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教育趨勢
一個荷蘭人在台灣工作3年後:要兼顧家庭跟事業,在台灣根本辦不到....

女兒上幼稚園已經第二年了,她上得相當開心,回家後常跟我們分享很多趣事,「某某同學今天怎麼樣怎麼樣,然後老師怎麼樣怎麼樣,超好玩的!」
從女兒的表情,可以看得出來她很喜歡上學。
不過這個學年開始,卻出現一些情況,老師常常在聯絡簿上留言「女兒經常發呆」、「今天在上課的時候,不專心喔」等等。
一開始,我沒有特別注意,我小時候在學校也不是走專心路線的,上課時容易分心,一直到長大了才漸漸改善。孩子嘛,本來就很容易分心吧。
由於女兒現在還是學齡前的小孩,我們讓她上學的目的主要是習慣團體生活,學習跟其他人互動,上課她學到多少都沒有關係,因此我本來沒把女兒上課經常發呆當成一個問題。
不過,最近老師的一句話讓我對整個事情的想法有180度轉變。
原來,老師跟女兒懇談過後才發現,女兒發呆的情況不單純。老師說「我問孩子為什麼發呆,她回答她想爸爸媽媽,請問是爸爸媽媽出差了嗎?」
仔細想,這或許跟我們工作的安排有關,我從去年開始在高雄教書,每個禮拜一到禮拜四都不在臺北。而老婆大人更是忙碌,常常在晚餐時間之後才下班,往往回到家孩子都睡了。只好把孩子放在娘家,讓外公外婆照顧。
我們夫妻倆對工作的投入,顯然為我們帶來家庭生活上的負面影響。聽到女兒是因為想爸爸媽媽而出神,作為爸爸,當然會有罪惡感,覺得我們大人為了自己的工作影響到孩子的發展,也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這樣專注地投入事業而犧牲陪伴孩子的時間,真的值得嗎?
我也忍不住想起其他台灣家長的各種抱怨,在工作與家庭中找到平衡點,在台灣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這個深深受到新自由主義影響的國家,大部分的人因為被要求加班,而無法維持家庭生活。看到現在大家對勞基法的討論,通常只從資方對勞方的要求來探討,比較忽略勞方除了要上班賺錢之外,也需要花時間維持家庭與培養下一代。
更不用說大部分的育兒專家,總是專注家庭裡面發生的事情,很少討論到家庭與職場的關係,好像所有的家長都不用工作,都是全職的家庭主婦或家庭主夫。
更糟糕的是,政府跟資方與勞方的討論,都侷限在勞工相關法律層面,忽略台灣目前最嚴重的少子化問題,少子化不但會造成台灣經濟不景氣,退休制度與健保制度也都因為人口老化跟減少,而面臨破產危機。
為解決少子化,政府目前採用金錢補助的方式鼓勵年輕人多生小孩,但是台灣人不生小孩主要的原因,除了是因為薪資太低負擔不起,另一方面是工時太長,根本沒辦法經營家庭,能顧好自己就不錯了。
簡單來說,少子化跟勞資關係應該要綁在一起看,政府不光要採取鼓勵人民生小孩的政策,也要營造出適合生育小孩的生活環境,而這個責任不單單是政府的福利政策,更是資方應該要一起負擔的企業社會責任。
荷蘭資方配合勞方家庭的態度,在台灣真的很難想像。我許多荷蘭的朋友生了小孩子之後,可以選擇少工作一天,也可以選擇四天都加班,但是因為其他日子都加班,第五天不用上班可以留在家裡培養小孩。真的很難想像台灣有老闆或主管允許自己的員工採用彈性工時的方式找出家庭與工作的平衡點。
而資方這樣的態度,也令我很想要問每個台灣的老闆或主管,敢不敢誠實面對自己企業內部的生育率,如果自己公司內的生育率高於國家平均,恭喜,表示在那邊工作算是好工作,員工願意成立家庭,投資台灣的未來。
但是如果你下屬的生育率跟國家平均差不了多少甚至低於國家平均,那麼你得好好反省,是否你工作的要求使得員工無法生小孩,沒有足夠的金錢與足夠的時間成立家庭投資台灣的未來?
台灣少子化的問題也是台灣的未來,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資方也應該要自己負起責任。在大家討論勞基法討論得不可開交的同時,也該想想,怎麼樣營造更適合經營家庭跟培養下一代的工作環境,這才是遠見跟責任感!
韋岱思,國立中山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台灣大學社會系博士,在荷蘭出生長大,唸大學時因為想多了解東亞來到台灣學習中文。2010年變成阿兜仔女婿,2014年升格成為荷蘭爸爸。
很享受觀察女兒長大的過程,把女兒的學習進度視為自己人生最大的成就。不過,過程中發現荷蘭與台灣育兒文化大大不同,開始反省自己的文化,也在思索台灣的教養方式。透過寫作紀錄女兒的成長故事並分享兩個文化之間的教養經驗。在2017年出版「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