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製造業做淨零,只能手抄機台數據、再鍵入電腦?一個聰明的新方法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製造業做淨零,只能手抄機台數據、再鍵入電腦?一個聰明的新方法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ESG
ESG

減碳ESG | 新商業

製造業做淨零,只能手抄機台數據、再鍵入電腦?一個聰明的新方法

製造業做淨零,只能手抄機台數據、再鍵入電腦?一個聰明的新方法
淨零趨勢下,製造業要計算碳排,須考量3個指標:企業用電、直接排放、供應鏈碳排。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周哲仲
獨立觀點 2022/06/15
摘要

1.淨零趨勢下,大企業有減排競爭壓力,小公司受到供應鏈影響。如何算碳排?如何做「碳帳本」?成為業界必須面對課題。

2.檢視碳帳本,有3個國際指標:企業用電、直接排放、供應鏈碳排。

3.對製造業而言,紀錄生產機台的數據是計算碳排的重要步驟。人工紀錄容易造成數據不精確、疏漏狀況,建議讓機台連上數據,讓能源流動變得透明。

碳排放碳足跡碳中和,逐漸成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關鍵詞,從技術市場到各行各業,都可能因為這些觀念的出現,改變產業發展的路徑。

「碳」這筆帳,到底該怎麼記?所謂能源透明,到底該怎麼做?其實,「碳帳本」這個觀念在國際間已有一定的標準與規範。本文將以國際間3個指標切入,再以企業案例說明。

如何檢視碳帳本?3個國際指標

指標一:企業用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企業用電,最常見的就是公司每月用電,如辦公室冷暖氣、照明用電,以及廠區的機械生產工具用電。

指標二:直接排放

接著是企業直接產生的碳排放。石油是全球使用量最高的化石燃料,耗盡時間較其他燃料快。也因如此,企業使用化石燃料直接產生的碳排相當被重視。如台灣製造業多,工業區「燃燒」產生的排放、商運車(貨車、交通車)載運產生的排放,都屬於直接排放。

指標三:供應鏈碳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就是上下游企業,觀察、記錄彼此因生產而產生的碳排放。

比較讓製造業頭疼的,是機台數據、生產數據的採集。生產過程中,許多企業是以手寫、手抄紀錄,再將資料鍵入電腦,過程不僅費時,也會造成數據不精準,甚至會有忘記、漏記導致的無數據狀況。

當上下游企業開始重視供應鏈碳排,品牌會要求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管理碳足跡、碳帳本,龍頭企業的壓力會沿著產業傳導,形同類似「碳足跡螺旋效應」(如蘋果碳中和目標引起的供應鏈地震),讓小企業不得不跟著大企業一起減排。

這樣牽一髮動全身的蝴蝶效應,不只影響短期營運,也牽動企業發展。舉一個極端例子,未來,當營造商、房產仲介開始做碳中和,如果企業沒有做碳管理,可能連辦公室都無法承租。

製造業的「碳帳本」怎麼做?

大企業的壓力來自與同輩競爭,小公司的壓力則在蝴蝶效應的傳導影響。而在台灣,碳排放、碳足跡、碳中和,都尚未有明確強制標準。以下,以旭東機械為例,看看企業如何為減碳轉型。

為了釐清製造過程產生的碳足跡,旭東機械的二代莊瑋欣將「機聯網」概念帶入營運,讓機械工具連上數據。莊瑋欣表示,這能幫助現場人員掌握即時生產狀況,協助生產計畫排程,若現場進出站的資訊不即時、產線機台有問題、有重要急插單,都能快速調整。此外,這也能讓能源流動變得透明。

旭東想過,讓第一線的產線人員,額外花時間紀錄製造現場資訊,但這將會破壞已經設計好的生產節奏;他們也曾思考,另外安排人力收集現場資料,但新安排人力不熟悉產線,可能造成不夠即時、不夠準確,發生狀況卻不知道原因,導致其他成本損失。而機聯網技術是直接收集機器本身的數據,再利用軟體系統整合各流程的數據,呈現生產現場實況。

莊瑋欣表示:「這的確有點陌生,但我認為,能夠先把自己碳管理管好的企業,除了數據積累的優勢外,生產排程更快速、順暢,經驗傳承也能同時精進。」

*本文獲「就享知」授權轉載,原文:台灣企業「碳中和與碳排放」背後可能的機遇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易佳蓉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您認為你的企業迫切的永續轉型項目是什麼?
報名2024碳競爭力高峰會,了解企業減碳進入深水區,面對供應鏈淨零轉型,大廠已開始進行「1+N」合作形式,哪些永續轉型是企業最缺乏的?
1.排放量數據的收集和追蹤成本過高
25%
2.缺乏清晰的減碳指引與標準
18%
3.自身員工缺乏永續意識及認同
18%
4.無法適應快速變化的減碳法規與政策
39%
製造業 碳足跡 碳中和 淨零 供應鏈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