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老年

共有 1200 則相關文章

職場

1930年(昭和5年)我出生於大阪浪速區,也在這裡成長。2020年,我92歲了(編注:此指作者寫書的那年。作者1930年出生,目前將滿95歲),仍然是從星期一上班到星期五、上午9點工作到下午5點半的全職上班族。 我的公司是位於大阪市西區的SUNCO INDUSTRIES(SUNCO日本大阪專業扣件貿易公司),這是一家專門製作螺絲的公司。 我目前的職務是「總務部副理兼課長」,主要負責財務及TQC(全面品質管理)活動的推展。 我已經在這家公司工作超過66年了。公司對我說:「請繼續奮鬥到100歲吧!」而我自己也有這個打算。 在2020年11月,我被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最高齡的總務課長」。這個「世界第一」的稱號對我而言,是意料之外的驚喜,也成為我繼續前行的重要動力。 這一切,都是我日復一日踏實累積的成果。我能與公司共同成長,並擁有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對我來說是一項寶貴的資產。 公司歷史活見證,培育新人傳承企業精神 過去,我曾負責設計新進員工的培訓計畫與工具。如今,我仍在新人教育訓練中傳授工作的基本要領,並作為公司歷史的見證人,向他們講述創辦人奧山好太郎、第二代社長(現任會長)奧山泰弘,以及現任社長奧山淑英的故事。 由於我比現任會長大11歲,在公司的資歷也較久,因此有許多公司發展的歷程,只有我經歷過,並且能夠向人述說。 我於1956年(昭和31年)加入SUNCO INDUSTRIES,當時我25歲。那一年,政府的「經濟白皮書」高調宣告「戰後時代已經結束」,日本正邁向高度經濟成長期。 當時,公司名為「三興鋲螺株式會社」,其中「鋲螺」(讀音:びょうら)意指「螺絲」。公司創立於1946年(昭和21年),由創辦人奧山好太郎以「木螺絲專門批發商」起家。而「三興」則代表「員工好、客戶好、供應商好」的經營理念,追求三方共榮的目標。 事實上,這間公司是我職涯中的第三個工作地點,而在此之前,我的工作並非一帆風順。 父親過世生活陷困境,高中畢業扛起養家責任 在1945年(昭和20年)我15歲的時候,持續4年的太平洋戰爭結束。然而,就在同一年,父親去世了。他是我們家的重大支柱,在56歲時因為過勞而離世。 父親自幼體弱,戰時的徵兵檢查僅獲「丙種合格」證明,到現在才方便說的是,幸虧如此,他才未被派往前線,而是編入「國民兵役」。 他工作地點是「聯合紙器株式會社」(即今日「RENGO株式會社」的前身,以生產紙箱聞名),並於戰爭結束的那一年屆齡退休。 然而,由於戰後龐大的善後業務壓力,他最終因勞累過度,在退休後不久便撒手人寰。 當時,年僅15歲的我,還有12歲的妹妹,以及8歲與5歲的弟弟。母親年僅39歲,卻因自小體弱,難以支撐家計。於是,我心生責任感:「如果我不努力工作,全家便無以為繼。」 這份責任感,成為我工作至今的重要動力。高中畢業後,我立即投入職場。第一份工作是在學校推薦下進入一家壽險公司,擔任總務部職員。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我在3年後選擇離職。 隨後,我進入紡織公司,負責人事與勞務管理。但不久後,公司因併購計畫將總部遷往三重縣,而當時我需要照顧年幼的弟弟們,無法離開大阪,只能選擇離職。之後,在表姊的引介下,我進到目前的公司——SUNCO工業株式會社,並一路走到了今天。 保持好奇心享受工作樂趣,自我變革帶來無限成長 如果要再舉一個我在工作上的方針,那大概就是「永遠不要失去好奇心」吧。 榮獲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專攻氣候變遷研究的真鍋淑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資深研究員)曾說過:「最有趣的研究,就是由好奇心驅動的研究。」 擁有好奇心是很重要的。我們面對工作時不是也應該如此嗎?保持對一切事物的好奇心,發揮自己的創意,不斷嘗試改進,即便是日復一日的例行公事,也能變得有趣起來。 如果心想「明天來試試這個方法吧!」那就會開始期待明天的到來。 回想40年前的1981年,公司首次引進個人電腦時,我已經51歲了。當時我負責會計事務,帳目都是手寫紀錄,難免會出現抄寫或計算錯誤。而電腦能大幅減少這類錯誤,讓我覺得「這真是個好東西!」因此,剛開始使用時,我每天都興奮不已,充滿期待的投入工作。 1983年,公司開始推行TQC(全面品質管理)活動。但若仔細想想,我其實早在這之前就一直進行著「個人版的TQC活動」,因為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總是不斷在尋找、實行提升工作品質的好方法。 這種透過工作實現的「自我變革」,對我來說是快樂無比的一件事。 如今,社會各個層面都呈現出多元的價值觀。人們對工作的目的、態度,以及進行方式,各有不同的見解與選擇。 我也明白,「只要我活著就會工作」這種生活方式並非唯一的正解。正因為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許多人才會在選擇人生道路時感到迷惘。 如果我的經驗與想法,能夠為那些正在煩惱的職場人士提供一點參考與啟發,對我而言,將是莫大的喜悅。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百歲上班族的幸福工作術》 {DS_BOX_39426}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4.24

職場

跑馬跑久了,總有人好奇:「『馬拉松人』有什麼特質嗎?」可真難回答。或可說,不容易用一句話概括。 如同任何領域,每個領域的特質,基本上都可以容納多種人,馬拉松不也一樣嗎?但,若要大略描述馬拉松人的話,我會說:「馬拉松人普遍都有誠懇務實的特質。」 這描述,還可以進一步詢問:「是跑馬的人,天生具備這特質呢?」還是,「一旦跑馬,便必須養成這樣的特質?」這問題很有意思。 我一直在跑,一直在觀察,也一直在思索。我必須說,馬拉松人是必須要具備誠懇務實之特質。因為馬拉松全程42公里,必須一步、一步的跑完,哪怕最後100公尺前放棄或差幾步被關門,我們就不能說:「我完賽了!」 所以能怎麼辦?通常,哨音一催,只能向前,毫無懸念的向前。在向前的路上,我們可以快速,但憑個人本事,旁人不會忌妒,只會讚嘆、只會羨慕。我們也可以慢慢來,但不能慢到被關門。 有些跑者成精,硬是可以邊跑邊玩耍,玩到關門前一剎那,跑進終點線!那也是他們的本領,一如人世間有人拚命向前,像孔子、孟子;有人呢,則玩世不恭,一派逍遙,宛如老莊哲學、道家思想。 但不管你抱持怎樣的人生觀,上了馬場,沒有人是準備棄賽或被關門。也就是說,馬拉松態度就是要跑完、要完賽,棄賽是不得已,被關門是無奈,至於跑快跑慢,對追求完賽的精神來說,齊一也! 我認為跑馬拉松的人,普遍心中都仰望著「一座無私的馬拉松精神座標」,跑慢跑快無所謂,前提是要自己去完成。 「自己.去.完成。」這5個字包含一個主詞「自己」,一個動詞「去」,以及被視為受詞的「完成」。  主詞「自己」很明確,當然是指上了跑道上的每個人——我們自己。我們可以群跑,熱熱鬧鬧,但沒有人可以幫其他人跑完。我們也可以一個人享受孤獨跑之樂趣,完賽點上也會迎來朋友或陌生加油者的掌聲,然而我們仍須自己完賽。 動詞「去」意思清晰。不前往跑場、不從起跑線上出發、不經歷每個補給站、不聽到晶片刷卡聲、不承受體力的消耗、不奮進「堅持下去吧」的意志,不跑進終點線⋯⋯,沒有這一串的連續動詞狀態,就無法享受最後的受詞「完成」。 所以在這個「自己去完成」的句子中,擔任最後一個受詞角色的「完成」,對一位馬拉松跑者來說,是多麼多麼感人的詞彙啊! 我們必須咬緊牙關,撐住瀕臨崩潰的體力,在越來越逼近終點的前面幾公里、最後1公里或僅剩2、100公尺前,告訴自己:「我即將完成!我即將完成42.195公里的一場全馬了!」 完成是目標,完成將實踐我們跑者人生的加值意義。此時想哭嗎?或想狂笑嗎?都很合理,想哭想笑盡情宣洩吧!因為我們「自己.去.完成」一場馬拉松了。沒作弊,沒取巧,在時間的限度內,將自己發揮到極致。 在求成就前,應該先完成 我雖跑得慢,但越來越能理解「破PB」(編按:個人最好成績,Personal Best)的意義。 唯有透過「自己去完成」的體悟,我們才能明白,馬場上成績一次比一次進步所具有的意義。那是超越自己,超越此刻的自己,去發掘自己內在可能的新意義。只要跑者尊重自己的身體,不勉強身體所能承載的極限,自能享受「破PB」的樂趣。 跑者狀況若好,不妨測探極限;狀況若差,則試圖維持基本底線。無論怎樣,身體是自己的,跑者靠身體支撐日常生活,實踐人生的意義,也靠身體追求並不在人生日常生活裡額外的馬拉松目標。 不跑步的人,難以欣賞跑步之樂趣。只把跑步當一般性運動,而非日常生活裡刻意追求的目標,也無法理解追求百馬、追求千馬的跑者,其心態的藍圖為何。 但「額外的」形容詞,有助於認識馬拉松人的特質。 我們可以在下班後只待在電視機前、在串流平台上打發時間。選擇在舒適圈過日子,自食其力,不偷不搶不貪不汙,沒人可以講閒話,但為何有人選擇摸黑出門,日曬雨淋的花上幾小時,汗流浹背、氣喘吁吁的跑上42公里,何苦來哉呢? 出門跑馬拉松,絕對不會是我們分內的必要,除非是馬拉松選手。於是,這當然是我們額外的選擇、額外的目標,但它會不會為我們帶來額外的價值呢? 我想是會的。我躺在床上,抬起腿。經過這麼多場馬拉松後,我發現兩條大腿變得結實,用拳頭敲它,硬梆梆的。我回想大學時,每天跑操場不過十幾圈,湊它5000公尺,如今隨隨便便可以跑10公里、20公里。 由於跑馬拉松,我結識很多完全料想不到的新朋友,一條跑道千百人生,讓我的寫作延伸到馬拉松的世界。 馬拉松無非是一條路況不一,距離一樣的賽道,卻容納千奇百怪的靈魂,但他們都安安靜靜的,遵守一條定律:自己的路,自己跑;自己的選擇,自己去完成。 馬拉松人有什麼特質嗎?有的,他們尊重自己的身體,倚靠它,一步一腳印,誠實的追求終點線,達到平凡人生的某一種「完成」。 *本文摘自聯經出版《我還在跑,沒時間變老:人生賽道的四十個擇學》 {DS_BOX_39034}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柏燕 ...

2025.02.08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