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業周刊》1951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慢跑

共有 393 則相關文章

職場

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61歲時在日記中寫道:「對內,我未看見起皺或陳舊的心,但看見了未揮霍的青春。」 今年我正好61,完全能了解愛默生的心情,但我不確定是什麼情境促使他寫下這段文字,而這也是一個契機,提醒他應該繼續發揮潛能、繼續成長。 對我而言,這樣的契機是在1980年的波士頓馬拉松,大會對參賽者的資格設下嚴格的標準。 提高馬拉松參賽門檻,逼退60歲+跑者? 確切的說,大會規定超過40歲的跑者成績必須少於3小時10分鐘,才可以參賽。除此之外,對於年齡就沒有其他限制條款了,大會既未排除60歲以上的跑者,也似乎沒有意識到年齡對跑者造成的負荷與危險。 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憤怒。 我已經3年沒有跑進3小時10分鐘了,也不期待可以再跑出這種成績。我會很樂意成為榮譽選手,而且可說是名符其實。我有資格獲得那種地位、優惠與特權,因為我從1964年就開始參加波士頓馬拉松,大會理應對我放行,我想跑到幾歲、就跑到幾歲。要我返老還童簡直是太滑稽了。 其他60歲的人也抱持相同的態度。有位年長的朋友寫了一封長信給主辦人威爾·科隆尼Will Cloney,請他網開一面,將老前輩剔除在這項規定之外,否則他們就無法參賽了。 我對這位前輩的想法也感同身受,當我看到這封信時,心想:「說得真是太好了!」如此對待我們這幾位老英雄,實在很不得體。 我們已經盡責的來來回回參加好幾次了,現在竟要我們重新報名!都60歲了,我已經身經百戰,想出門動一動,應該熱烈的給我掌聲,然後給我一個安靜的角落,可以把腳伸長、喝點啤酒、分享經驗。 到了60歲,所有的事都應該已經就定位,不需再進行任何測試了。在我身後,是我完成的豐功偉績;現下,該是好好緬懷一番了。即使我能打破3小時10分鐘的關卡,為什麼我應該這麼做?是要證明什麼? 三思之後,我打消了抱怨的念頭。波馬的主辦單位是對的,事實上,他們幫了我一把。 他們給了我這個挑戰,我該做出適當的回應;這是重生、而非退休的機會。他們迫使我面對60歲的危機,庶幾可稱為「第三次青春期」。 60歲的第三次青春期:鼓起勇氣再出發 我感覺像是回到了20歲(又或是45歲)的時候,明明能做更多事,卻害怕嘗試、逃避應有的辛苦與訓練。尤其,我最怕被人指教與建議,因為如此一來,我就非得出手去做才行。 第三次青春期和另外兩次一樣不好過。 年少時害怕失敗、中年時懷疑自己能否會成功,但年紀大時知道害怕和懷疑沒有用,只有努力才知道結果。 對於「老青春」而言,最大的問題在於鼓起勇氣再出發。看起來似乎很不值得,然而,卻能得到精神上的收穫,即「永不放棄」的精神。所以我知道,不只是這一次,類似的挑戰會一直來。總有人會叫你退休,但人生不會放棄你。 愛默生對此是毫不懷疑的。我們看見他以全速走進未來,一年後,他在日記裡寫道:「讀到一本好書時,我希望人生有300年。巴比倫神諭深深吸引著我,代數、天文、化學、地質學和植物學也一樣令人神往。」 所以,我向波士頓的大會投降、對這不公平的標準讓步了。我知道這個目標對我是好的,它會使我成為我能力所及的最佳馬拉松選手,它會引領我度過危機,到達另一個全盛期,再次成長。 接受挑戰:跑齡16年,在61歲這年跑出人生最佳成績 我第一次的嘗試是紐約馬拉松。我跑得不錯,得到60歲以上長青組的冠軍,但成績是3小時14分,仍然不夠好。兩星期後,我到華盛頓做第二次的嘗試,這一次是海軍陸戰隊馬拉松。 現在往回看,發現那簡直是出奇的容易。路線平緩、氣候宜人,起跑前,現場還有樂團演奏悠揚的樂曲。先是蕭士塔高維奇的《節慶序曲》,接著是《共和國戰歌》,最後是國歌。 我得忍住,才能不在槍響前起跑。 其實也不需要。我以6分30秒輕鬆跑過第一哩。後來遇見一位年輕的醫學系學生維特,他宣稱自己的腦子裡有計時器。「我打算每哩跑7分鐘,」他說:「直到我崩潰為止。」結果,他真的像節拍器一樣準確。他的配速正是我需要的。 在23哩處,有一段時間我頗為焦慮,以為踢到了鐵板。但這段時間很快就過了,接下來的路程都在掌握之中。 最後一哩路是逆風,而且最後的600碼是上坡,但我胸有成竹。現場有超過7000名跑者,我是第783位跑過終點線的跑者。每哩的平均速度是史無前例的6分54秒。跑了16年、超過50場馬拉松,終於在華盛頓特區的陸戰隊馬拉松跑出3小時又1分10秒的個人最好成績。 第二天,我在上紐約的一所學院演講,到了問答階段,有人問我對波馬的參賽資格限制有什麼看法。 我站在講台上,環視聽眾席上的學生、教職員與市民。他們正處於人生的各種不穩定期,有的20歲、有的40歲、有的60歲,全都在尋找那未揮霍的青春。然後,我站得挺直,盡一個60歲長者的所有能耐,且不驕矜。 「非常公平。」我說。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愈跑,心愈強大》 {DS_BOX_37408}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5.04

生活

「日行萬步」似乎是健康生活的法則之一,但如果你也想要開始用走路當作運動,當心不走沒事,堅持達標1萬步反而帶來痠痛、肌肉緊繃,甚至是膝蓋痛或足底筋膜炎等毛病。 從心理層面來理解,對平常以車代步、或久坐的上班族來說,每天走1萬步其實是很高的目標,可能讓很多人懶得努力,若一直達不到目標就會帶來挫折感而放棄。 那麼,每天真的需要走1萬步嗎?近年來陸續出現不同面向的討論,健康走路的重點其實並不在「萬」步。 破除「日行1萬步」迷思!想提升運動品質的3大關鍵 物理治療師陳甫銓分享,「一天1萬步」少了「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和「運動進展」的概念。而證據顯示,步頻與運動強度有關,每分鐘走100步以上就能達到中等強度運動的等級,但至少要連續走10分鐘才能達到初步運動效果,一天若能累積30分鐘更佳。另外,若能控制在時速7.2公里,對椎間盤也有一定的好處。 日本腦神經外科醫師菅原道仁提到,2010年針對一萬多位女性研究的論文明確指出,走路速度快的女性,70歲時的健康程度會高於走路速度慢的女性。所以只要隨時提醒自己走快一點,老了也能保持健康的機率就會大幅提升。那麼應該走多快?他建議「10秒內走完4線道」,也就是單邊2線道(合計4線道),約12~15m長的斑馬線。 日本首席體能訓練師中野·詹姆士·修一則指出,光靠健走沒辦法練腳部肌力,可考慮在健走路線中加入天橋等「有階梯」的地點,避免太輕鬆而無效。 不是越多越好!究竟走幾步好?研究、醫師這樣建議 每天走7500步:依據一份2019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學》的研究報告,高齡女性走越多步,死亡率跟著下降,且當一日總步數大於7500,死亡風險其實就不太降了。 每天走6000步:日本膝關節名醫黑澤尚提到,對膝蓋退化者來說,健走萬步太多了,輕鬆走6000步比較適合,且不適合跨太大步。復健科醫師侯鐘堡也表示,膝蓋有問題的人絕對不要貿然跑步,只要每天健走半小時,也可以達到很好的運動效果,對膝蓋也是比較好的保養方法。 陳甫銓分享,文獻建議的每日步行總數等於「不費力的行走步數+中等強度以上的行走步數」,並依年齡與身體情況調整。中等強度的指標可參考「能交談但無法唱歌」,更高強度則為講話很喘。 若只靠走路當作唯一運動方式,步行總量建議僅是最低要求。在體力許可及且不造成傷害的情況下,應繼續漸進的增加步行總數,但也別忘了設下極限。 4~19歲:每日步行總數1萬~1萬2000步,需有6000步以上達中等至高強度等級。 20~65歲以上:每日步行總數7000~8000步,每天有3000步以上達中等至高強度等級(一周至少5天)。 65歲以上:每日步行總數7000~10000步。 65歲以上有慢性疾病:每日步行總數6000~8000步。 想增肌減脂不能只靠走路!搭配這兩類運動,開啟瘦身循環加速器 對久坐族而言,多爬樓梯、多走路、站著辦公等日常習慣,能提高肌耐力和整體健康水平,但想進一步增肌減脂,就不能只靠走路。 增強肌耐力不僅可以改善肌肉健康,還能降低骨質疏鬆和骨折風險、促進新陳代謝,幫助燃脂。 因此,針對65歲以上長者,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週進行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或75分鐘的強力有氧運動,同時加上平衡訓練預防跌倒,而拉彈力帶、舉裝滿水的寶特瓶等阻力型運動,更能改善肌肉品質與肌耐力。 醫師也列舉了幾種CP值最高的運動,不僅一次會運動多組肌肉、隨時可以做、接近日常生活會用到的動作功能,更符合運動強度的標準: 深蹲。 弓箭步。 伏地挺身。 仰臥起坐。 平板支撐。 高強度間歇運動(HITT):像是跳繩、波比跳、戰繩等,利用需要爆發力的動作,讓心率至少到達最大心跳率80%,接著休息讓心率降回最大心率的65%,反覆約4至6次。相較於連續性有氧運動,HITT更能在更短時間內達到類似成效,例如減脂、降血糖、穩定情緒、改善冠心病人的心臟功能等。 走路雖然不是快速減重的最佳方法,卻是燃燒額外卡路里和加快減脂的簡單方法,最大缺點則是消耗的熱量不多,若結合重量訓練、高強度間歇訓練和走路,燃脂減重效果會更顯著。不妨參考這套高效菜單: 每週3~5次重訓,每次1小時。 每週1~3次高強度間歇訓練,每次25到30分鐘。 每週走路2~3次,每次30~45分鐘。 專家提醒,休息與鍛煉對肌肉發育一樣重要,所以不要連續兩天鍛鍊同一肌肉群,至少要間隔一天。 *本文獲「良醫健康網」授權轉載,原文:想健康,不用「日行萬步」!為何日走7500步比萬步好?走多快、走多久,其實比走幾步重要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8.24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