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AD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日式料理不能沒有這一味!芥末、鰹魚生魚片產量銳減7成,為什麼?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日式料理不能沒有這一味!芥末、鰹魚生魚片產量銳減7成,為什麼?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特別企劃
ESG

減碳ESG

日式料理不能沒有這一味!芥末、鰹魚生魚片產量銳減7成,為什麼?

日式料理不能沒有這一味!芥末、鰹魚生魚片產量銳減7成,為什麼?
鰹魚是日本高知名產,於表面炙燒後食用,是春秋季的佳餚,然而因全球暖化,近40年鰹魚收穫量減少了75%。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楊乃錚
商周頭條 2022/07/14
摘要

1. 從生魚片、海苔、芥末,到熬煮高湯的鰹魚乾,暖化正使日本壽司消失,同時也威脅日本的飲食文化。

2. 過熱的天氣使海水溫度上升,影響洋流及深海循環,破壞了食物鏈的秩序,長期威脅到日本鰹魚漁獲量。

3. 根據麻省理工的研究,高溫正使強颱生成更頻繁,從每世紀一次,到5至10年一次,東京的山葵因超級強颱,產量銳減70%。

你是否在日式料理店吃過鰹魚生魚片?與常見的生魚片料理不同,鰹魚生魚片表面會經過炙燒,增添一股煙燻風味,而魚肉中間仍呈現半生狀態,入口即化的口感,與一般生魚片有著截然不同的美味,是日本高知的名產,也是日本飲食的經典傳統。

除了炙燒鰹魚生魚片,鰹魚曬乾後,還會用以製成鰹魚醬油、熬煮鰹魚湯,更是日本和食文化的重要基礎。

每年春天,太平洋鰹魚都會隨溫暖的洋流向北遷移,而高知的弧形海灣就成為自然的肥沃漁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D

然而,根據當地漁業實驗室的數據,高知的海水溫度在過去近半世紀上升了至少2度,暖化及過度捕撈使得鰹魚的漁獲量在40年內減少了75%。

除了漁獲減少,暖化的海水,也讓鰹魚「過胖」。

雖然體重較重的鰹魚可以賣到更好的價錢,然而過多脂肪,會使得製成鰹魚乾、柴魚片時,容易出油,反而不利食物製作。

從生態角度來看,鰹魚過胖,是因為海洋溫度上升,浮游生物增加,使鰹魚的食物來源變多;雖然,溫暖海域有利鰹魚獵食,但長期來說,溫暖的海水會導致海洋營養素下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D

暖化,正破壞海洋的食物鏈。礦物質是食物鏈的最底層,也是浮游生物的主要食物來源,礦物質主要沉在海底,會透過造山運動浮出海面,除了造山運動以外,表層洋流及海水循環,都是運送礦物質的自然力量。

部分地區的海水溫度上升,破壞了原本的循環規律,過往有著豐富漁獲的漁場就會收到衝擊,這也是高知的漁業專家們正擔心的未來。

暖化不只影響生魚片,還有它的另一靈魂要素——用山葵製成的芥末,也正受到暖化威脅。

2019年10月,海貝思颱風襲擊日本,規模有1400公里,風速是每小時198公里,並在18個小時內升級為日本最高級強颱,山區房屋被河水沖走,造成了1.8兆日圓的損失。

除了救難、重建費用外,海貝思也重創東京近郊奧多摩的山葵農場,隔年的山葵產量大減70%,由於災害嚴重,當地農民預估至少要花費三年,才能恢復原本的產量及品質。

當地70歲的老農民保科正廣(Masahiro Hoshina),他的山葵田在2019年時就因海貝思颱風帶來的強大土石流,而被沖走。他現在在颱風季的前幾個月就會開始擔心,並表示「因為暖化,颱風威力與過往相比,愈來愈強了。發生過一次,就難保不會有第二次。」

令人難過的是,保科正廣的擔憂正在成真。

麻省理工大學的颱風及大氣科學家伊曼紐爾(Kerry Emanuel)在2017年發表論文,指出暖化正造成颱風在登陸前快速增強。

根據他的氣候模擬,颱風在24小時內以每小時70公里增強的狀況,在20世紀後期前,平均每世紀只發生一次,然而本世紀開始,可能5到10年就會發生。

除了颱風威脅,天氣變熱,也不利山葵生長

由於山葵需要生長在10至15度的環境,奧多摩海拔高度較高,全年均溫約為攝氏11度,相當適合山葵的生長。

但暖化正在提升當地溫度,東京地區的溫度在過去100年至少上升了3度。頻繁發生的高溫,也讓山葵的供應不穩。

日本超過30年歷史的Sojibo連鎖蕎麥麵店,過去在供應冷蕎麥麵時,都會附上一小塊生芥末,然而他們現在已經停止了這個搭配。

暖化正在全面威脅我們過去習慣的飲食文化,並使資源日益匱乏。

2019年時,《金融時報》就曾報導東京灣海口的紫菜養殖業正逐漸消失,當地海苔產量創1972年以來的新低,原因同樣是暖化,紫菜需要在23度以下的溫度生長。

從生魚片、海苔、沾醬,甚至是熬煮味噌湯會用的鰹魚乾,日本這個大量以海鮮為食物來源的民族,他們飲食文化的消逝,是全球暖化影響的縮影。

資料來源:
路透路透(1)金融時報Washington Post

核稿編輯:管婺媛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您認為你的企業迫切的永續轉型項目是什麼?
報名2024碳競爭力高峰會,了解企業減碳進入深水區,面對供應鏈淨零轉型,大廠已開始進行「1+N」合作形式,哪些永續轉型是企業最缺乏的?
1.排放量數據的收集和追蹤成本過高
25%
2.缺乏清晰的減碳指引與標準
18%
3.自身員工缺乏永續意識及認同
18%
4.無法適應快速變化的減碳法規與政策
39%
商周頭條
商周頭條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相關文章
廣告
AD
廣告
AD
熱門快訊
廣告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