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面對孩子負面情緒,家長越安慰越糟的3句話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面對孩子負面情緒,家長越安慰越糟的3句話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心靈成長

面對孩子負面情緒,家長越安慰越糟的3句話

面對孩子負面情緒,家長越安慰越糟的3句話
真正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是父母親要學習的。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冰千里
獨立觀點 2021/11/29
摘要

1.要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很多父母,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常常會講出3種傷人的口頭禪,分別為:安慰與講道理、自責與自我暴露、制止與爭吵。

2.「接納」的三重境界是:允許、認可、看見,真正的「允許」是讓他說、讓他鬧、讓他哭,你唯一能做的只有聽,接著認可孩子情緒的表達、認可他的無奈、他的期待,而「看見」是了解負面情緒的產生是因為孩子期待與父母更親密。

*本文獲「冰千里」授權轉載,首發來源:冰千里(ID:bingqianli520)

要接得住孩子的負面情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很多父母,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常常會講出3種傷人的口頭禪,去逃避孩子的情緒給自己帶來的麻煩。這不但會讓孩子為表達情緒感到羞恥;甚至還會讓孩子從此閉嘴,不再向父母敞開心扉。

許多人對我的評價之一,就是無論情緒多糟糕,我都能接得住。這個「接得住」就是所謂的「接納」,親子關係亦是如此。孩子讓你感受好,無須接納。聽話、懂事、會學習、勤奮刻苦有禮貌,那你還接納什麼?你應該興奮。因為你的期待他都滿足了,是他接納了你,你不需要接納他,只需躺在功勞簿上竊喜即可。所以「接納」的前提是:孩子沒有滿足你的期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比如:你讓他寫作業,他卻在玩遊戲;你希望他懂禮貌,他卻對你吼叫;你希望他開心快樂,他卻悶悶不樂;你希望他溫和善良,他卻亂發脾氣、不停抱怨、摔東西;你希望他冰雪聰明,他卻又笨又蠢;你希望他一切順利,他卻抽煙、喝酒、自殘自傷。

只有當孩子與你的期待不符甚至相反的時候,才需要「接納」。「接納」的內涵是: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接納孩子的不好。事實上,你覺得一個人不好,卻還要接納他,本身就不合常理。所以你認為的不好,其實是錯的,你要越過這些不好看清本質,這就是本文的主題。

「接納」有三重境界:允許、認可、看見

允許,就是願意孩子表達負面情緒。很多父母沒有這個能力,當孩子表達任何不開心,父母往往採取以下3種態度,無論有心還是無意。

第一種:安慰與講道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別難過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別和他一般見識」、「多往好處想,別往心裡去」、「你應該這麼這麼這麼想」。也許你認為這些話很有道理,但這類安慰就是在告訴孩子:「你的事我不管」、「你要自己承擔」、「我不願看見你的難過」。

敏感的孩子還會感到「被指責」與「羞恥」。上面這些安慰詞都帶有某種責備,好像在說:「你不應該難過」、「不應該在意」、「不應該往心裡去」。孩子會認為自己「表達了不該表達的東西」從而對「表達」感到羞恥。想一想,每次你安慰了別人以後,是不是很輕鬆?好像你做了該做的事,盡了應盡的義務,然後就沒責任了,就輕鬆了,但對方是否真能做到不往心裡去呢?

有時還會為對方繼續悲傷而生氣,這人怎麼那麼煩人,怎麼勸都沒用!這類安慰在本質上是一種「逃避」,你在用勸慰的方式,讓自己逃開他的難過給你帶來的「麻煩」。有時安慰的確管點用,那是由於你的在場,並非安慰本身。

第二種:自責與自我暴露

還有的父母會說:「都怪我不好」、「我真糊塗」、「我們也盡力了」、「我也很辛苦啊」、「我那時可比你慘多了」、「不缺吃不缺喝,你知足點吧」、「外婆對我更糟」這比安慰更可怕,安慰最起碼出於「某種自以為是的愛」,這些話卻來自「恨」。孩子的態度激起了你對自己父母的恨意,並正在讓孩子替你承擔恨意。你的自責會讓孩子內疚,讓他覺得連累了父母。他們除了要應對自己的糟糕外,還要去緩解你的無能為力。這種雙重壓力會讓孩子崩潰,外在表現的要不是更抓狂、失控,就是立刻閉嘴,獨自舔舐傷口。

第三種:制止與爭吵

「別再說了!煩死了!」、「閉嘴,滾!」、「有完沒完!我忍你好久了!」、「要鬧出去鬧,要哭滾出去哭!」、「別上學了,看你學成這樣!」毋容置疑,這做法不需要幾次,保證孩子今後絕不會如此。他會欺騙你、隱瞞你,會透過其他辦法刺激你,會對外尋求幫助或徹底閉嘴。這類父母視孩子為敵人,充滿怨恨和報復,借孩子情緒來洩憤。其實,真正的「允許」很簡單:你在場,讓他說、讓他鬧、讓他哭,你唯一能做的只有「聽」。

第二重、第三重境界是「看見」與「認可」

你要先「看見」,才能做到「認可」;甚至要先「看見」,才能做到「允許」。「看見」負面情緒背後的動力,這動力就是:期待親密。請問,你會對誰發火?答案很簡單,與你無關之人不會讓你有情緒。能讓你發火的對象,都是你認為安全的、親密的,準確的說是「讓你恨鐵不成鋼的人」。儘管他一再令你失望,但你卻離不開他,還是有期待,希望他能認可你、親近你、重視你。所以,無論孩子多麼難教,都是因為他沒辦法讓你「愛他」。可以說,一個從來不在你面前求表現的孩子,是徹底絕望了。

還能在你面前表現不好,證明他是勇敢的!而不是唯唯諾諾俯首認命,只是勇敢的孩子越來越少了,有的眼神透著世故,舉動像個小大人。一旦你了解,就會進入反思,會思索孩子究竟在表達什麼,會思索過去一切家庭關係,會思索孩子以及自己生命歷程。思索中,某些事件與感受也開始浮出水面。於是,你開始愧疚,開始補償,開始理解自己,並開始心疼孩子。那麼「認可」也就不是問題。

你會認可孩子情緒的表達、認可這份勇氣、認可他的無奈、他的期待,並為孩子還能對你而不對別人表達而心存感激——這個過程,才是「真實的接納」。當然,做到「真實接納」十分艱難。第一,你要自我接納。不能自我接納就無法接納他人。如果有,也大多是強迫接納,十分消耗。活著是單程路,誰也無法重新來過。所謂「往事不堪回首」指的是厭惡、貶低過去的自己,恨不能把那經歷徹底抹去。

但最自我接納的做法是,你不要抹去,要「敬畏」,當初任何決定與選擇,都是當時「比較而言最優的」,如同人質透過沒有尊嚴的討好綁匪來保全性命。越理解自己的傷痛,就越不容易投給孩子,就不會把包容變成縱容,就不會矯枉過正。

例如:被嚴重控制是你的傷,很可能會給孩子過度放縱的自由;沒錢讀書是你的傷,很可能把賭注全押在孩子學業上;沒人疼沒人愛是你的傷,很可能就會溺愛孩子。過去可以補償,但前提是對自己的過去有清晰認識。

第二,你的負面情緒要有去處。無論什麼辦法,不管工作還是瑜伽,不管諮詢還是課程,不管伴侶還是情人,不管知己還是閨蜜,你一定要找到接納自己負面情緒的他人或場域。

你的攻擊、壓抑、憤怒在這裡都可以被接住、被容納、被理解。被接納越多,就越有經驗接納孩子,這是良性循環。否則就是惡性循環——孩子表達攻擊,而你的攻擊還無處發洩。

第三,允許自己接不住孩子,孩子只能陪你一程,他有他的使命,你有你的使命。你們交織又分離是必然,也是自然。交織的歲月裡,沒有任何父母可以一直接納孩子。但又恰恰是這種「不夠好」,給了關係一個縫隙,孩子才有機會自我發展。這並不矛盾。

因為「不夠好」和「傷害」完全是兩個面向。所以我最好的建議不是讓你無條件接納,而是有條件接納,類似某種「需求互換」。如果你不同意父母也會依賴孩子,無意識就會粉飾太平,很容易就變成以愛為名的控制。但凡兩人深度互動,一定是彼此滿足,而不是一方總在付出,另一方總在索取。

你對孩子也有需要,需明示而非含糊其辭。你希望孩子考好學校、希望孩子勤儉節約懂禮貌、希望孩子學鋼琴美術,你就要清楚這些是你的需要,要明確告訴孩子。比如:「媽媽希望你學鋼琴,因為你學了我就開心,就更喜歡你,你願意滿足我嗎?」不是說:「讓你學鋼琴是為你好,讓你出人頭地有才華」,好像顯得多麼偉大似的。

明示需求與否,決定了你們關係是否和諧。此刻,孩子學會了3點:

1.我的需要可以像媽媽那樣直接表達。

2.我也是有能力滿足別人的,無論他多麼權威。

3.我與媽媽是平等的。

需求互換就是人格的對等,也是接納的本質,同時要承受一個風險:孩子可能不會滿足你,如同你不會滿足他。

*本文獲「冰千里」授權轉載,原文

作者簡介

冰千里,知名心理諮詢師,心理學作家,一個孤獨的心靈探索者,著有《解鎖親密關係》、《親密而獨立》,新書《心靈書寫》全網熱銷中,願你好好愛自己。個人公眾號:冰千里(bingqianli520)


責任編輯:鍾守沂
核稿編輯:李頤欣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2025大阪萬博會開幕!你最感興趣的亮點是?
1. 17公尺巨型鋼彈
2. 世界最大木造環形建築「大屋根環」
3. 台灣館「TECH WORLD」
4. 8大生命主題展館
5. 未來社會展區科技體驗
6. 沉靜式燈光秀、光雕秀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2025大阪萬博全攻略》必逛展館、活動、門票、交通、美食景點推薦
家長 教小孩 媽媽 負面情緒 教育 教養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