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為什麼日本出現近百萬30歲以下「繭居族」?精神科醫生:呵護太過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為什麼日本出現近百萬30歲以下「繭居族」?精神科醫生:呵護太過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為什麼日本出現近百萬30歲以下「繭居族」?精神科醫生:呵護太過

為什麼日本出現近百萬30歲以下「繭居族」?精神科醫生:呵護太過
圖片來源:dreamstime_xl_62329086
撰文者:齊藤環
暖心讀冊 2016/03/10

「繭居」與「動機消退」並不同

「社會退縮」到底為何發生呢?接下來,我們要來討論其生成機制。人之所以會選擇「閉門不出」,其理由絕不單純,我想連我自己也無法完整回答。但是,我認為努力推敲發生原因,並持續思考,是有意義的。

在此我想先再次強調,所謂「繭居狀態」,並不等於「動機消退」。的確,繭居族可能每天看起來「什麼都不做」,但那並不代表「動機消退」。這一點我可以確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針對「動機消退的機制」,我做過許多調查,一般人因為生病而動機消退的案例,大致可分成兩種。其一,疾病發展成慢性病,導致動機消退。舉例來說:在許多案例中,長期受困於思覺失調症與憂鬱症等疾病後,當事人的自發性幾乎消失殆盡。

不過,我從初診即開始經手的患者中,至今幾乎沒有逐漸變成動機消退的例子。此類案例,在精神病院的長期住院者中經常發生,一般認為原因可能在於長時間被隔離於社會之外,一部分則是由於藥物的副作用;我自己也認為這個可能性相當高。亦即,這裡說的「動機消退」,有一半可能是人為造成的,並非疾病的自然歷程。此外,現在我們已得知,失智與腦部損傷等情況也會引發動機消退,特別是因頭部外傷的後遺症而導致的人格變化,在最近幾年也成為焦點問題。動機消退的病態,就是這種人格變化的一部分。

此外,還有一種動機消退狀態,叫做「習得無助感」。此類狀況當然既非精神疾病,也非腦部障礙,而是肇因於心理因素所產生的動機消退狀態。在實驗心理學領域,很早就建立了關於動機消退機制的理論。舉例來說,有這樣一個實驗:在無預警的情況下,對關在籠子裡的狗反覆施加電擊。狗一開始會反抗、狂吠或是拚命掙扎,但漸漸的牠們會開始放棄嘗試,不再展現任何反應。也就是說,即使反覆施加令人不快的刺激,要是當事者理解到自己無法控制情況發生,之後就會放棄而產生反應動機消退的情況。經由同樣實驗已證實,此類動機消退的情況,在人類身上也會發生。

不過,這種動機消退狀態,真的能夠說明社會退縮的生成機制嗎?我認為做為行為模式,它實在過於單純。這種動機消退,只能解釋為形形色色的「動機消退」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我們的確不喜歡不會有成果的努力,但這就能說我們平常的行為都有明確目的嗎?譬如說,常常我們心裡明明清楚, 只要稍微努力一下,事情就能有好的結果,但還是忍不住會偷懶,這種行為就無法用「習得無助感」來說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類,就是這種經常「明明心裡清楚,卻還是忍不住做了傻事(或沒做該做的事)」的,既不理智、又矛盾的生物」。關於「繭居」案例,也是同一件事。他們並不是因為「即使努力也是白費,所以才不行動」;他們反倒正是因為明白「不管怎麼說,都要改變比較好」,才會整個人困住,無法採取行動。因此,僅僅用「動機消退」來表現此般狀態,我實在是無法贊同。

不接受他人介入

首先,我們先從個人的「繭居系統」開始思考。

處於社會退縮狀態的案例,多半心裡存在強烈糾結。而就像我們已見識到的,內心掙扎容易引發各種各樣的精神症狀,這些症狀,又會導致惡性循環。對人畏懼、強迫症狀或被害意念等症狀,會回過頭來再度加深當事人參與社會活動的障礙。而且,若是缺乏社會互動或良好治療,這種症狀幾乎無法自然改善。隨著症況逐漸惡化, 又將迫使個案更加縮回自己的殼中,這一點可說是繭居案例最大的不幸。

此外,如同方才所敘述的,光是身陷繭居狀態,就會造成個案心裡難以磨滅的傷痕。在生理層面,他們多半會開始晝伏夜出、經常失眠,這又加速了生活作息的翻轉。就這點而言,繭居狀態近似「成癮」。

「成癮」也是形形色色的惡性循環自成一個系統不停運作,促使病理加深惡化。舉例來說,酒癮患者對於喝酒會心生強烈的罪惡感,正因為罪惡感太重,反而身陷酗酒泥沼無法自拔。請各位回想一下《小王子》裡那個酒鬼的故事。

小王子問酒鬼:「你為什麼要喝酒呢?」
酒鬼回答:「因為我覺得很羞愧,所以才喝酒。」
小王子又問:「是什麼讓你感到如此羞愧呢?」
酒鬼回答:「喝酒這件事讓我覺得很羞愧。」

病態行為造成新的內心掙扎,掙扎又再度強化原來的病態行為,這個過程,正是「成癮」 的特徵。而在繭居狀態中,也可以發現同樣的惡性循環模式。亦即繭居這個負面行為加深當事者對自己的嫌惡,而這個自我嫌惡又引起更嚴重的繭居狀態,成為難以跳脫的循環。

通常能夠打破這種惡性循環的,是當事人與家人或他人的連結。在現代,通常對於酗酒等成癮者的看法是,若他們想單憑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幾乎是不可能的,英國人類學者、社會學者貝特森(G.Bateson)以「拉自己的鞋帶想把自己舉起來」的譬喻來形容這種徒然的努力。對成癮患者來說,結合家人指導與參加互助團體的治療方式,是最一般的搭配方案。其實這也就只是與家人、或他人做連結,因為惡性循環的源頭是當事人,所以無論如何,必須藉由接受他人的介入,讓治療有所進展。這樣的「常識」,應該也能適用在社會退縮案例的治療。

他們無法跳脫繭居狀態的原因,首先就是因為極度厭惡「他人的介入」,反過來說,真的下定決心與他人互動的案例,幾乎毫無例外的,都能成功回歸社會。從臨床上的事實來看,應能明白僅從個人病理的視角,終究是無法完全解決問題的。

個人病理的原因雖然形形色色,但只要問題仍屬於心因性的範疇,那麼個案陷入長期社會退縮狀態後,他們所體驗的狀態與歷程會極為類似。在此情況下,執著於最初的症狀或診斷名稱,實在難說是明智之舉,反倒應該把焦點放在「社會退縮」的系統性現象,並據此進行指導與治療的應對處理。

繭居族缺乏與他人的交流

一般來說,繭居青年非常害怕受傷害,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的存在可能會因別人一句不經心的話,就遭到全盤否定。當然我們應該尊重這種恐懼感受,可是只要持續繭居狀態,他們就無法在精神上獲得成長,這也是事實。相信大家都已非常清楚,足不出戶的生活中,他們無法與人有新的相遇,因此任何真實的傷害,或是從傷害中的回復過程,都不會發生。換句話說,他們對外在世界的人事物,會一直停滯在「它們只會帶來傷害」的迫害性印象了。

那麼,家人就不算「他者」嗎?這又是個大哉問,而的確如此,對繭居族案例來說,家人並不是「他者」。對他們而言,家人就宛如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而家暴之所以會發生,也正是因為他們把家人視作自己的一部分,可以為所欲為。我再三強調要恢復溝通,就是為了讓家人回歸原先應有的定位──家人仍然是「他者」。我們不會說自言自語是一種溝通,但如果當事人把家人看作自己的一部分,他和家人講話,就等於跟自己講話,根本談不上溝通。即使是血親,他們也是具有自主判斷與行動權利的個體,當事人必須要先建立這種認知,才有可能進行有效的溝通。

如同方才所描述的,繭居者認為身處與他人隔絕的「繭居」狀態,幾乎可以避免再遭受傷害。但事實上他們心裡已帶著傷,或是持續被「自己一直受到嚴重傷害」的念頭深深挫折。特別是「霸凌」所造成的隱性創傷經驗,繭居者在安靜休養的同時,周圍人們全面的理解與心理上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霸凌」會導致嚴重的創傷經驗,有時經過數十年仍難以痊癒,其原因正是因為通往康復的通道徹底封死了。繭居初期的休養階段,其意義就在於讓當事人有時間去思考足不出戶的原因,同時也給予他們充分的休息,以面對之後的創傷回復歷程。也有一些案例,能夠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來。

不過,長期繭居案例的情形就不同了。時間拖得越久,繭居行為就越是對自己造成傷害,因而我們不能對繭居案例置之不理。為了要跳脫自傷行為的惡性循環(也就是「繭居系統」),他人的介入是絕對必要的。因此,在長期繭居案例的治療上,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怎麼有效的進行『他人的介入』?」。

「愛」在治療過程中的困難性

在治療場面中,經常會聽到「對當事者的愛非常重要」這種「指導」。但是我認為,「愛」是非常困難的,我並不否定「愛」的美好,只是那經常是自然存在於美好的「某個經驗」中,而非能夠當作治療手段來加以操控。我確實也曾經對家屬說過「請用愛心來照顧他」這種話,但心底總是感到一絲虛偽。強要別人的愛,終究還是不可能的。

那麼,治療師完全不該提及愛的話題嗎?這樣的話,治療似乎會失去了內在力量的支持, 只剩下表面上的各種行為指示。究竟,不需要強要別人的愛,也不會磨損愛意的方式,真的存在嗎?

我曾在1980年代非常受歡迎的美國小說家馮內果(Kurt Vonnegut)的書裡,讀到「即使愛輸了,關懷也會獲得勝利」這樣一句話,不知為何就一直記在心上。而我對這句話也有些疑問,「勝利」,究竟是要擊敗什麼呢?還有,關懷也不一定總是好事吧?但即使如此,這句話還是反映了某個層面的真實,我想把它當成一句鼓勵的話語,送給身邊有繭居案例的家屬們。

母親與孩子間封閉性的依附關係

根據精神分析理論,「愛」是源自於對自己的愛。人類,無法愛別人超過愛自己。若是有人主張「不,這是可以做到的」,那他們不過是毫無自覺的自戀者。精神分析理論主張,人對於家人的愛亦乎如此,而且因為對家人的愛與對自己的愛難以區別,所以得特別注意。

家人的愛經常會發展成想要占有對方、控制對方的欲望,有時也會成為激烈攻擊性的起因。在劇烈失控的暴力行為之後,拚命道歉,展現體貼的孩子,與仍然會伸出雙手,將這樣的孩子擁入懷中的母親,其互動失去控制與適切距離的「愛」,是一種悲慘的表現方式。

「愛」,正因為讓人「盲目」,而會造成治療上的阻礙,在這樣的情況下,「愛」經常被誤解為「單方面的付出」。舉一個極端的例子,當事人與母親完全不把治療師的話放在眼裡,反而認為治療師是妨礙親子之愛的打擾者,甚至因此放棄治療。母親與孩子間封閉性的依附關係,會加深事態的嚴重性與不穩定性,此種連結稱為「共依存關係」。因為父母的愛非常強烈,所以會拚命安撫孩子的心情。不過越是這般使勁努力,越是會被孩子的要求與狀態牽著鼻子走,搞得自己筋疲力竭。

當然,繭居者也會強烈渴望一個深愛自己、需要自己的對象,但同時又無法拋開自己隨時可能被拋棄這種認知。母親越是盡心盡力呵護,就越讓孩子認為自己是沒有母親就什麼都做不到的弱小存在,他們會擔心,萬一有一天母親拋棄自己,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我已經聽過無數個二、三十歲的「少年少女們」講這些話了。母親毫無保留的犧牲奉獻,令人意外的,別說是將他們從恐懼深淵拯救出來,根本就是使情況惡化的推手。

書籍簡介_繭居青春–從拒學到社會退縮的探討與治療

如果這是一個晚熟的時代,拒學與繭居,就是這個時代的象徵。
本書作者齋藤環醫師,為日本研究「社會退縮」(social withdraw)行為與治療繭居患者的第一人。在日本繭居現象尚不嚴重的二十世紀末,作者已預見這將成為日本嚴重的社會問題,絕非流行病,也非生理引起的精神疾病,更非單純個人病理,而是具有社會結構的成因,必須從家族治療下手。
在書中,齋藤醫師首先定義何為「社會退縮」:「30歲以下青年,在家裡足不出戶、與社會互動脫節的情況持續6個月以上,且主要成因並非其他精神疾病。」他提出了「社會退縮系統」理論,認為此現象乃肇因於個人、家庭與社會彼此缺乏接觸點,不僅個人孤立於家庭,家庭亦孤立於社會。
作者認為要打破這個系統,必須由雙親一起參與治療。他依據臨床經驗,建立出治療流程,從解開親子共依存的鎖鍊到重建生活、返回社會,都有詳盡的說明。
作者認為,日本人善於隱忍的民族性、刻板的性別分工、現代教育的缺失,是此問題的社會成因。他並呼籲必須以社會的力量一起努力,才有可能治療與預防。
20年前的日本社會,對年輕人的晚熟、拒學、繭居等現象,充滿不解與焦慮,恰如今日臺灣。本書的分析與建議,對今日的臺灣社會,極具參考價值。

作者:齊藤環
譯者:徐欣怡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16年2月

【商業周刊圖書】官方粉絲頁

名人書單、商管心法、高效成長、趨勢新知、精選書摘,所有商業周刊新書資訊、限時優惠都在這!閱讀,讓你看見台灣,掌握世界大未來。

立即加入官方粉絲頁:商周讀書會
看更多書摘:商周讀書會專欄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企業可以如何引導Z世代員工,減少「裝忙」行為?
隨著美國企業要求重返辦公室,Z世代興起「裝忙」文化,以應對「出勤即生產力」的期待。
1. 重塑辦公室價值,溝通實體出勤意義
2. 建立信任、開放的溝通環境
3. 彈性的混合辦公模式
4. 提供具挑戰性的工作
5. 提供有競爭力的薪資福利
6. 以上皆是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回到辦公室上班的Z世代,開始流行「裝忙」
繭居族 治療 繭居族 ptt 繭居族 治療 繭居 繭居族 居族 繭居族 日文
暖心讀冊
暖心讀冊
出版社
展開箭頭

愛書人來讀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