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沒有人臨終時抱怨這輩子工作太少」,前老總給職場工作者的6個肺腑之言 這是我回顧工作二十多年,離開職場後沉澱積累的想法。或許聰明如你早已知曉,但若是和我過去一樣忙忙碌碌、汲汲營營,沒時間和心情考慮工作以外的人,以下建議不妨姑且聽之。 忠於工作,不要忠於公司 「拿人錢財,為人消災」是基本的職業道德。對工作不滿意,就滿腹牢騷、不盡心力,不僅自己不開心,別人也一定看得出來,很難有好下場。 無論想改善工作現況、換職位、跳槽到其他公司,努力做好手上的工作都是先決條件。所謂「騎驢找馬」,前提是把胯下那匹驢騎好。 有些人對公司、老闆有莫名的情感寄託,在考慮離職時會萌生罪惡感,這點完全沒必要。企業就是企業,政策會隨著盈利狀況而改變。再好的公司待久了,還是會成為一個井底蛙,無論是否滿意現在工作,都要偶爾伸頭往外看看。 簡單說,工作不努力是錯誤,對公司效愚忠是更嚴重的錯誤! 對公司職涯規劃不用太認真,抓住機會做能發揮創意的工作 人在自由的空間下,才能學到最多東西、發揮最大才能。許多人只把工作當成謀生手段,不在乎學習或樂趣,有些人在沒有嚴格的規範下,做起事來會手足無措。有些人怕犯錯,不願意嘗試新事物,這些人付出的代價就是,大把青春在無聊沉悶中度過。 企業做的職涯規劃是基於經營考量,不是以個人特長為前提。對多數攀爬企業升遷梯子的上班族來說,爬得快一點、慢一點,當下可能是令人睡不著覺的大事,但好幾年後回頭看,其實影響不大。 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利用工作提供的資源做「人生規劃」,為離開企業後的生活做好準備。 職場上要結交朋友,不要玩弄權術 職場是每天投入最多時間的地方,沒幾個朋友肯定不好過。但職場環境也有利益糾葛,別把短暫的革命情感,認做能長久的真友誼。 同事之間,不論交情如何都要以誠相待,如果有幸碰上志同道合的夥伴,仍有可能成為良師益友。 對有權利慾望的人來說,職場是玩弄權術、勾心鬥角的天堂。但事實是,所有人多少都有些權利欲望,面對辦公室鬥爭,要盡量克制自己,不要煽風點火,更不要親身捲入。無論鬥輸鬥贏,都輸掉平靜心情。一旦養成鬥爭的心態,很容易扭曲人性而不自知。 保有工作以外的生活,不要讓工作占據人生 這大概是上班族最常犯的錯。表層原因是因為職場太競爭,深層原因則是,這社會鼓吹「與工作相關的任何事都是正事」的工作至上價值觀。這種價值觀造成無數人失去原有的生活樂趣,取而代之的是對物質、權勢等無止境的追求。 對抗主流價值觀不容易,第一步需要先意識到這個問題。問問自己,平時花多少時間在與家人朋友相聚、培養嗜好、運動、看書、旅行、發呆?這些才是生活該做的事,工作的目的是為生活,生活的目的不是為工作。 記住:「沒有人臨終時,會抱怨這輩子工作時間太少!」 養成儲蓄理財的習慣 上班族都希望儘早退休,這取決於能否財務自由,只靠領薪水和省吃儉用,很難達到目標。投資理財有其必要,以退休規劃為前提的理財,要把握2大原則:長期穩健、分散風險。 看清物欲本質,不跟風追求,財務自由其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遙不可及。 主管的授權跟依賴要分清,3件事不假手他人 如果你擔任主管,有很多事可以交由他人代勞。但一定要分清楚「授權」和「依賴」的差別。尤其像管理行事曆、整理帳單、安排出差,儘量不要假手他人。除了更能讓你掌控工作細節,還能養成有用的生活習慣。 工作帶來的光環和便利總有一天退去,懂得經營生活才是王道。 以上洋洋灑灑說了很多,是希望你不要重蹈我犯過的錯誤。職場能帶來溫飽,也是很好的學習場所,但仍有其局限性和誤導性。看清它、管理它,人生必能更健康快樂,共勉之! *本文獲「老黑看世界」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2.02
焦點 限貸令招民怨為何還上路?公開楊金龍最憂心的新次貸風暴劇本 楊金龍竟然還「一對一」帶到小房間內談,歷任央行總裁,從未密集的單獨約見業者,這個舉措,嚇壞了被邀請來喝咖啡的老總們... 2024.08.29
管理 缺工,怎麼突破「不敢用中高齡員工」的心魔?咖啡連鎖業前老總給小老闆的3解方 前幾天我和一個開餐廳的朋友喝酒聚餐,幾杯黃湯下肚後,對方不知道是哭著還是笑著說:「我有一個員工,只不過上桌點個餐,就被來吃飯的對面餐廳老闆給挖走了......。」 這番酒後訴苦,完全道盡了當前缺工浪潮下,業者搶人搶到喪失理智的瘋狂與無奈。 根據人力銀行104統計,台灣已經連續9個月缺工數超過百萬,缺工最嚴重的就是旅宿及餐飲業,職缺數達21.5萬新高。 「找無人」早已是結構性問題,很多同業將希望放在政府開放服務業引進外勞。但我認為,與其殷殷期盼虛無縹緲的政策開放,不如將命運抓在自己手裡,想方設法聘雇更多的中高齡勞動力。 比移工更快的缺工解方:善用中高齡勞動力 較於歐美、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台灣中高齡勞動參與率相對來得低。例如台灣45歲至64歲的中高齡勞動參與率僅64.7%,日本則高達84%,代表台灣還有20個百分點的成長空間。 我在餐飲業打滾多年,完全可以體會,為什麼台灣中高齡的勞動參與率會這麼低。答案很簡單:因為歧視無所不在。 我在我經營連鎖咖啡廳時,某一間分店的主管跟我分享,最近店內找到一位新的夥伴加入,是一位約60歲的中高齡就業者。 我非常開心地與門市主管討論,想說這名夥伴可以幫助我們分店做社區型中高齡熟客的經營,會是很棒的運用。 但沒料到的是,只有我一頭熱,店內夥伴根本沒有想這麼遠,他們只希望這位中高齡的同仁,能夠幫店內夥伴多貼幾班、能處理一般例行事務就行了。 一個禮拜過去,我問分店主管,那位中高齡夥伴的適應狀況如何?結果他離職了!我非常錯愕,店內主管坦言,她在操作POS機時因為過於緩慢而心生畏懼,因此萌生辭意。 直到今日,我都很遺憾沒有留住他;也不斷在思考,我們可以怎麼做,來解決中高齡就業者可能遇到的職場歧視和障礙。 我僅分享一些經驗和心得,和深陷「被對面餐廳老闆挖走員工」恐懼中的餐飲同業分享,共尋缺工解方。 3個方法提升中高齡員工戰力 首先,中高齡就業者普遍會希望,上班的時間越短越好,因為他們無法長時間工作,以及需要時間在家幫忙帶孫子,只能利用一些空檔時間來工作。 這時問題來了,很多餐飲同業一聽到工作時間不能太長,就心生「這種人要怎麼用?」的念頭。但我認為這不是壞事,反而是件極好的事。 因為,他們利用接送孫子上、下學的空檔時間來上班,正好就是餐飲最忙碌的午餐時段,此時就算只上3小時的班,剛好是最有效率化運用人力。 反觀,大部分的年輕就業者,才不想為了3小時的班專程跑一趟,認為這樣不符合出門工作的效率。 至於要如何消弭中高齡的職場歧視?我認為關鍵在教育訓練的環節上。 比如,店內如果都是年輕人,突然來了一個銀髮族夥伴,你要年輕員工去訓練他,就像孩子教父母使用手機一樣,一定會不耐煩,這是人之常情。 所以,店家要建立完善且清晰的新人訓練機制,例如設置「帶訓獎金」,這筆獎金還可以分成數個級距,比如受訓的中高齡者工作滿半年,負責訓練的人可以獲得一筆獎金;滿一年,則給予更高的獎金。 若是連鎖加盟店,總部可以針對中高齡者設立專門的訓練課程,包括心理建設等,訓練完成後再分配下去,分店也相對不會刁難。 更重要的是,因為中高齡者以兼差居多,即使只上3小時的班,雇主也要負擔健保費。因此,很多總部在檢討門市的損益數字時,一看到人事成本攀升,就嚷嚷著要求檢討。對成本錙銖必較的心態不改,門市勢必不敢大膽聘用銀髮族。 總而言之,企業能否善用中高齡勞動力,關鍵還是心態。你是將他們視為正規勞動力,還是只是加減用一下,然後引頸期盼政府何時開放外勞? 我是真心期盼,有一天和藹可親的爺爺奶奶們,可以和年輕的夥伴一同工作、一同歡笑,在缺工浪潮下,走出一條全新的路。 責任編輯:林易萱 ... 2023.11.17
管理 點一杯咖啡坐一天錯了嗎?咖啡店老總看路易莎:顧客越愛我們,店家越難存活 1874期商業周刊報導了路易莎的減法轉型,我認為寫得非常好,後續商周也做了一則影音新聞,獲得了很大的迴響,一天之內就有五個朋友傳給我看。 報導探討路易莎「K書中心」的定位,是否要轉變?正、反意見皆有,支持者認為,在萬物齊漲的年代,有個平價的咖啡廳,可以唸書、工作,沒有什麼不好。 但反對者則是認為,路易莎雖然平價,但服務、餐點品質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我曾任連鎖咖啡品牌的總經理,看完這篇文章,完完全全可以體會,路易莎董事長黃銘賢的面對的兩難處境:既要兼顧學生這塊主力客群,又要在不得罪他們的前提下,吸引消費力更高的客群,以提升整體的客單價。 這也反映出台灣咖啡店行業的經營難處:我們都想讓消費者在店內享受一整日美好時光,但,現實的無奈是,消費者這份「窒息的愛」,反而會讓店家會越難存活。 深入探討前,我先談談台灣咖啡店的型態。 台灣咖啡店3種主要型態 在台灣,咖啡店可以分為咖啡輕食型、咖啡餐食型、類餐廳型3種型態。 先說星巴克,它的商業模式非常特殊,不屬於任何型態。對我來說,星巴克比較像是「被咖啡耽誤的馬克杯專門店」。因為它周邊產品的營收,佔了三、四成之多。 至於咖啡輕食型態,則包含路易莎、cama、CAFE!N、彼得好咖啡、85度C等,以咖啡為主力產品,美式咖啡價格落在50-70元之間,佐以簡易製作的輕食,外帶外送的佔比高,但客單價偏低,約莫落在100元-150元之間。 咖啡餐食型態就像是怡客、丹堤、伯朗、西雅圖以及早年的真鍋,以內用為主力結構,美式咖啡價格落在70-90之間,能夠烹調主食餐點,像是義大利麵、燉飯等,客單價約莫落在150-250元之間。 以上兩個型態都不具有排煙系統,也因次相對建置成本低、屬於輕資產的經營模式。 第三個型態就是餐廳型態的咖啡廳,像是客美多、BUNA CAF'E、VG Café(現改名為VG Encore)。這些品牌的招牌帶有咖啡、cafe字樣,但實質上就是一間餐廳,通常有排煙系統,能夠供應更精緻的餐點,而客單價也往往突破300元。 在我剛進入咖啡產業時,就發現經營咖啡店最撓頭的,在於客單價偏低,且下午一點之前的營收佔了高達7成。要提高營收,要嘛提高客單價,要嘛提高中午之後的來客數。 我很喜歡看到客人在我的店內品嚐咖啡、滑滑手機、和親友談天闊地,但打烊後看到營業額,就會有股窒息感。 路易莎和其他每一家咖啡店最難解的題 因此,我在擔任連鎖咖啡店總經理時,制定「全台最好吃的連鎖咖啡品牌」策略,研發更多高單價的餐食,希望一次解決客單價偏低,以及營收離峰、巔峰太過懸殊的問題,當時確實讓客單價提升了23%。 回過頭來看路易莎,它在學生市場找到一個非常獨特的利基點。策略大師麥可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指出,企業要擁有競爭優勢,必須具備差異化、成本優勢、聚焦利基市場這三個優勢。 很明顯地,路易莎聚焦學生族群,把自己打造成「K書中心」的策略,成為擁有560家門市的本土咖啡店龍頭,這是它成功的方程式。 只不過,在人力、店租、食材成本快速上漲的今天,如果它的顧客只能貢獻一杯飲品,以及僅一次的翻桌率,毛利率勢必會被壓縮得愈來愈小。這不只是路易莎的問題,如何提高營收、提高翻桌率,是每一家咖啡店的難解之結。 我相信,黃銘賢董事長非常清楚,路易莎要更上層樓,必須解開這道難題。因此,它開始重新裝潢門市,並與知名的職人智能咖啡機「iDrip」合作,推出多支新的高單價手沖咖啡,就是希望減少對人力依賴的同時,又能提供品質更好的咖啡,以吸引更多高消費力的客群,拉升客單價。 這代表路易莎要放棄平價市場,向星巴克看齊了嗎? 產品不用看齊星巴克,激勵員工更重要 並非如此。路易莎的菜單內,依然有平價咖啡的選項,但消費力比較高、或想好好犒賞自己的人,也可以選擇手沖咖啡,意即有更多元價位的選項,讓不同類型的消費者選擇。 最重要的是,如果不提升客單價、不販售更具有價值的手沖咖啡,就不容易提供更優渥的薪資待遇給就業同仁,進而激起員工提供更優質服務的動力。金錢雖非萬能,但永遠是最好的激勵。 在什麼都漲、什麼都變貴的當下,開間咖啡店很浪漫,但要存活真的越來越艱難。但身為咖啡愛好者的我,還是誠摯希望咖啡店行業能欣欣向榮,為每一位喜歡那種苦中帶酸,又清新爽朗風味的台灣消費者,提供一杯杯美好的咖啡! 核稿編輯:韓化宇 ... 2023.11.03
焦點 博客來陷虧損啟示錄》統一小金雞連賺20年轉虧,它為何擋不住momo後來居上? 一位不願具名的電商老總分析,例如momo的600萬種品項內,光看定價,就有多達3成是注定賠錢的「帶路雞... 2023.09.07
生活 疫後瘦身熱潮再起 富元健康管理診所引進劃時代體雕器NEO 打造全方位逆齡體態 普羅大眾從年輕到老總在追求窈窕身材,疫情這三年來外出活動大量下降,讓許多人體重直線上升,疫後更是瘦身熱潮再起... 202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