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經亞洲》於3月31日晚間報導,美國晶片代工廠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與聯電(UMC)正在探討合併可能性,成為一家規模更大的美國公司。
儘管聯電否認傳聞,不過股價已有反應,31日聯電ADR一度飆漲逾20%,收7.15美元、上漲9.16%。聯電台股早盤一度漲逾7%,隨後漲幅收斂,收在新台幣45.95元、上漲2.91%。
究竟讓格羅方德、聯電雙方可能合併的背景為何?這個合併案真有機會成嗎?《數位時代》採訪專家解析。
近年在中國強攻成熟製程,「殺價見骨」成紅海市場,在中國政府大力支持下,2024年中芯國際營收超車聯電,成為全球第三大晶片代工業者。
成熟製程業者不得不找尋生路,除了發展利基型的特殊製程與產品應用,整併也成選項之一。
另一方面,美國政府也急欲提升晶片自主生產能力,應對過度集中於台灣的地緣政治風險。繼台積電3月初宣布擴大在美投資,增建3座先進製程晶圓廠後,成熟製程或成下一個目標。
將本次合併傳言的2位主角來做比較,在市值方面,依最新收盤價,格羅方德約204億美元、聯電則約173億美元。
至於市占,根據研調單位集邦科技(TrendForce)數據,2024年第4季全球晶圓代工業者營收來看,聯電市占4.7%、格羅方德則是4.6%。
若雙方真能合併,市占加總為9.3%,有望超過三星電子的8.1%、中芯的5.5%,躍升第二大晶圓代工業者,但距離高居7成市占的台積電,仍有一大段距離。
格羅方德總部設立於美國,不過最大金主來自中東,由阿布達比主權基金的穆巴達拉投資(Mubadala Investment Co.)擁有絕大部分股權,在美國、德國、新加坡均有設廠。
聚芯資本合夥管理人、前外資分析師陳慧明指出,若聯電、格羅方德雙方真要談合併,對格羅方德相對有吸引力,一個原因是為聯電市值雖較低,但產能幾乎是格羅方德的2倍,可說是划算的生意。而在中國競爭壓力下,雙方資源若能有效整合,相對能帶來規模經濟。
陳慧明進一步分析,格羅方德若吃下聯電,有助讓IP portfolio(矽智財組合)更完整;在客戶方面,格羅方德以歐美業者為主,聯電則主要是亞洲業者佔大宗。儘管一些客戶在雙方都有投片,仍有一些差異性,有助讓客戶來源更多元。
台灣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資料庫總監劉佩真表示,格羅方德與聯電的合併具有一定的戰略價值,主要因為雙方客戶遍及歐美及亞洲市場,未來可望在代工服務上進一步提升附加價值,或朝向利基型市場發展,迎戰來自中國業者的激烈競爭壓力。
不過,格羅方德、聯電雙方若要聯姻,還有不少挑戰要突破。
由財務面來看,格羅方德2024年淨虧損2.62億美元(約新台幣87億元),要買下聯電未必有足夠銀彈,反觀聯電2024年獲利新台幣472億元。陳慧明指出,購併的資金來源,可能來自增資、第三方的金主,或是由大客戶們出資,分別持股一些比例。
此外,《日經亞洲》報導也提到,這起潛在的購併案,可能面臨來自台灣和中國的監管審查。
對於聯電來說,若和格羅方德合併,同樣有擴大客戶來源、規模經濟等好處。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與其與格羅方德合併,先前和聯電已針對12奈米技術展開合作的英特爾(Intel),是更為理想的對象,原因在於雙方在先進製程、成熟製程各擅勝場,互補性更高。
2024年1月,聯電與英特爾宣布雙方合作開發12奈米製程,結合英特爾位於美國的製造產能、聯電在成熟製程的代工經驗,有助擴充製程組合、並提供客戶更多元的區域供應鏈,計畫於2027年開始生產。
英特爾新任執行長陳立武(Lip-Bu Tan)甫於3月中走馬上任,台灣時間4月1日稍早發表首場公開演說,談及轉型方針包括「客戶至上」、「工程卓越」,著重核心業務等。
智源智庫創辦人、全球半導體聯盟(GSA)前亞太區執行長王智立指出,以他過去對陳立武的認識,他是個和大家都是好朋友,願意和各方合作的人,和英特爾過往非以客戶導向、較為「傲慢」的形象很是不同。
王智立進一步說道,聯電、英特爾得以一起搶攻10~14奈米製程的市場,不過預期需待新執行長先把腳步站穩,再來談有無合併可能。
陳慧明也認為,若真要談合併,格羅方德、英特爾兩個選項中,聯電對英特爾的興趣應較高。他指出,英特爾可協助客戶對先進製程的需求,再加上12奈米合作案投資的折舊攤提,亦是考量之一。而即便聯電真的與格羅方德合併了,此合併公司也有可能再和英特爾合作。
不論聯電是否真與格羅方德攜手,或和英特爾深化合作,晶圓代工產業的整併潮,無疑已成為市場關注焦點,也帶來許多想像空間。
*本文出自《數位時代》,原文標題:格羅方德併聯電有譜?一文拆解2方利弊:為何對格羅方德是吃補,對聯電卻未必?
延伸閱讀:
英特爾CEO陳立武上任首場公開演講!他說了什麼?重點精華一次看
格羅方德傳併聯電!變身「全球晶圓2哥」尬台積電?合併障礙有哪些?聯電回應一次看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數位時代》是台灣最具影響力的科技財經媒體,長期聚焦於全球、台灣與中國等地最新的科技、網路、創業、數位行銷等議題的最新趨勢,更引領台灣社會對「新商業」的關注與討論。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