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把棒球當國球,球員從小背負全國希望⋯洪一中:每天都操到吐,打球只剩痛苦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把棒球當國球,球員從小背負全國希望⋯洪一中:每天都操到吐,打球只剩痛苦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商業周刊》1951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把棒球當國球,球員從小背負全國希望⋯洪一中:每天都操到吐,打球只剩痛苦

把棒球當國球,球員從小背負全國希望⋯洪一中:每天都操到吐,打球只剩痛苦
台灣棒壇傳奇教頭洪一中認為,台灣棒球員從小就習慣被逼著練球、練球壓力很大,導致無法真心享受打棒球的快樂,球員也就很難維持動力持續精進自己。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撰文者:洪一中、陳祖安
精選書摘 2023/10/27
摘要

1.台灣棒壇傳奇教頭洪一中,回顧過去因為訓練太操,抗拒打棒球的自己。訓練時大家用盡全力,為的不是要在棒球上有所表現,只是想要獲得休息日。

2.洪一中認為,台灣成棒打不贏其他國家的一大原因,是因為學生從小就開始接受艱苦的訓練、沒有享受到打球的樂趣,導致長大開始逃避練球、把打球當上班。

3.他認為,應該讓小朋友在學生時期覺得打棒球很快樂、保有對運動的熱情,等到轉職業發展時才嚴格訓練。因為打從心裡愛棒球,才有辦法持續精進、保持水準。

從紅葉少棒隊打敗日本和歌山少棒隊在台灣掀起一波棒球熱潮時,我躬逢其盛,也成為愛打棒球的孩子之一;後來發現打棒球可以出國,就更想努力擠進校隊。家鄉的鼓山國小,是高雄市的少棒名校,我因此離國手夢想更進一步,誰知道,那也是惡夢的開始。

嚮往當棒球國手,加入棒球隊卻是噩夢的開始

小二、小三玩球時,我曾經歷過用削過的木頭打球、用報紙當手套,那種很純粹在玩球的快樂。但是一進到校隊,尤其到高年級的時候,每天都操到要吐,打棒球只有痛苦。

更慘的是,我家原本在鼓山哈瑪星,但是升六年級時,因為父親工作的漁港搬遷到前鎮,我們就全家搬過去。所以,我每天都得坐公車來回,大概有40分鐘以上的車程。六年級正是球隊最積極練習的時候,早晚都在練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我小學功課還不錯,但是六年級整年幾乎都沒有上課,因為代表高雄的飛獅少棒隊幾乎以鼓山國小選手為主。我們球隊很強,通常是會打進全國賽,最後只輸給台南市巨人少棒隊的那種程度。所以球隊都為了拚冠軍,常常晚上練到半夜,白天哪有精神聽課。

有一次,練到太晚、趕搭最後一班公車回家,因為太累睡著結果直接睡到總站,被司機叫起來請我下車,那時候沒有手機這種東西能聯絡家裡,就只好走路回家。也常有我洗澡洗了一個多小時,媽媽一來查看,發現我洗到在浴缸裡睡著的情況。她雖然心疼但也沒辦法,還好後來我的國小老師,好心讓我去住他們家,才讓我免去舟車勞頓之苦,但練球的辛苦可一點也沒有打折。

升上國中,一聽到又要練球就會怕,明明不一定有機會當國手,所以根本就不想再打球。但爸爸看我成天跟一些愛玩的人混在一起,覺得不行,就把我送去美和中學。美和是棒球名校,於是又是繼續過著痛苦練球的日子。

一樣打棒球,美國小孩很自發、台灣人卻習慣被逼著練

現在時代不同了,人們更在乎人權和孩子要適性發展,一直在做教育改革,傳統的打罵教育很少發生。但是棒球這個運動,大家一直說要學美國,我就覺得不能什麼都學。不是說要繼續用我小時候那種沒人性的訓練方式,而是要先認清台美文化背景根本的不同,從政府、學校、家長、國人的期待,還有職業產業環境,如果沒有一起轉變,學美國也只是學半調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的文化背景不像美國那麼自由,我們先天的身材和環境,也和美國不同。如果什麼都學美國,你永遠都打不贏美國的。

美國運動科技和醫療觀念可以學,不過有些訓練方式,台灣一定要用適合自己的,因為台美最大的不同是,美國人習慣不用教練教、就會自主訓練,但是台灣從小習慣被逼,自己不會主動去練

我在Lamigo桃猿隊時期,有一年和吳俊良還有藍天勇,一起去舊金山的一個訓練中心觀摩、找訓練師聊天,也順便談看球隊在訓練上能否和他們有什麼合作,我們在辦公室裡可以看到外面整個訓練中心的情況。

那天早上剛好沒什麼人,只有一個小女生,大概小學五年級吧,媽媽載她去以後就自己坐在旁邊看雜誌;教練把要訓練的東西拿給她,她就自己一個人在那邊訓練。那邊擺了一個計時器可以按,她都自己按、自己練,比方30秒、1分鐘,幾分鐘後要換做什麼,要休息幾分鐘,她都清清楚楚。

我一邊和訓練師聊天,一邊偷看她,整整2個小時她都自己練,我非常佩服。這就是美國文化,他們從小就養成習慣要獨立自主,台灣就是要請家教、補習,靠別人逼才行。

而且,許多美國人是從小和爸爸在院子裡練傳接球、假日全家去看棒球比賽,對他們來說,棒球是日常生活、是一種有趣的遊戲。台灣的教育,卻是把棒球當競技在訓練,因為三級棒球從以前到現在,就是背負著全國人民的期待,出國比賽一定要拿冠軍回來。

平常學生有寒暑假,但寒暑假卻是棒球隊最苦的時候。有時,只是為了休一個星期日,星期六就練到快吐了。教練常搞分組競賽,輸的隔天就要留下來割草、贏的才可以放假,所以都會使出吃奶力氣,就為了拚星期日能休息,到最後就是全隊都倒在操場上,每個人都在吐。

我們為的不是想在棒球上有什麼表現,只是想要星期日可以休息而已,這樣當然就不會自發的去訓練。台灣人的文化就是習慣被逼,所以自己操自己的體能,絕對不會操到吐;會操到吐的,都是教練拿著碼錶在那邊喊,教練盯著就算不行也要硬做。

為什麼台灣少棒、青少棒、青棒那麼強,長大就打不贏?

美台文化背景實在不同,美國是從小到大都是在快樂玩球,享受打球的樂趣、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這項運動,到高中確認自己的性向、想往職業發展,才會開始接受專業的訓練。

但台灣卻是反過來,為了要贏球,從小就接受專業訓練,沒有享受到一點打球的樂趣,也沒有過到一般學生的生活。所以,很多人一到了大學就想去玩、不想再練球,只想逃避。

常有人問說,為什麼台灣的三級棒球都那麼厲害,都拿冠軍,到了成棒和職業,就打不贏人家,我認為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我支持要快樂打球這個觀念,應該在學生時期讓小朋友覺得打棒球很快樂、讓他們一直保有對運動的熱情,到要轉進職業發展時才嚴格訓練。而不是學生時期打球超痛苦,終於熬到了職業就想要輕鬆自由,才說要快樂打球。

如果要學習國外,我認為可以先效法日本。通常旅日回來的台灣選手,在台灣都能待得比較久,因為日本的文化和訓練方式比較適合台灣。

可是大家就要問,為什麼日本可以從學生到職業都一直很厲害?那就是因為,台灣職棒環境還不夠成熟,打棒球不像日本那麼有前景,有未來就會有很多人參與競爭,有競爭才會自己想要去努力爭取,不用人逼也可以拚了命的要爭出頭。

快樂打球不等於「不用太認真」

常有些旅美球員看到那裡的自由風氣,回來後就跟學弟說,打棒球要快樂。但是你把觀念講給他聽、影響他,他有樣學樣,以為快樂打球就等於不必太認真投入。

什麼是快樂打球?我就是快樂打球。我學生時期很害怕棒球,一直勉強自己到大學畢業。但是進入職業、開始投入這項運動後,因為想要能生存,我才漸漸享受在其中。

我在選手時期,吃止痛藥、拚全勤,思考怎麼配球、跑位,加強捕手相關的訓練,在場上拚命、在場下繼續鑽研,這些態度就是我對這個運動熱情的表現。過程非常痛苦,但最後有得到成果,小從這次觸擊有點成功、吊球有順利抓到盜壘者,大到拿到總冠軍的那一刻,都感到很享受,那才是快樂打球。

快樂是去享受這個東西,但享受的過程不見得是輕鬆的,是享受壓力和艱苦,到最後得到勝利的那種快樂;而不是練習時輕輕鬆鬆,打球過程中嘻嘻哈哈。

像鈴木一朗,一輩子哪有在鼓吹什麼快樂打棒球,但他不管在場上多累、多辛苦,回到家永遠都在想要怎麼精進自己,連睡覺姿勢都在為棒球做修正,整個人完全沉浸在裡面、發自內心喜歡棒球這項運動。這就是想當一份領薪水的工作,還是想當一個職人的差別。

每個人在不一樣的環境表現是不一樣的,我相信許多旅美選手在美國才沒有快樂打球,有多少好手在上頭,大家爭破頭也想要上大聯盟。越是真正能站上大聯盟,越是長久位於頂尖的球員,越是努力在精進自己,從來沒聽過他們在說要快樂打球。

像是王建民,以前想要拚回大聯盟,自己想辦法去找訓練中心,過程中付出多少辛苦,依然堅持下去,最後真的再度站上大聯盟投手丘、享受成果,那才是真正的快樂打棒球。

想要成為一個頂尖的球員,不是光用想的就能達成,空想就是在做白日夢。腦袋要花時間想的是要怎麼做,然後真的去實踐。永遠保持對打棒球的熱情,才可以保持打棒球的水準,享受過程中的痛苦,才可以享受得到成果的快樂。打從心裡愛棒球,就可以快樂打棒球。

書籍簡介

《勉強自己,我才會是洪一中》

作者: 洪一中、陳祖安
出版社:感電出版
出版日期:2023/10/04

作者簡介

洪一中

1961年生,高雄人。現任中華職棒台鋼雄鷹隊總教練,曾任Lamigo桃猿(原名La New熊)隊、富邦悍將隊總教練,總教練生涯獲得7座總冠軍、例行賽合計991勝,皆為中華職棒現行最高紀錄保持人,並有望於2024年達成生涯千勝里程碑。亦曾任台灣國家隊總教練,征戰2008年奧運八搶三資格賽、北京奧運、2017亞冠賽、2019世界十二強賽。球員時期專職捕手,為兄弟象隊、高屏雷公隊明星球員,13年職業選手生涯榮獲7座捕手金手套獎、6座最佳九人獎、1座總冠軍賽MVP,並於1993到1996年間達成連續4個球季全勤出賽紀錄。

陳祖安

台灣大學運動設施與健康管理碩士,曾任職於智威湯遜、奧美、李奧貝納等廣告公司。合法詐騙的廣告人、不運動的運動迷、半職媽媽半職創作。著有《步由自主-歐洲篇》、《步由自主-環遊世界看比賽》、《看球說故事》。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企業可以如何引導Z世代員工,減少「裝忙」行為?
隨著美國企業要求重返辦公室,Z世代興起「裝忙」文化,以應對「出勤即生產力」的期待。
1. 重塑辦公室價值,溝通實體出勤意義
2. 建立信任、開放的溝通環境
3. 彈性的混合辦公模式
4. 提供具挑戰性的工作
5. 提供有競爭力的薪資福利
6. 以上皆是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回到辦公室上班的Z世代,開始流行「裝忙」
少棒 體育班 棒球 體育生 洪一中 職棒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