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曾經的半導體霸主,如今搖搖欲墜:那些改變英特爾命運的執行長們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曾經的半導體霸主,如今搖搖欲墜:那些改變英特爾命運的執行長們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財經 | 產業動態

曾經的半導體霸主,如今搖搖欲墜:那些改變英特爾命運的執行長們

曾經的半導體霸主,如今搖搖欲墜:那些改變英特爾命運的執行長們
英特爾近期負面消息不斷,股價暴跌、不派發股利、裁員、產品出包。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撰文者:林妤柔
摘要
  1. 英特爾2024年Q2財報公布後,負面消息不斷,迎來50年最慘的時刻。本文回顧英特爾近幾任CEO們犯過哪些錯。
  2. 英特爾在第五任CEO歐特里尼任內,因誤判需求、放棄為iPhone供應處理器,錯失手機市場爆發的機會。
  3. 第六任CEO柯再奇任內,多次延誤10奈米製程,使英特爾在先進製程上落後於台積電和三星,導致市場份額被競爭對手蠶食。
  4. 第七任CEO斯旺任內,英特爾放棄了投資OpenAI的機會,錯失了在生成式AI領域的早期佈局。

自英特爾公布2024年Q2財報後,負面消息不斷,股價暴跌、不派發股利、裁員、產品出包,迎接50年最慘時刻,市場對這間曾經的半導體巨頭再也沒耐心。即使2021年上任、技術出身的基辛格(Pat Gelsinger),也救不起這頭深陷泥淖的大象。

英特爾過去50年共經歷8任執行長,每任都有不可抹滅的歷史地位,但有些決策也導致英特爾逐漸變得笨重、難以翻身。而這間科技巨頭的歷史,更與半導體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時間回到1956年,有「電晶體之父」之譽的威廉・蕭克利(William Shockley)離開貝爾實驗室,建立「蕭克利半導體實驗室」(Shockley Semiconductor Lab),吸引許多有才華的年輕科學家加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蕭克利專制管理方式、怪異行為引起員工不滿,8位員工聯合辭職,並於1957年共同創立快捷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還被蕭克利稱為「叛徒8人幫」(Traitorous Eight)。

快捷半導體發展快速,同樣面臨組織管理問題,1968年7月英特爾的2位創辦人諾宜斯(Robert Noyce)和摩爾(Gordon Moore)請辭,同年7月18日再以「整合電子」(Integrated Electronics)之名創辦公司,即後來的英特爾(Intel)。葛洛夫(Andy Grove)後來再加入公司成為第三名員工。

英特爾的3位創辦人Gordon Moore、Robert Noyce及Andy Grove。
左起Gordon Moore、Robert Noyce及Andy Grove。 (來源:英特爾)

後來世人將3人都視為英特爾創辦人,是經營鐵三角,諾宜斯負責研發、摩爾負責實踐、葛洛夫負責商業化和管理,引領英特爾1968~1998年的30年輝煌時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一任執行長:Robert Noyce(1968~1975)

羅伯特.諾宜斯(Robert Noyce)成立英特爾後,1971年提出微處理器,開啟個人電腦(PC)時代,也啟動美國科技重鎮矽谷的輝煌時代,後人稱為「矽谷市長」或「矽谷之父」(The Mayor of Silicon Valley)。

值得一提的是,諾宜斯和德州儀器工程師傑克.基爾比(Jack Kilby)都是積體電路(IC)發明者之一。基爾比於1958年在德州儀器實驗室開發出全世界第一個積體電路,稱為「IC之父」,隔年諾宜斯筆記本描述第一個平面IC,金屬互連線採平版印刷模式,也成為所有現代IC技術的基礎。

第二任執行長:Gordon Moore(1975~1987)

提出摩爾定律的Gordon Moore。
提出摩爾定律的Gordon Moore。 (來源:英特爾)

摩爾於1965年提出著名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但這時仍處於IC發展早期階段,幾乎算是盲目預測,主要是想傳達未來電子產品會越來越便宜,沒想到預測竟然成真。

考慮到IC複雜度同樣呈倍數成長,摩爾在1975年修正預測,指出10年內,IC電晶體數量每2年增加1倍,奠定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基礎。

第三任執行長:Andrew Grove(1987~1998)

為了追隨主管摩爾,葛洛夫(Andrew Grove)出走快捷半導體,加入英特爾成為第三號員工。但他發現事情不妙。一號員工諾宜斯和二號員工摩爾都不太擅長管理,因此管理責任自然落到他的頭上。

1970年代,英特爾主要產品為DRAM和SRAM,日本廠開始傾銷全世界後,DRAM利潤快速下滑,葛洛夫決定中斷發展DRAM相關產品,改發展積體電路應用,抓住了PC時代的龐大商機。

此外,他任內還有一個重大決定,就是獨自生產386處理器,成功達成英特爾自產處理器的能力,也奠定1990年代早期不受質疑的領導位置。

英特爾創立那年年收益僅2672美元,但30年後(1997年)營收成長至208億美元,葛洛夫可說功不可沒,並於1997年獲《時代》雜誌選為年度風雲人物,他也將管理心路歷程寫成書,並說了那句經典名言:「唯偏執狂得以倖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第四位執行長:Craig Barrett(1998~2005)

英特爾第四任CEO貝瑞特
Craig Barrett認為製造和研發是英特爾核心競爭力。 (來源:Flickr / Gage Skidmore BY CC 2.0)

進入英特爾前,貝瑞特(Craig Barrett)是史丹佛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系副教授,上任後首要面對英特爾能否成為承受「低利潤」的公司。當時市場認為,半導體產業的高獲利時代已過,未來個人電腦主流是低價電腦,因此他領導英特爾2次轉型。

一是細分英特爾處理器產品,因轉型之快,競爭對手在低價市場難以撼動其地位;二是從電腦/計算機科學進軍網路伺服器。他也認為製造和研發是英特爾的關鍵核心競爭力,因此投資280億美元興建先進廠房和開發新技術,幫助英特爾在製造技術上領先。

第五任執行長:Paul Otellini(2005~2013)

英特爾第五任CEO歐特里尼
Paul Otellini使英特爾從技術導向轉為業績導向。 (來源:英特爾)

到了歐特里尼(Paul Otellini)時代,英特爾又一次重大轉捩,他是史上第一位沒有工程師背景的執行長,只有MBA學位。他任內英特爾財務表現非常出色,但也將英特爾從技術導向轉為業績導向,比起技術更看重銷售和行銷,為英特爾後期萎靡埋下禍根。

2005年歐特里尼拿到蘋果訂單,使Mac採用英特爾晶片,但後來蘋果詢問英特爾是否願意供應iPhone處理器,歐特里尼因誤判需求前景,認為不符成本放棄此筆交易,錯過2007年iPhone上市後的行動裝置起飛階段。

比起單獨銷售晶片,歐特里尼認為英特爾的平台產品更有價值,幫助英特爾站穩x86市場,但技術卻開始走下坡。同時受全球經濟低迷影響,英特爾關閉5間工廠,包括矽谷最後一座工廠。

第六任執行長:Brian Krzanich(2013~2018)

英特爾第六任CEO柯再奇
Brian Krzanich任內10奈米製程多次延誤。 (來源:Flickr /Web Summit CC BY 2.0)

PC市場衰退,負責技術、行政等工作的新執行長柯再奇(Brian Krzanich)再度面臨轉型重責大任,重心轉往物聯網(IoT)及雲端。柯再奇不相信曝光機可以發揮出規模經濟,因此放棄ASML第一代EUV設備,故10奈米製程多次跳票,使先進製程一路落後台積電、三星,甚至導致市占率遭競爭對手AMD蠶食。

第七任執行長:Robert (Bob) Swan(2019~2021)

英特爾第七任CEO斯旺
外媒報導,Bob Swan放棄投資OpenAI的機會。 (來源:英特爾)

英特爾留下很多問題包袱,如10奈米製程卡關,即使斯旺(Bob Swan)上任也很難克服。在他擔任執行長時,英特爾市場霸主地位逐漸下滑至與AMD齊平,部分市場甚至被追趕上;與此同時,蘋果推出自研處理器M1、捨棄英特爾,成為很可能翻轉英特爾統治權的最後一根稻草。

此外,英特爾2017~2018年曾與OpenAI高層討論投資,但斯旺認為生成式AI模型短期難以商業化,沒有賺頭,導致交易告吹。

第八任執行長:Pat Gelsinger(2021~)

英特爾第八任CEO基辛格。
技術出身的基辛格擔任執行3年,能否挽救英特爾仍有待觀察。 (來源:英特爾)

前3任執行長都是營運或財務出身,故基辛格上任後,期望技術出身的他能為英特爾帶來不同氣象。由於要挽救英特爾這頭大象實屬不易,他計畫大幅擴大英特爾工廠,並喊出「4年5節點」計畫,即在4年內推進5個製程節點目標,將未來成功賭在Intel 18A製程。

然而,在18A技術推出前,英特爾仍面臨裁員、不分派股利,股價甚至接近有形資產淨值(Tangible Book Value)等,不斷面臨生死存亡時刻,而基辛格能否挽救英特爾,可能仍需要時間證明一切。

延伸閱讀:
英特爾提供愛爾蘭廠員工自動遣散方案,資遣費高達 50 萬歐元
「離開英特爾我心碎了!」30 年賣命被逼退,11 年後回鍋圓夢:自走砲執行長 Pat Gelsinger 傳奇故事

*本文獲「科技新報」授權轉載,原文:曾經的半導體霸主,如今搖搖欲墜:那些改變英特爾命運的執行長們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出國搭機選擇航空公司時,您最看重以下哪一點?
1. 機票價格
2. 飛行安全
3. 航班時間
4. 座位舒適度
5. 機上服務
6. 航空公司品牌形象
7. 哩程累積和兌換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2025航空排行榜》大韓航空擊敗卡達得第一,因為經濟艙座位特大
基辛格 英特爾 半導體 摩爾 iPhone CEO
科技新報 TechNews
科技新報 TechNews
科技新報 TechNews
展開箭頭

由多位喜好並擅長各種科技知識的朋友共同創立的「科技新報」。參與成員各有專精,網站內容涵蓋各式新科技訊息,從行動運算、醫療生技、網路,到科技產業、技術等多樣領域,期盼以自身的知識與經驗,帶給所有讀者未來市場與科技生活更多的啟發與思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