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最綠的建築是已經存在的建築物!全球近4成碳排放,竟來自蓋房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最綠的建築是已經存在的建築物!全球近4成碳排放,竟來自蓋房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商周集團 2025年春節期間出貨及服務說明
至頂箭頭
特別企劃
ESG

減碳ESG | 綠色能源

最綠的建築是已經存在的建築物!全球近4成碳排放,竟來自蓋房

最綠的建築是已經存在的建築物!全球近4成碳排放,竟來自蓋房
《圖解全球碳年鑑:一本揭露所有關於碳的真相,並即時改變之書》/商業周刊出版
撰文者:賽斯.高汀
商周讀書會 2022/09/20
摘要

1.建築業和營建業產生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全球的38%,其中74%跟能源使用相關,另外26%來自建材和營造階段。

2.全球23%的碳排放來自生產3種建築材料:混凝土、鋼鐡、鋁。減少建築隱含碳有6大方法。

3.建築原料若採用可儲存碳和減少碳排的生物材料,也可以將建築物轉化成碳匯,例如植物纖維建材。

最綠的建築是已經存在的建築物。——卡爾.艾樂方(Carl Elefante),建築師、環保專家

營建的碳負債

預期2060年之前,因應人口成長,全球建築物的總平方英尺將加倍,增加的建築物多半在開發中國家。相當於未來40年間,營建面積每個月會增加約1個紐約市的大小。

聯合國希望在2050年前達到建材零碳排的目標,需要所有產業創新,改善營建業直接和間接的碳排放,但是建築氣候追蹤系統(Buildings Climate Tracker)顯示,2016至2019年間的進度竟然是負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建築和營建部門產生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全球的38%,其中74%跟能源使用相關,26%來自建材,以及營造階段的碳排放。

實體碳排放(Embodied Carbon)

實體碳排放是指在營建階段中,材料被製造並且運輸到工地現場,以及拆除和營建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混凝土和鋼是造成最多實體碳排放的建材,全球有50%的混凝土和30%的需求來自建築和營建部門。

美國歷史儲存國民信託(US National Trust for Historica Preservation)發現,用最新能源效率措施蓋的新構造物,要花10到80年才能抵銷建造時的碳排放。因此,改善現有建築的效率是降低排放的關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房子不是蓋在一個能讓人忍受的地球上,房子又有何用?
⸺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美國自然文學之父

低碳混凝土

混凝土是建築物中隱含碳的第一大來源(隱含是指整個施工過程中排放的碳量)。混凝土是住宅、城市、橋樑和道路的建造基礎,佔全球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

混凝土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水泥,而水泥是在石灰窯中以1450°C左右的高溫燃燒煤炭或天然氣製成的。這種燃燒過程,每生產1噸水泥,就會釋放大約1噸的二氧化碳到空氣中。

1公噸是多少?

很難想像看不見的氣體有多少重量,更別說重達1公噸。科學家用1公噸作為質量單位,來衡量二氧化碳的重量。1公噸等於1千公斤(或2204.6磅),大約等於440塊磚頭或是1隻大白鯨的重量。

想像碳排放

1公噸二氧化碳占用的空間大約是10公尺的立方體,該立方體的各邊等於1根電線桿的長度。

紐約市每秒排碳近2公噸,主要來自使用燃燒化石燃料所發電力的建築物,相當於1天15萬公噸的碳。

每位美國和加拿大的公民,每年平均的碳排放量略超過14公噸(大約是6300塊磚頭),為了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大氣中的碳排放要減到每人1公噸(或約合440塊磚頭)。

每人的排放量從6300減到440塊磚頭,需要大家做以下幾件事:

1.停止搭飛機旅行、使用塑膠製品、空調以及吃肉等奢侈的事。

2.投票給主張全面從碳汙染的化石燃料,改成使用太陽能和風力等再生能源的民意代表。

3.向大企業施壓,要求用氣候友善的方式經營事業。

4.投資碳排除技術與造林,來平衡至今仍排放的碳。

中國公民的碳排放量只有美國人的1/3,然而中國龐大的人口,使它成為全球排碳量最多的國家,在莫三比克等小國,平均每位國民每年的碳排放量低於1公噸。

註:排除大氣中碳的技術還未臻完備,因此不可能精準預測每個人排放的碳要減少多少,才能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

美噸(US Short Ton)
接近、但不等於公噸,通稱的美噸重2000磅,因此接近但不同於1公噸。


建築混凝土製造過程造成的碳排放包括:

● 建造採石廠和機械設備。
● 實際開採石灰石、砂土、和粒料。
● 採石場運輸。
● 加熱石灰石。
● 製造混凝土。
● 運送到建築工地。

生產低碳混凝土

有2種方法可減少水泥碳排造成的空污影響:

1.碳捕獲與儲存:可以捕獲在傳統水泥生產過程中釋放到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將之添加到預拌混凝土中進行儲存。

2.重新調配:比較新的方法是採用性能相似的材料重新配製水泥,與傳統製造相比,釋出的二氧化碳更少。例如,可以在水泥中添加來自燃煤發電廠的高碳廢物(所謂的飛灰),以減少混凝土的碳足跡,同時可增加其強度和加工性能。

目前的解決方案案例

1.Blue Planet Systems是位於加州洛斯加托斯(Los Gatos)的混凝土公司,申請從煙道氣體中捕獲二氧化碳的礦化技術專利,將煙道氣轉化為碳酸鹽(CO3)⸺碳酸鹽會鎖住碳,因而產生低碳或負碳混凝土,同時確保具有與標準混凝土相同的特性。

2.US Concrete是位於德州尤利斯(Euless)的混凝土公司,從燃煤或鋼渣中提取飛灰,將之添加到水泥中,進而減少50%的水泥用量。將爐渣作為額外骨料,不僅減少垃圾掩埋場傾倒量,也減少了原材料的開採需求。

3.位於德州康羅(Conroe)的Geopolymer Solutions公司生產無熱混凝土,這是由回收的飛灰、顆粒礦渣、和其他天然存在的礦物質混合製成的,而不是靠水泥。相較於水泥混凝土,減少90%的碳排放量。

減少建築材料中的隱含碳

全球23%的碳排放來自3種建築材料的生產:混凝土、鋼鐡、和鋁。減少建築隱含碳的6種方法:

1.重新調整建築物用途、並利用回收建築材料。

2.投資開發低碳混凝土。

3.使用低碳或碳封存建材(例如:可持續發展的木材)。

4.設計結構減少使用裝飾材料。

5.大大的提高結構效率,同時盡量減少使用碳密集型材料。

6.盡量減少建築廢棄物。

低碳建築材料替代品

● 竹子可快速再生,是一種用途廣泛的建築材料。

● 從可持續耕作的森林所生產的木材,是一種堅固的建築結構材料,也適用於多層式建築物中。

● 小麥、大米、黑麥和燕麥的秸稈可用於牆壁填充和隔熱。

● 大麻混凝土(Hempcrete)由大麻的木質內核與石灰黏合劑所混合製成,可以替代黏土磚和水泥混凝土。

● 羊毛是一種優質的高效隔熱材料。

碳隔離功能的建材

全球每年將近4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由建築物產生的,其中光是混凝土、鋼鐡、和鋁這3種建材,就佔全球總排放量的23%(其中大部分用於施工環境)。

技術的改進使我們得以生產出能夠隔離碳、而非會造成碳排的建築材料。碳封存是因應氣候挑戰的一種方法,這是透過捕獲和儲存二氧化碳來防止它存留於地球大氣層中。

施工建設時採用儲存碳和減少排放的生物材料,可以將建築物轉化成碳匯。具碳儲存功能的建材可以利用生物質生產,例如,每年收成的農產廢棄物和特殊用途的纖維,如稻殼、麥秸、竹葉灰、向日葵莖、大麻、藻類、和海藻。建築物在施工時利用植物纖維建材,可以形成隔離碳的功能。

儲碳建材

● 生物塑料:由生物碳製成,這是一種透過高溫隔氧燃燒生物質所製成的富碳物質。

● 菌絲體:這是一種便宜的生物材料,形成真菌的根系,以農業廢棄物為食,並藉此過程隔離儲存於生物質中的碳。菌絲體可作為阻燃劑和絕緣材料。

● 拼貼地毯:由回收塑料和各種生物材料製成,這些產品可儲存的碳,比生產過程中排放的碳更多。

● 木材:一棵生長健全的樹木每年可從大氣中去除22 公斤的二氧化碳,如果負責任地採購、並透過重新種植來補償砍伐的樹木,木材會是負碳建材。

● 3D列印木材:木材和造紙行業丟棄的鋸屑和木質素,可以透過3D列印轉化成木製品,這樣可以減少樹木砍伐,木材廢棄物也無需被腐化或焚燒而造成儲存碳的釋放。

● 橄欖石砂:地球上最常見的礦物之一,經過粉碎並散佈於地面時,能夠吸收自身質量的二氧化碳。適合用作肥料和景觀美化中的沙子或礫石替代品,而碳酸化版本可作為水泥、紙張或3D打印細絲生產中的添加劑。

● 混凝土:特殊類型的混凝土在生產中捕獲碳,同時利用鋼鐵產業的廢渣代替碳排量巨大的水泥。水泥佔所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8%。

● 磚塊:二氧化碳可注入尾礦等工業廢物中,將之從氣體轉化為固體,再用於製造水泥磚和其他建築材料。該過程複製了同樣發生在自然界的礦物碳酸化過程,即二氧化碳溶解在雨水中,並與岩石反應形成新的碳酸鹽礦物。

《圖解全球碳年鑑》☛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書籍簡介

《圖解全球碳年鑑:一本揭露所有關於碳的真相,並即時改變之書》

作者: 賽斯.高汀、碳年鑑網路團隊The Carbon Almanac Network(Seth Godin)
譯者: 陳正芬、何玉方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2/09/15

作者簡介

賽斯.高汀(Seth Godin)

全球知名行銷創意大師,2018年入選美國行銷協會行銷名人堂,著有20本全球暢銷著作已被翻譯成38種語言。曾任職雅虎市場總監,認為撰寫此書是「有幸聚焦在真正要緊的事情上,用優雅但敏捷的方式處理它。」

碳年鑑網路團隊The Carbon Almanac Network

由賽斯.高汀率領全球各界300多名專業人士編寫、繪畫、查核、研究通力合作而成。這是一個由研究人員、作家、藝術家和圖表專家組成的團隊,分佈在41個國家,年齡從學生到老年人不等。在這次史無前例的作業方式,透過網路的自願合作,就全球最重要的問題——氣候變化展開對話。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零碳排 建築材料 混凝土
商周讀書會
商周讀書會
商業周刊出版部
展開箭頭

「商周讀書會」集結《商業周刊》出版的精選書摘。歡迎加入FB粉絲團商周讀書會商周閱讀網,精彩好書不錯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