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HR是怎麼核薪的?一文看懂核薪眉角

1.一個面試者被核定的薪資究竟有多少,與用人主管、人資和候選人自己都有關。照理說這三方內心都會有個薪水數字,這3個數字對焦以後,聘僱才會水到渠成。
2.這三方會產生歧見,通常是因為大家有各自的考量、只專注在「薪資數字」上,如果能各司其職、從該有的角度評價,就能達到共識。
3.薪資核定絕對不是候選人、用人主管說多少就是多少,最重要的價值,是要不破壞組織內部的公平性,人資應以自身專業與嚴謹的態度把關。
有交易才有公平,有大量的交易才有相對的公平。你相信嗎?我們公司以前都讓候選人夢想實現,讓期望待遇直接變成待遇,這個方式可行嗎?核薪該怎麼做?
2013年是我們公司面臨重大考驗的一年,有很多布局,到事情發生以後我們才意會到「哦~原來如此」。很突然的,有一個職位變動發生在我身上,那就是我被晉升了,同時也要擔負其他職責。
過去「人資部」和「訓練發展部」是2個部門,招募是由訓練發展部負責,人資部大致上負責薪酬、法令及保險等工作。這次發生在我身上的人事異動,除了晉升以外,就是由我負責招募工作。這次晉升只是職稱改變,位階和工作內容好像沒有太大的變化。不過能接觸到新任務,我還是非常期待這次的挑戰。
收到異動命令以後,訓練發展部經理很快的就跟我交接招募工作。
「挖靠!」我不得不在心中吶喊這一句,因為我要負責招募的職缺裡,居然是2個事業單位的主管。除了家人以外,我也沒認識幾個有社會歷練的人,看來要去跟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的外婆討教了。不過招募的這個環節還沒有很急迫,我暫時把它放在腦後,眼前倒是有幾個需要立馬著手處理的事情,那就是「核薪」。
我現在才發現,過去「核薪」這個環節,都是等流程跑完以後,新人報到當天我才知道他的薪水,所以我完全忽略了「核薪」這個流程。細細思考以後,感覺有些環節不合邏輯。
訓練發展部陳經理說:「現在就這2個應徵者薪水還談不攏,後續就給你處理了。」我說:「這2位有什麼問題嗎?主管覺得我們核薪太低嗎?」
陳經理疑惑的說:「核心?什麼東西的核心?」我說:「我是指,是我們的薪資建議有問題嗎?」
陳經理說:「我們沒有給薪資建議啊!」我說:「我看過去的簽呈,都是你寫上建議後,由用人主管還有上級簽核?」
陳經理說:「對啊,那就是應徵者的期望待遇,我去問用人主管可不可以。可以的話就送簽,太高的話我再去殺一下價。」
好了,我剛剛疑惑的環節迎刃而解,我回想起,陳經理根本沒有查閱薪資的權限,也從來沒有跟我調過薪資資料,他是怎麼給出核薪建議?原來就是直接實現應徵者的願望而已。
後來了解過陳經理及用人主管對於候選人的評價,再用同職系人員的內部人員薪資比較,發現果然是用人主管開的薪資太低了。找到原因後我瞬間鬆了口氣,要我去說服合作過的用人主管,比說服不認識的候選人還要有把握。自此之後,我就開始了新任務了。
核薪是「角力」還是「合作」?
用人主管、候選人和人資,照理說這三方都會有個薪水數字,這3個數字對焦以後,聘僱自然會水到渠成。但若三方各執己見,就只是不斷在角力、拉扯,永遠不會有共識,所以最好的方案就是合作。
其實三方會產生歧見,就是因為大家都專注在「薪資」數字上,每個人都在同個標的上斤斤計較,當然比較容易有衝突。不過如果能各司其職,從不同角度評價,就可以達到「薪資」數字的共識。
就候選人、用人主管還有人資三者切入的觀點跟大家介紹一下。
●候選人
證明自身價值和外部價值。面試過程是候選人傳達自我價值的機會,從面試中讓我們找到加分的可能性。不過還有更重要一點,那就是提供外部價值證明。
例如前一份工作薪資和前一份工作起薪,這可以推敲出他在職期間的調薪幅度,進而印證他的在職表現並確認價值;另外,手中是否有其他offer,我們就可以知道同業對他的評價、應徵過哪些公司,我們可以知道它的目標是哪些同業?是中小企業還是上市企業,是本土企業還是外商企業?這些都可以知道他對自己的定位和價值。
●用人主管
評定候選人的承認年資或價值年資。候選人經歷不同的企業及層級,外行人要精準評價候選人的工作價值非常困難,所以透過用人主管對工作的了解,量化候選人的年資,哪一段年資不相關要扣除?哪一段年資做太久只能承認到上限?哪一段年資特別有價值,或經歷符合未來戰略需求可以加分?讓用人主管用自己的專業,專注在工作和年資上,而不是算計該給多少薪資,這樣就會減少和人資意見的分歧。
●人資
提出合理的薪資建議。依用人主管提出對候選人的精準評價及承認年資,人資可以將這些資料與內部比較,從全公司相同或類似職務的人員薪資中,找到候選人適合的落點。另外考量、取捨候選人提出的資料,或自己蒐集的外部資料,很快就可以提出具有說服力、對內對外都公平的核薪建議。
先建立新鮮人或無工作年資的起薪
如果公司有職位可以接受新鮮人,或是無工作年資的從業者,這些人的起薪規範要先建立,後續其他樣本較少的職位核薪時,這些規範就很有參考價值。
規範就像是查表,每個職位對應到不同學歷、甚至不同學校應有的起薪是多少。例如業務助理,公立大學3萬2000元、私立大學3萬元、高中職2萬8000元,類似的資料在招募網站上都有粗略的調查資料,或者可以自行聯絡校方、系辦、系學會或校友會調查,最後回到招募網站上看看同業薪資,進行驗證。畢竟新鮮人的經常性薪資,比較少超過4萬元,招募時都會揭露薪資範圍。
簡單數學:內插法、外插法
當用人主管評價出候選人的外部承認年資後,我們就可以和內部人員的內、外部承認年資做比較,再找出落點,最常用的方法是內插法和外插法。
假設公司內部,一個業務助理A的年資1年、薪水3萬2000元,另一個業務助理B的年資3年、薪水3萬5000元,這時候選人的承認年資是5年,薪資要怎麼建議?2個內部人員年資差2年、薪資差3000元,這時候選人和業務助理A年資差4年,按比例計算,薪資應該差6000元,所以建議薪資就是3萬8000元,這就是外插法。
同樣的例子換成候選人承認年資2年,也就是剛好在A、B兩人中間,所以建議薪資會是3萬3500元,這就是內插法。
用這樣的簡單數學,推敲出候選人的大致落點,再考慮有沒無其他特殊價值做薪資增減,就可以得到一個建議薪資。不過要注意的是,「工作規範」中是否有定義每個職位的年資上限?有的話,我們承認的年資就不應該超過這個上限。
另外,樣本不夠怎麼插?這就是我剛剛說,建立新鮮人或無工作年資起薪的重要性,我們可以把起點當成參考點計算。假設這個職位在公司內部,同時有一個年資0的同仁和另一個在職同仁,這樣就有2個樣本可以進行內插法或外插法。如同職位樣本數不足,但是同職系、不同職等的人有其他樣本,就可以拿他們升等前的資料來比較。再不然就是拿離職人員比較,不過拿歷史資料比較,要用「調薪率」還原成現值比較精準。
在樣本不足的情況下,有很多都要用假設和推算,感覺很不科學。不過反過來想,這樣的職位就是沒有比較的基準,相對的,對內部公平的影響就比較低,反而要多與外部和與其他職系比較。
最後:薪資核定最重要的價值是「不破壞內部公平」
過去我們公司直接用期望待遇來做核薪建議,對人資而言輕鬆很多,就算是談不攏、流失候選人,也只要怪罪用人主管殺價殺得太沒天良。人資就像個關防印章,大家說好就給過,一點責任都沒有。
薪資核定最重要的價值,是不破壞內部公平,導致來1個、走2個。所以人資才要拿出嚴謹的態度去把關,這也才能體現人資的專業。
過去我們都用期望待遇的結果變怎樣?說實在的當時也沒怎樣,我回頭看看這些候選人在市場上也是經過比較了,經過大量比較和交易的市場洗禮,候選人的價值和價格都有相對性,也就是價值高的價格高、價值低的價格低。加上正逢經濟衰退,新人薪資水準比資深人員低,所以新進員工也沒對現有員工造成衝擊。運氣好到就算沒核薪也沒什麼影響。
如果我分享的遭遇你都沒有遇過,那請好好珍惜你的工作。
*本文經「方格子直送計畫」合作轉載,原文:你的願望我們公司來實現,你的期望就是你的待遇,以前就是這麼核薪的......|Podcast 人力資源部 您好EP016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方格子vocus致力於成為華文創作者的第一站,以多元模式創造價值,期望讓每位專注的創作者自在分享、交流,放送你的知識與想像。在這裡(媒體名稱)的文章,都是由方格子創作者個別創作,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授權轉載。歡迎到方格子網站發現更多精彩內容!
方格子網站:https://vocus.cc
方格子Facebook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cu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