電影」等,都能讓參與者盡情展現穿搭。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風格主題定義要盡量明確,如果還能有圖片附註或細節說明更好。 例如,跟大家說要穿「復古風」,很可能會出現各種來自不同時空的復古打扮,但如果指定「清末民初復古風」,成員們穿著的風格就會趨於一致了。 最後,Dress Code也可以成為活動中的一部分,例如設立「最佳造型獎」,鼓勵賓客發揮創意奪獎。或者為符合Dress Code的賓客提供小禮物,讓大家感受到參與的樂趣。 透過細緻的規劃與貼心的引導,不僅能提升派對的整體質感,更能讓每位賓客感受到參與其中的樂趣,讓你的活動更加精采、難忘!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12.21

國際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說,台積電是地緣政治策略家的兵家必爭之地;同樣是霸主地位的輝達(Nvidia),現在似乎也面臨天下圍攻之勢,不僅美國、歐盟相繼發動反壟斷調查,現在連中國也參戰。 十二月九日,中國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宣布,因輝達涉嫌違反四年前收購網路傳輸商邁倫科技(Mellanox)的相關規定,將展開反壟斷調查。 中國政府當年雖然核准此案,但巧妙留下了但書:輝達向中國銷售GPU(圖形處理器)與邁倫科技的產品時,不得強制搭售,還須遵守「公平、合理和無歧視」的原則。 不過,中國AI產業急缺輝達的晶片,哪怕是閹割版的晶片,目前在中國市場仍相當搶手,如果壟斷條件成立,輝達要進入中國市場將更困難,為何中國要在此時自斷生路? 中國AI本土化大戰略:強迫中企「戒輝達癮」 目前一些分析指出,受到美中科技戰的刺激可能是原因之一。因為在中國宣布調查輝達的約一週前,美國剛對中國半導體業發動第三波制裁,將一百四十家中國企業列入出口管制名單,限制它們取得AI相關技術和零組件。 但真正原因可能沒那麼簡單。 若觀察輝達近期在中國市場的表現,會發現中國政府發展AI晶片本土化的急迫性,可能更勝於為川普上任做好準備。 今年五月,輝達剛開始供應可以訓練AI的高階晶片H100閹割版「H20」給中國時,還被嫌價格太貴,一度需求不振,許多中國公司轉向華為對標H100的昇騰系列910B。 但910B當時良率停留在約兩成,令許多中國公司又回頭搶購H20。市調公司SemiAnalysis七月時預估,輝達今年將向中國出售超過一百萬顆新的H20晶片,同時期華為預計只會銷售約五十五萬顆910B晶片。 這個現象有違中國政府的大戰略方向:借助美國的管制讓中國本土公司放棄外國貨,藉此刺激本土製造。 更甚者,中國公司對輝達的依賴可能還會更加深。根據路透報導,輝達正在開發最新GPU——Blackwell晶片的中國特供版「B20」,預計明年第二季就能出貨,可以想像可能又會掀起一波搶購。 根據彭博報導,數間中國監管機構正在「柔性勸導」中國公司不要用輝達的晶片,但顯然效果不佳。輝達今年第三季的財報,在中國銷售額達到五十四億美元,占總營收的一五.四%,雖然仍低於美國發動出口管制前的比率,但已經比前一季提升了約三個百分點。 所以,中國政府可能以反壟斷為由,限制輝達在中國銷售產品,讓中國公司徹底戒斷輝達,加速刺激AI晶片的本土製造。不過,這是一道雙面刃,若弄不好,中國的整體AI產業可能因失去輝達而更落後於美國。 另一個可能,是中國只挑部分領域讓輝達投降,藉此助中國企業能分到更多AI大餅。而且這個意圖,其實已經鋪了四年之久。 布局AI高速傳輸新大餅:扶植快速崛起「超乙太派」 回過頭說邁倫科技,它做的是「無限頻寬」(InfiniBand),一種高效能運算的網路傳輸技術。這家公司對輝達非常重要,可想像輝達的GPU是火車,而邁倫科技做的是鐵軌。鐵軌若做不好,火車快如高鐵也沒用。 如果說輝達強大的GPU以及自研的運算平台CUDA,是兩道護城河,鞏固其在業界的絕對領先地位,那他們的傳輸技術,可稱得上第三道護城河。 談起邁倫科技的購併案,微驅科技總經理吳金榮曾對商周解釋,這代表輝達在爭取的,是高速運算中「最後一顆王冠珍珠:高速傳輸」。 AI使用的高速傳輸目前有兩個主要流派,一個是無限頻寬,另一個則是常見的乙太網路進階版「超乙太」。 乙太網路的速度快、部署容易,但容易有延遲和資料遺失問題,不利運用在AI這種大型運算。而超乙太,就是要改善這些既有問題,為AI和高效能運算建立新的網路架構。 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的矽谷科技歷史委員會主席韋斯伯格(Alan Weissberger)寫道,「雖然無限頻寬目前在AI網路中占據主導地位,但乙太網路正在迅速發展以滿足AI工作負載的需求。」他也指出,預估到二○二八年,四五%的生成式AI會在乙太網路上運行,而現在還不到二○%。 受益於AI而股價大漲的博通(Broadcom),正是屬於超乙太派。該公司資深副總裁兼總經理維拉加(Ram Velaga)曾直接點名,「無限頻寬又貴又脆弱。」 這個突破口,可能正是中國對輝達發動反壟斷調查的關鍵。 二○二○年,正逢中國大幅建設運算中心的時候,高速傳輸的需求因而增加,成為中國積極攻克的領域。 在這之後,美中科技戰越打越烈,雖然華為、中興等科技企業接連被美國全面封鎖,但5G技術領先的它們,仍參與了乙太網路國際標準IEEE 802最新系列的制定過程。 二○二三年五月,中國移動聯合華為、騰訊等多家產學機構,就領先歐美科技巨頭發表「全調度乙太網技術架構(GSE)白皮書」,嘗試主導規格。今年九月底的中國算力大會上,也率先歐美發表GSE全套技術標準和首套商用產品,其技術的突破和野心不言而喻。 而恰好中國超乙太時代剛剛揭幕時,輝達就因無限頻寬的技術被調查。不免讓人聯想,又是一次中國政府對技術的本土替代有把握後,便想開鍘外企的例子。 圖表製作者:曹博凱 反壟斷調查恐引各國效法輝達第三道護城河將遭挑戰 輝達的反壟斷調查最終結果會如何,現在還很難說。中國政府最近一次因壟斷而懲罰外企,是二○一五年,判罰手機晶片巨頭高通近人民幣六十一億元的罰款,創當時紀錄。 輝達也可能面臨鉅額罰款。今年該公司在中國前三季的營收為一百一十五億七千萬美元,按法規最高罰款上限為全年營收一成估算,輝達可能面臨十五億美元的罰款。 但高通一案,真正的影響在於後續效應。高通被判罰後,改變了其專利授權模式,不能再要求客戶購買整套昂貴的專利。最終中國手機廠商的成本壓力減輕,並促使高通積極跟中國廠商合作,在當時創造中國手機市場一片榮景。 所以,輝達反壟斷一案若最終成立,罰款事小,影響大的是,輝達在中國販售晶片時,可能得放棄自己的高速傳輸技術,讓中國公司進入輝達生態系。例如十一月底,中國移動與華為、中興、雲豹智能等公司發布首顆GSE架構的資料處理(DPU)晶片「智算琢光」。目前DPU仍由輝達支援無限頻寬的BlueField獨大,相關產品未來都可能是中國業者的挑戰對象。 這可能引起骨牌效應,影響輝達在其他地區的反壟斷調查。因為高通在中國被罰後,韓國、歐盟也相繼懲處高通的壟斷行為。若中國成功攻克輝達的第三道護城河——高速傳輸,歐美也可能效法,最終,輝達將喪失一項確保高利潤的利器。 就在中國發布調查輝達不久前,根據路透報導,歐盟也在調查輝達是否將GPU與網路設備一起綁售,動機很可能與中國政府類似,但目前歐盟未公布詳細資訊。 黃仁勳可能已經知道超乙太時代的來臨無法避免,輝達在今年八月被揭露已默默加入超乙太網路聯盟(UEC)。這項消息最初被公布在UEC的網站上,但輝達並沒有主動對外宣告此事。 當一間企業獨強後,從對手、政府甚至客戶,所有人都會抱持警戒。輝達以三道護城河賺進大把鈔票,但也帶給它最嚴峻、來自全世界的挑戰。 ...

2024.12.19

財經

川普勝選美國總統不到一個禮拜,「美國製造」,居然成為電子五哥們的關鍵字。 過去一週,是上市櫃公司第3季財報公布週,電子五哥的法說會也輪番登場。然而,就在AI伺服器商機加持、大廠陸續繳出亮麗獲利數字之際,川普再度勝選美國總統,竟讓鴻海、和碩、廣達的法說會,出現了一個共同的關鍵字,那就是:美國製造。 像是由「文青董座」童子賢創辦、蘋果iPhone第3大組裝商的和碩,就在11月13日的法說會上,被法人問及地緣政治議題時,該公司共同執行長鄭光志首度透露,其實,和碩在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一直都有一座用於維修電子產品的工廠。 迎戰「川普變數」和碩、鴻海、廣達加碼美國製造 由於過去3年,和碩在大客戶特斯拉(Tesla)的要求下,先後砸下近20億元,在墨西哥北部的華雷斯城,建了兩座全新的工廠;但偏偏,揚言對墨西哥課徵200%關稅的川普選上總統,鄭光志說,假如未來美墨貿易對抗升溫,和碩的路易斯安廠,將從維修廠改造、「搖身一變」為製造廠,用美國製造、應戰變局。 無獨有偶,隔天的11月14日,全球電子代工龍頭、搶下輝達GB200伺服器最多訂單量的鴻海,也在董事長劉揚偉的主持下召開法說會,美國製造、「川普風險」的話題,再度被挑起。 由於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曾在2018年,也就是川普的第一個任期時,曾發下豪語要在威斯康辛州興建一座10.5代線的面板廠、創造1.3萬人就業;但,後來因為面板產業驟變、威州也換黨執政,這項充滿野心的投資計畫,最後並沒有履行。 而今,川普重返白宮,不少人直覺認為,鴻海將是這位狂人總統回歸的「海嘯第一排」。面對輿論的質疑,劉揚偉打出的,是一張「加碼牌」。 他說,鴻海早在1980年就佈局美國,歷經11屆總統,迄今在該國有近50座廠、5000名員工、每年創造256億美元營收。儘管鴻海威州廠原本計畫沒有繼續,但其在2021年與州政府重新簽訂投資協議,「到今天為止,都有執行到位。」 重新簽訂的投資是什麼呢?3年前,劉揚偉從郭台銘手中,「接棒」威州廠的主導權後,據悉,他與工業富聯董事長鄭宏孟,面對面討論多次後,決定在該廠生產CPU伺服器、太陽能模組,這兩項「在美國需要、並且能夠賺錢」的產品。 目前,儘管需求最「夯」的AI伺服器,鴻海是以墨西哥為最大生產基地,不過,因應可能的「川普變數」,也就是若有一天美國對墨國課關稅,劉揚偉說,鴻海很清楚,當各國都想發展自己的供應鏈時,企業若要抓緊AI商機,就必須增加區域製造的能力,因此,未來以美國為首的市場,「(鴻海的)投資都會持續增加。」 「我們盤點過了,如果川普對墨西哥課稅,鴻海在美國的德州、加州、威州廠會馬上啟動投資,我們會用最快的時間,導入AI伺服器產線。」一名鴻海主管透露。 「盡可能做好所有準備,同時做最壞的打算。」是該名主管透露,鴻海內部面對川普的回歸、盤點各種供應鏈組合時,高層與高層之間的默契。 加碼美國製造的,還有新「台灣首富」、廣達董事長林百里。 與鴻海同一天舉辦法說會的廣達,也在當天宣布,增資美國田納西廠2.3億美元(約合新台幣75億元),這是繼該公司5月投資該廠1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25億元)後,短短半年之內,第二度加碼美國製造。 事實上,對於北美的製造布局,廣達一直都異於同業。相較於其他電子五哥,譬如英業達、緯創、鴻海,長年都將伺服器的工廠,設在人力成本較低的墨西哥;反觀廣達,即便歷經貿易戰,迄今卻「只」在美西的加州、美東的田納西州,放置伺服器產線;而今,這個迥別於同業的佈局,意外讓該公司,更有面對變局的底氣。 「我們是比較游刃有餘的,」廣達伺服器業舵手、雲達總經理楊麒令,在川普勝選的隔天就直言,公司因為較早布局美國製造,同時旗下兩座美國廠,都有製造AI伺服器的能力,所以也相對有彈性,面對地緣政治的變化。 其實,早從貿易戰前,林百里就堅持一個原則:伺服器不是消費性產品,而是客製化且單價高的商用產品,這種產品,決勝點在於你是否靠近客戶、能否快速為其做服務與調整,這種屏棄傳統成本為先的思維,現在看來,效益正逐漸發酵中。 核稿編輯:劉佩修責任編輯:林思妍 ...

2024.11.15

財經

當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後,美股飆升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在普遍認為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一個明確的結果,總可能引發初步的緩解性漲勢,較令人意外的是之後所發生的事情。 川普提名了一系列強硬派人士擔任政府高階官員,表明他計畫推行一項激進的議程,包括實施全面關稅和驅逐數百萬非法移民。許多經濟學家警告,這可能導致通膨與財政赤字迅速上升。 究竟股票投資人有沒有因為忽視高估值與川普經濟學潛在的負面影響而自掘墳墓? 美股雖大漲,醫療股卻受衝擊 但,股市做為大眾最密切關注的經濟晴雨表,似乎未表現出太多擔憂。從投票以來,標普五百指數即使經歷了小幅回調,仍上漲約三%。小型股的主要指數則上漲了五%。大企業的相對借貸成本也降至數十年來的最低點,而比特幣等投機性資產則大幅飆升。 但在表象的背後,股市的各個部分並非都如此平靜。例如,一個由花旗銀行創建,可能對政府削減預算敏感的股票指數,自選舉以來已下跌八%;而醫療保健類股則因疫苗懷疑論者小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Kennedy Jr.)被提名為衛生部長而受到衝擊。 對關稅和更緊張的勞動力市場可能引發通膨的預期,也讓二十七兆美元的公債市場參與者感到不安。 但,這些矛盾的訊號為交易者和政策制定者提出了一些關鍵問題:究竟股票投資人,有沒有因為忽視高估值與川普經濟學潛在的負面影響而自掘墳墓?還是他們最終會被證明是對的? 跟著利率的下降趨勢,資本市場專家早為股市上市和購併活動復甦做好準備,而選舉結果更是添了一把柴火。因共和黨同時掌控國會兩院和白宮,投資者認為川普政府能輕鬆實現企業減稅與放鬆監管的承諾。同時,更具爭議性的提議如徵收關稅,則被許多投資人、銀行家視為一種「談判策略」而予以忽視。 圖表製作者:王貞懿 樂觀者:加關稅反增美股吸引力 管理著約八百六十億美元資產的投資顧問公司Fort Washington Investment Advisors聯合投資長希普利(Chris Shipley)說,「我們認為,自投票以來,市場表現得很理性。」即使是主流經濟學家認為總體上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的政策,如大幅提高關稅,也可能因對其他國家影響更大,而相對增強美股的吸引力。 「『美國優先』的政策,毫無疑問的會讓美國相對於其他國家受惠。」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全球固定收益、貨幣和商品團隊的美國投資長赫爾(Kay Herr)表示。 然而,許多經濟學家和債券投資者擔憂,川普的政策可能引發更廣泛的經濟問題。儘管多年來人們一直擔憂經濟衰退,當前經濟已處於意外的強勁狀態,包含國際貨幣基金(IMF)前首席經濟學家布蘭夏德(Olivier Blanchard)在內,一些人甚至擔心經濟「過熱」,將導致通膨再次上升。 競選期間,川普提議對所有美國以外生產的商品徵收一○%關稅,對中國生產的商品則高達六○%。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上述成本主要由徵收國的消費者承擔。同時,驅逐數百萬非法移民將剝奪美國勞動力市場的巨大來源、推高工資,削弱企業提供商品和服務的能力。 摩根士丹利和德意志銀行的經濟學家近日預測,川普的政策將拖累二○二六年的GDP增長,並使美國聯準會(Fed)更難將通膨拉回到二%的目標水平。 美國聯準會官員強調,他們不會在任何政策正式公布前做出預判。但債券投資人已下調了對明年降息幅度的預期。 持疑者:公債殖利率飆恐釀拋售 根據目前利率期貨市場的預測,二○二五年底,Fed利率將從現在的四.五%至四.七五%降至約四%。但九月時,投資人預期此數字會降至三%以下。同時,十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自九月中旬以來上升約○.八個百分點,達四.四%。三十年期抵押貸款的平均利率也在上升,現已接近七%。 赫爾說:「債券市場非常關注赤字和財政擴張,而股市似乎專注於放鬆監管與成長的面向。」但「在某個時候,較高的(公債殖利率)將對股市構成問題。」 部分的理由是,更高的公債殖利率提供了一種比股票風險低得多,但回報誘人的替代投資來源。但更重要影響可能來自殖利率進一步上升所傳遞出的警告訊號。 景順(Invesco)全球首席市場策略師胡珀(Kristina Hooper)指出,「二○二四年是美國首次在償債上花費超過整個國防預算的一年。長遠來看,我認為此情況不可能持續,因此我們需要擔心發生類似於小型(英國)特拉斯事件的可能性。」 二○二二年,英國前首相特拉斯(Liz Truss)試圖推行數十億英鎊無資金支持的減稅計畫並增加借貸,這引發了英國政府債券的大規模拋售,並波及貨幣和股票市場。 策略師和投資者強調,美國公債市場的結構和規模,使這種「債券自律行動」不太可能發生,但許多機構已經開始更加關注這種可能性。而川普及其顧問否認這些對經濟議題的擔憂。 近年來,經濟學家們一再低估美國經濟的韌性,即便是持懷疑態度的投資人也不敢輕易押注美股下跌。 荷寶(Robeco)多資產策略負責人格雷厄姆(Colin Graham)說,市場的確存在風險,「但現在我們遇到最大的風險是什麼?是錯過股市行情的上漲。目前動能非常強勁。」 ...

2024.12.05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