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心靈成長
現在早已沒有「什麽年紀,只能做什麽事」的觀念...前外商老總:退休不難,難的是理解這3件事

「人生下半場」這個名詞不是我發明的,是在書中讀到的,我覺得很傳神。傳統觀念把人生區分成求學,工作,和退休3個階段在現代經常已是不合時宜,起碼以我的例子來說就顯然不對,而人生上下半場雖然還不是一個被普遍認知的概念,卻是到目前為止最貼近個人的說法。
這個概念有2個前提,一是隨醫療科技發達,人的平均壽命比以前大幅拉長,傳統退休生活的時間和內容因此產生變化。二是傳統職場的終生僱傭制式微,代之而起的是較不受時空和行業限制,同時也較沒有保障的職業生涯。這2個前提相互作用的結果,正一步步打破人們過去熟悉的人生3階段。
傳統人生的第一階段重點是「開發」,為未來打基礎,時間大約20多年;第二階段「生產」,成家立業,貢獻社會,時間長達40年左右,最後退休人生所剩無幾,過以「休閒」為主的退休生活。
新概念把開發和生產合併成人生上半場,和傳統差異不大,差異發生在下半場,因為內容從純粹休閒養老變為集開發,生產和休閒的混合體。現代人可以在50歲創業,60歲戀愛結婚,70歲重返校園,80歲跑馬拉松,90歲出書開畫展,這些都是過去難以想像的事情。
換句話說,新概念把原來人在什麽年齡就只能做什麽事的界限打破,正因如此,原來被稱作「退休」的那個東西變得混淆不清,無以為名。
上下半場怎麼分割?
下半場既然又學習又生產,那跟上半場有何不同?不同在動機和心態,上半場被動,學的和做的大都由外人決定,下半場自由,學什麽做什麽和天生志趣密切掛鉤,學和做的同時,還有富餘享受休閒,幫助他人。至於上下半場時間如何分割?考量經濟,家庭等狀況不同,因人而異,但顯然越早越好,4、50歲最好。
說的容易,做起來難嗎?當然不是人人都有條件做到,但也絕不如想像中那麼不著邊際,關鍵經常只在一念之間。
一身責任,如何說放就放?
一般人覺得難是難在中年正是一身責任的時候,哪能說放就放?但下半場的概念並不是要人拋棄一切,自私自利的跑去為所欲為。它強調的是人到這個年齡通常已經打下生活基礎,在不影響責任義務前提下,拋開能被拋開的束縛,跟著心走,盡力發現和實現自我,讓生命發光發熱。
照我的觀察,有條件這麼做的人遠多於實際這麼做的人,原因是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符合條件,生活慣性和主流功利思想阻礙了人們追求夢想的念頭。
奉獻大半輩子,為何沒人理解?
人們常認為恪守傳統人生3階段才是負責任的表現,但事實是太多人在為他人負責的同時,卻只有太少人在為自己負責,就像常聽見的連續劇對白:我對你那麼好,犧牲那麼多,為什麽你都不能理解?為什麽?答案很簡單:如果自己不善待自己,換來的必定是損人不利己的一場空!
田臨斌,外號老黑,1960年出生於台北,曾任外商石油公司大中華區業務總經理,45歲從職場急流勇退,移居高雄。退休後,除了找到對寫作的熱情,還考上街頭藝人證,每週在愛河邊彈唱英文老歌;也跟著老婆一起喜歡上旅行,嘗試包括郵輪在內的各種旅行方式,並透過文字和圖畫與讀者分享。著有《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懶人大旅行》等書。FB粉絲頁:老黑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