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拿到

共有 6516 則相關文章

職場

就職環境日益艱難的情況下,Z世代開始出現名為「釣魚就職」(Career catfishing)的情況——明明接受了公司錄取,卻在到職日當天人間蒸發。 這是工作難找下新鮮人的生存策略,還是對公司的無聲反抗? 34%的Z世代曾接受工作後人間蒸發,是為報復公司、人資? 履歷工具公司CV Genius近期發布的《2025未來工作調查》(2025 Future of Work Survey)指出,大約34%的Z世代受訪者坦承,他們曾經接受工作後,沒有和公司溝通過就直接人間蒸發不到職,這樣的行為被CV Genius稱作「釣魚就職」(Career catfishing)。 其他世代族群自然也有類似的現象,不過比例要比Z世代低上不少,千禧世代約有24%的人曾經在到職日失聯,X世代和嬰兒潮世代則分別為11%、7%。 圖表製作者:數位時代 該報告還提到,41%的Z世代「過度就業」──沒有告知公司,同時兼任2份甚至多份遠端工作的情況。並有44%會「咖啡打卡」,到公司只露個臉便閃人;還有39%會偷偷「安靜休假」,沒有請假便自主放假。 圖表製作者:數位時代 該調查沒有進一步揭露Z世代究竟為何開始「釣魚就職」,《財星》認為,這一部分可能是Z世代對招募流程冗長、人資愛回不回的公司,進行的無聲報復。 人力資源公司Monster的調查就提到, 有3分之1刻意消失的Z世代求職者表示,是為了報復人資態度不佳,或者公司對職位描述不實 。 不過,另一部分則可能是因為工作變得更難找,使得Z世代不敢隨意放棄工作機會,於是選擇騎驢找馬,接受工作的同時等待一份更合心意、條件更好的職缺上門,一旦獲得更優質的工作,先前答應的工作便謝謝再聯絡。 求職平台Handshake發現,2024年應屆畢業生投出的履歷數量增長了64%之多,相較下就職環境卻越發嚴峻,職缺數量比2023年要來得少,各個工作勢必會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使得Z世代對可能的工作機會 先答應再說 。 也可能兩者兼有之──為了獲得工作,忍受煩躁的招募流程、不厭其煩與久久回一次的人資溝通,最終有其他更好的選擇時,便決定人間蒸發進行報復。 Z世代無聲出怨氣,卻可能加劇外界刻板印象 雖然釣魚就職會給企業帶來困擾,可能稱不上是個得體的行為,某種程度來說只是求職者與企業間的「彼此彼此」。履歷工具平台Resume Genius在調查中發現,接近80%的人資坦承,他們曾在招募過程中失聯,不再回覆求職者。 《財星》還指出,AI技術的興起可能加強了企業與求職者之間的矛盾,許多履歷可能在到達人資手中前就被AI篩掉,並使得雙方溝通不順暢,進而使得「釣魚就職」的狀況增加。 但Z世代在無聲出了一口氣的同時,或許也必須意識到這些頗有自我風格的行為,正在影響高階主管對年輕人的印象。包括「釣魚就職」在內,種種Z世代職場現象似乎讓高階主管們對新鮮人產生了負面印象。 技能培訓公司General Assembly調查則發現,超過4分之1的高階主管表示,他們不打算雇用Z世代員工,認為這些新鮮人不具備職場所需的軟技能:溝通、協作、適應能力等。 資料來源:Fortune、Entrepreneur、New York Post *本文出自《數位時代》,原文標題:Z世代3個人就有1個「釣魚就職」!都跟人資說要報到了,到職日為何人間蒸發?...

2025.01.18

職場

該如何擺脫低薪?首先是必須先脫離基本工資的水準,往更高薪的工作前進。 社會上只給基本工資的工作,通常都是偏向勞力活的工作,內容也是比較單調、重複性高、面對的人事物變動不大的那種;換句話說,就是門檻低,即便是語言不通的外國人也可以做。 我的經驗是,若出社會工作了幾年,仍舊在低薪職業打轉時,就必須得要思考,自己未來到底要的是什麼,要如何找到待遇更好的工作? 社會上有哪些工作是相對高薪的呢?像是民生必需品、或是人們會想消費的東西,如食衣住行育樂相關的產業,相對於勞力工作,薪水就比較高。近年台灣走向高齡化社會,因大眾持續消費,也讓健康醫療相關的產業不斷成長,因此也是相對高薪的工作之一。 想領高薪,要先進入高薪產業 台灣的產業近年逐漸轉型,手機、平板、筆電和穿戴裝置等電子產品,已深入大眾的消費習慣,成為人人都要消費的民生必須品,其中也不乏高價位的品牌。 相對傳統民生用品,電子產品的利潤更好、公司更賺錢。而這就帶動電子生產製造業、科技業和半導體業公司,在這些產業工作的人,自然也就能獲得高薪。 想要領到高薪,歸根究底其實就是得選擇進入賺錢的產業,這就是「選擇比努力重要」的原因。雖然傳統產業也有不少很賺錢的公司,但以目前的局勢,科技業基本上就是和高薪畫上等號。 說到這裡,我也要強調一件事,那就是——絕對不要害怕改變!...

2024.10.10

財經

小雯家境優渥,婚前父母親就幫她買下一棟房子,並且由祖父母輩贈與一筆財產,讓她生活無後顧之憂。在男友小吳積極的追求下,2人步入婚姻,並育有1子。 幾年後,小吳外遇不斷,小雯要求離婚。無奈的是離婚訴訟過程漫長,小雯未雨綢繆,擔心如果自己意外身亡,小吳會以繼承人的身分繼承自己的遺產。小雯該如何安排,才能保障年幼的孩子及自己的財產? 如何避免前夫前妻來爭產? 由於小雯與小吳婚前沒有特別約定婚姻財產制度,適用的夫妻財產制度是「法定財產制」。 小雯繼承的財產屬於「婚前財產」,雙方離婚後不需要分配給小吳。但萬一在訴訟過程中小雯意外身亡,離婚訴訟將因此終結,只要小吳還具有配偶的身分,就有資格繼承小雯的遺產。 為了避免小吳獲得小雯的遺產,小雯可以怎麼做? 方法1:聲明喪失繼承權 因為小吳外遇不斷,等於是對小雯有重大的精神虐待行為,或小吳有其他重大侮辱的行為,小雯可以聲明剝奪小吳的繼承權。最好是以書面或遺囑表示,避免爭議,做法跟爸媽剝奪不肖子的繼承權相同。 方法2:預立遺囑 小雯只要寫遺囑,交代如何分配自己留下的財產,就可以避免小吳拿走一半的遺產。由於兩人的孩子尚未成年,小雯除了立下遺囑外,還需要指定擔任遺囑執行人的人選,如此一來,萬一小雯過世,遺囑執行人也會按照小雯的想法分配財產。 方法3:遺囑信託 由於孩子尚年幼,如果小雯不在,孩子的監護人選很有可能是生父小吳。若要避免孩子繼承的遺產落入小吳的掌控,可以透過遺囑信託的方式,將孩子繼承的遺產交給可信任的人管理,等到孩子成年、擁有自主做決定的能力了,再把全部財產交到子女手上。 「婚前財產變形」可不列夫妻剩餘財產 小雯結婚生子後,將婚前爸媽贈與的房子賣掉來買新屋,由於房價上漲,舊換新的過程中,多出了1000萬元的現金。在離婚訴訟過程中,這筆1000萬元現金及婚後再買的房子,都必須跟先生分嗎? 小雯婚後再買的房子,因是用婚前財產變現購買,因此若有明確的資金流向,可看出「沒有跟自己的金錢混同」,證明婚後購買的房子完全是用該婚前房子變賣所購買的,則屬於婚前財產的變形,可以主張再買的房子是婚前財產,而不列為夫妻剩餘財產,不予分配。 至於賣婚前房子所得多出來的1000萬元現金,也是婚前財產的變形,小吳不能分配,但這1000萬元現金之後產生的利息,小吳可以主張是婚後產生的孳息而可以分配。 未成年子女繼承的財產,前任配偶有權管理 好不容易小雯打完官司,和前夫順利離婚,獨自一人扶養小孩,過著單親家庭生活。沒想到,小雯在健康檢查時發現罹患乳癌,雖然醫生表示手術治癒機會極高,但她還是擔心如果有個萬一,留給孩子的錢能不能照顧孩子直到成年,這筆錢會不會被前夫拿走? 雖然雙方已離婚,但小雯的煩惱並非杞人憂天。一旦小雯過世,未成年兒子的監護權會由小吳一人行使,而小雯留給兒子的遺產,也會順理成章由前夫來管理。若前夫打著照顧兒子的名義花用遺產,實務上也不容易去監督有無違反兒子的利益,或是有無中飽私囊之嫌。 《民法》第1088條規定,未成年子女因繼承取得之財產,為其特有財產。子女成年之前,由父母管理,且有使用、收益之權,甚至為了子女的利益,父母還可以處分未成年子女的特有財產。 利用「遺囑信託」保障未成年子女 像小雯這樣的單親媽媽,若擔心死後財產沒有被好好利用在孩子身上,辦理「遺囑信託」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透過遺囑信託,可以由立遺囑人(委託人)訂立遺囑,在遺囑中載明將特定或全部遺產成立信託,委由受託人在遺囑生效(即委託人過世)時,依照遺囑事先指定的管理方式,將遺產給予或照顧受益人。 舉例來說,小雯可以先找好她信賴的親友或銀行等擔任受託人,在遺囑中載明所有遺產都信託給受託人,指定受託人每月固定支付3萬元的生活費給兒子,將房屋提供兒子居住,等到信託期間屆滿(例如兒子成年或到達小雯指定歲數),受託人再將剩餘的信託財產全部給予兒子。 在信託制度的保障下,遺產不會全數直接由未成年的兒子繼承取得,前夫自然無從以父親的身分插手管理,這樣既可以傳承財富,又能確保遺產是花用在未成年子女身上,不會讓你不信任的前夫或前妻有機可乘。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此刻,就是立遺囑的最好時刻》 {DS_BOX_37897}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8.29

財經

經過8年官司纏訟,星宇航空董事長張國煒終於確定繼承父親張榮發約140億元的遺產。同時,星宇向證交所申請興櫃轉上市也獲准通過,預計年底前掛牌,屆時,他又可在資本市場募得新一筆資金。 再加上該公司上半年稅後淨利9億元,從2023年第一季轉虧為盈後,已連續6季賺錢。 從最新的法院判決到資本市場的進程,可以說是天助張國煒,給了他即將面臨的一場硬仗,最需要的銀彈。 從現況來看,他已挺過最黑暗的時刻;然而,更激烈的競爭其實正等待著他。 星宇竄升敲響警鐘!搶下近一成市占,打破華航、長榮寡占 因為,當星宇規模持續擴大,而且在越來越多條核心航線與長榮、華航正面交鋒,終將敲響這兩家巨頭心中的警鐘,促使他們提早採取動作,全力圍堵。 以台北-西雅圖航線為例,這條乘載台灣、美國高科技產業人士、含金量高的航線,竟有4家航空公司在競爭。除了華航、長榮及達美航空,星宇也在8月16日開航。 在台灣的航空市場,歐美等長程航線長年大多由華航、長榮寡占,星宇在美西航點陸續插旗,打破了這一局面。 民航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雖然兩家龍頭的市占率仍在2成以上,但星宇的市占率已接近8%,竄升快速。 雖然,從動機論來看,當前兩大巨頭暫無聯手圍堵星宇的企圖。 星宇目前僅有26條航線,僅為華航、長榮航線數的三分之一,加上疫後受惠於報復性出國趨勢,航空票價高漲,大家都忙著把餅做大,賺得缽滿盆滿,自然不會去想圍剿後進者的事。 但,萬一接下來,航空市場恢復到疫情前的常態,航司之間開始展開近身肉搏,大打價格戰,星宇很可能成為被圍堵的對象。 台灣航空業大洗牌?競爭升級,三強鼎立恐變「聯盟對抗」 長榮大學航運管理學系教授黃泰林分析,星宇已經計畫加入全球第三大航空聯盟「寰宇一家」(Oneworld),屆時台灣航空業將從個別公司的競爭升級為聯盟對抗,競爭勢必加劇。 對張國煒而言,這是典型的兩難,也是他要面對的策略課題。他很清楚,自己不能跑得太慢,必須在最短時間內盡可能籌資,用於快速擴大航班規模,厚實實力,使對手無法聯手消滅它。 但反過來說,如果星宇跑得太快,也有可能逼得華航、長榮提早動手,避免養虎遺患。 兩大巨頭何時反擊?主力商務客群動搖與否,將成開戰關鍵 這個恐怖平衡何時會打破?一名航空業者認為,關鍵在於華航、長榮的高等艙位旅客是否有明顯的跡象跳槽到星宇。 他解釋,相較年輕旅客,較年長的人因累積大量華航、長榮航空哩程數,不會輕易為了嚐鮮而跳槽到星宇,加上兩大巨頭耕耘企業會員多年,這也是護城河之一。 然而,如果連這些忠誠顧客都動搖,代表星宇已經挖到他們的根基,屆時一定會發動腥風血雨的反擊。 「年輕人喜歡嚐鮮,而且誰的票價低、就往哪跑,那兩家(指華航、長榮)不會太在意,但如果你(星宇)挖到他們的商務客,就像驚醒沉睡中的獅子,一定會遭遇全力反撲,」這名業者直言。 做餅的時候,商場是合作的;分餅的時候,商場是競爭的。無論最終局勢為何,台灣航空市場已重新洗牌,張國煒需要更多的資金,才能抵禦風雨欲來的競爭。 星宇未來的路能走多遠,端看這名鴻鵠之志的「張家小兒子」,如何在壯大實力與過度刺激對手之間,拿捏好分寸,謹慎向前,步步為營。 核稿編輯:吳中傑責任編輯:林思妍 ...

2024.08.15

職場

「能不能跟我分享一下,你印象最深刻的失敗經驗?」 這個問題,是我在面試年輕應徵者時的必考題,也是我最渴望聽到真實體悟的核心題目。我通常會選擇在面談到一半、彼此已經建立起初步理解的時候,再拋出來詢問。有時甚至會略過面試者已經準備好要分享的豐功偉業。 可能是形形色色的職場面試大全,將年輕人訓練得太好、抑或者是「失敗」這兩個字,對任何年齡階層的求職者而言,都是不可被過分強調的禁忌字眼。總之,關於這道必考題的回應,大多避重就輕,我還沒聽到導致失敗的血淚教訓,話題就被應徵者快轉到東山再起後的一片光明。 這不禁勾起我的疑惑與好奇,難道真的是人生勝利組,從未體驗過失敗嗎?還是害怕談論太多失敗,會被主試者認定是個「魯蛇」(Loser)? 用直白和誠實的態度面對失敗 我會用「談論失敗」當作面試下半場的開場,來自於我2次裸辭的震撼教育。我曾以為裸辭後很快便能風光找到新工作,豈料職涯中斷的空白期,時間長得超乎預期,即便履歷包裝得再漂亮,也針對不同產業做了客製化調整,仍是長達半年渺無音訊。 萬念俱灰之際,我在雜誌上看到一篇看似反其道而行的文章,大意是奉勸謀職者,除了成功履歷,也應該替自己準備一份「失敗履歷」。尤其像我這種尋求轉職機會的中年工作者,更需要重新檢視失敗的意義。文章還建議,失敗的歷史,不妨追溯至求學時期,將那些潛藏已久的弱點,一一攤在陽光下。 乍看有點道理,我卻半信半疑,這對面試會有什麼幫助呢?不過,反正也沒有新的面試機會上門,不如就寫寫看吧。和吹捧自己的成功不同,一開始,我怎麼都抓不到描述失敗心態的訣竅。 於是,我練習用直白、誠實的態度,寫下過往失敗的經歷: 我渾渾噩噩度過了大學4年,即便我早就知道自己不是唸影像傳播的料,卻放任自己得過且過,從沒認真思考過轉系的可能性。 在畢業前夕,跟著成績優異的同學組了一個讀書會,準備報考國內外的研究所。可我唸到一半就放棄了。 懷抱著不知下一步在哪裡的心情,只好出去找工作,唯一肯給我機會的公司,成為我踏入公關界十多年的起點。坦白說,我對公關,既不熟悉,也稱不上熱情。 寫到這,我不禁懷疑,洋洋灑灑寫了那麼多內心戲,誰還敢用我?然而,多虧了這些不假造作的文字,我看到一個被遮掩許久的盲點:如果大學科系、公關業,都不是我想要的,那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這個懸念,成為我裸辭的導火線。我離職的理由都十分相似:「這裡,不是我想要的。」為了追尋自己想要的,居然沒有安排好下一步。天真的以為,自己還能像剛出社會時,無心插柳就能碰上願意雇請我的新東家。 我一直在逃避。從大學生到踏入中年都在蹉跎,才會招致如今的挫敗。如果沒有寫下失敗履歷,我可能還耽溺在成功假象裡。 在面試時分享失敗經驗 沒有工作上門的日子,我每天花很多時間重溫自己的失敗,試著釐清自己「想要的」與「擅長的」之間的關聯性,也認清自己「現有的能力」和市場「空缺的需求」,究竟有沒有交集。 這成為我說服面試官的關鍵。我知道自己已不再年輕,也擁有豐富的職場際遇,這讓我在面試官眼中,多了些難以馴服的風險性。然而,我比年輕人更理解自己的優劣、需求,不會盲目的跟隨組織的安排,而是懂得如何在快速變動的局勢中,自我激勵。 我相信,一個獨立、自知的工作者,是團隊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君子不器,能不受限於固有的職稱、工作項目,彈性的為公司做出貢獻。 後來,面試官告訴我,正是因為我描述的失敗心路,和那一句「君子不器」,使我脫穎而出。沒想到,不是我的成功資歷受到面試官青睞,而是我對失敗的細膩體會,使我脫穎而出。 失敗後的沉澱 ,彰顯一個人的自覺 出於這樣的緣故,我也想聽聽求職者如何看待自己的失敗,特別是生活環境、信念、三觀與我迥異的年輕世代。我認為,失敗的價值是跨越世代的,即便本質上不算光彩,但從中精煉出的省思與蛻變,絕對有助於你彰顯自己的深厚。 如果你有機會在面試中回答這個問題,請思考一下面試者詢問的原因。有時,企業看重的,並非毫無敗績的風光資歷,而是你如何痛定思痛,面對職涯中的滑鐵盧。 這才彰顯了一個人的自覺、願意做出改變的企圖和速度,以及如何消化與轉化逆境的智慧。這些,才是真正讓人立於不敗的履歷。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林易萱 ...

2024.04.11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