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告白

共有 969 則相關文章

財經

六年前,一款名為《沉沒意志》的遊戲畢業製作,在眾多學生作品中脫穎而出,拿下該年度放視大賞PC遊戲組金賞,被市場抱以高度期待。當時打造出這款遊戲的五人團隊,儼然就是台灣遊戲業的明日之星。 沒料到,緊接迎接他們的,卻會是一段在漏水小公寓裡開發長達五年的苦日子。 《沉沒意志》的開發者,是一群來自世新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的同學,畢業後共同成立了熊骨工作室。 {DS_BOX_39002} 他們表示,當初選擇創業,不只是對本身的作品有信心,也是因為看到前輩的作品《細胞迷途》於放視大賞獲獎後,成功得到投資人注資,讓他們相信,在台灣,遊戲創業是一條可行的路。 然而,實際與投資人接觸後,他們才發現資金取得,不如想像中容易。 熊骨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張秉華的觀察和體悟是:「有時候投資人在乎的未必是產品本身的成功率多大,他更在乎的是你到底會不會做完。」這點,其實從《沉沒意志》上市時間不斷往後延,就大概能理解投資人的擔憂何來。 錯誤判斷讓遊戲開發碰壁,白耗一年 而且,《沉沒意志》並非市場上特例,因各種原因導致開發期延長,甚至做不完的例子,在遊戲業並不少見。 長期參與遊戲社群,目前也是GameWorks遊戲共製工坊核心成員的林容生提到,如果是遇上對遊戲開發不熟悉的財務型投資人,在缺乏投資評估方法的情況下,想被青睞就更難,畢竟,市場上還有太多投資標的可以選擇。 張秉華回顧過去這段開發歷程,認為經驗不足,是他們最大的問題。 「我當初覺得這是一個(規模)沒有那麼大的遊戲,所以可能比如兩到三年就可以做完,這是一個錯誤。」他表示,實際開發後才意識到,「我以為很快的東西,其實很慢。」最終在時間不夠、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只好一路刪減,最終即便內容已砍半,也耗時五年才完成。 第二個經驗不足,是對學習曲線的錯誤預期。 張秉華表示,第一年開發時,曾經想要將遊戲玩法設計得比較複雜。他原以為,只要願意學習,應該不是難事,但實際做下去,才發現完全不是如此。 「我們做了一個版本出來,然後經過很多測試,後來發現好像這個東西既難做,又沒有增加它的好玩程度。」最後只能忍痛放棄,而這次的決策失準,就白費了他們長達一年的時間。 保有自主性卻百廢待舉,消磨熱情 而且難關也不只來自遊戲製作本身。 撇開資金籌措不談,創立一家新公司需要處理的行政和商務問題,也讓他們頭疼。舉例來說,財務就是他們陌生的領域,還有對外的商業談判、合約簽訂等,都得從頭學起。 「做遊戲沒有人想要搞這些。」熊骨工作室共同創辦人游碩宇說,他投入遊戲,是因為很喜歡做動畫,但在團隊人力有限的情況下,他也必須接下流程串接、測試等不感興趣的工作,這比領低薪和長工時更消磨他的工作熱情。 確實對他們來說,心境上非常矛盾。因為他們當初決定自己做遊戲,而不是進入企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想做我想做的事情」,卻沒想到,在實現這個目標前,得先完成許多不想做的工作。 「我建議就是要有心理準備,你的『技能樹』可能要點廣一點。」熊骨工作室共同創辦人陳怡佑這些年來,對這件事有很深的體悟。 歷時長達五年的開發,《沉沒意志》已經在二○二四年七月上線。雖然上市前,這套遊戲在遊戲平台Steam上,被用戶收入願望清單的數量超過十萬筆,但實際上市後,銷售轉換的表現卻不如預期,截至二○二四年底還未突破五萬套。 不過,熊骨工作室團隊倒也不氣餒。一方面,遊戲上架後,開始為他們帶來收入,成員們終於可以開始領較「正常」的薪水;另一方面,《沉沒意志》在市場上評價相當高,證明了他們團隊的才華,也證明他們有完成一款作品的能力。 再加上,現在還有GameWorks遊戲共製工坊導師們的指導,熊骨已經開始構思下一款作品了。 ...

2025.01.23

財經

川普用145%關稅重擊中國,進而引發的,將可能是新一波中國製造的大崩解。 「川普對中國再加50%關稅的那天,美國客戶很強硬的說,我們幫它代工的零組件,必須要100%移出中國,沒有藉口!」這是4月9日當天,一家連接器廠主管,在電話另一頭,口氣急促地向商周透露的最新動態。 這家公司產品之一,是AI伺服器的連接器,工廠多數位於中國。6年前,中美貿易戰爆發,儘管它被要求從中國轉移產能,「不過,客戶是軟性勸說,我們就意思意思,把1、2成產能的移到越南,其實超過8成還在中國。」他說。 過去幾年,包括電子5哥在內的組裝廠、電源廠、鍵盤廠、電池廠、聲學廠,都將至少3成產能,從中國移出到越南、泰國、印度,興建第2生產基地。 然而,像連接器、印刷電路板、金屬機殼,這些污染性高、製造流程複雜的零組件,由於移動不易,導致業者迄今仍有8到9成的產能,仍留在中國。 上禮拜,川普宣布對越南課徵46%的對等關稅後,一度讓越南的電子業陷入愁雲慘霧,「結果到了這個禮拜,川普把中國的關稅拉到125%(後增至145%),越南就由黑翻紅,客戶開始急著要我們,趕快搬(中國)產能。」該名連接器廠主管說。 100%在地製造裂解「中國製造」中國電子業恐爆另一波大遷徙 這不是單一個案,鏡頭轉到泰國。 「今天早上,客戶才剛到我們的工廠就說,明年開始,我們必須在泰國採購所有的零組件,不能再從中國進口,」一家台灣組裝業的泰國廠長向我們表示。 這位廠長感嘆,4月10日清晨,川普大轉彎、宣布對等關稅延後90天,霎時間讓自家工廠的產能利用率,從一天前的2成不到、一天後馬上回升到100%,氣都還來不及喘一口,想不到美國品牌客戶一上門,又給他另一場震撼。 「這次的對等關稅,會引發中國電子業另一波大遷徙,」他預測,「那些之前還在觀望、對搬廠很被動的業者,未來,一定會被客戶要求加速搬廠!」 最快在明年,英業達、廣達在泰國組裝一台筆電或伺服器,當中的連接器、印刷電路板、金屬機殼、電源供應器,他們將全數在泰國採購,「不像之前,很多大大小小的零組件,都還是從中國進口(到泰國)。」一名電子業主管說。 台商陸商若不想失去訂單就遷廠微軟、惠普等大廠皆加入戰局 據悉,目前包括微軟(Microsoft)、惠普(HP)等品牌,都對供應商下達必須100%在地製造、在地採購的命令。其中,微軟是去年全球採購最多AI伺服器的企業,而惠普則是全球第二大筆電品牌、第三大伺服器品牌商。 一名業者告訴我們,對等關稅的風波,引爆美國與中國不斷「彼此傷害」、發動報復性加稅,從互課34%到現在已衝破100%的關稅,這些在在讓美商認為,未來,美中衝突只會不斷升溫,其後伴隨的商業風險,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而這,將可能進一步裂解「中國製造」。以泰國與越南已逐漸形成的筆電、伺服器聚落為例,未來,將有更多想爭取、或不想失去微軟、惠普訂單的電子業者,不論台商還是陸商,都會選擇把自家在中國的產線,大舉搬遷到泰國與越南。 不僅如此,蘋果(Apple)也將加入戰局,而印度就是重要現場。 近期不少業界人士猜測,由於iPhone手機迄今有超過8成在中國組裝,僅2成在印度,並且印度生產的iPhone,又以入門款、前一世代的機種為主,當前的政經局勢,蘋果勢必大力要求其代工廠鴻海,將更多的高階機種移往印度。 面對中國、美國不斷互丟關稅「核彈」,台灣企業必須認清一個大格局是:川普的最大敵人,始終都是中國。 台經院分析師邱昰芳指出,川普的關稅政策再怎麼調整,中國永遠會是最大的目標,「當年如果沒有從中國搬家、轉移產能的企業,現在就是重災區。」 換言之,對等關稅,並沒有影響「多元布局、分散製造」的趨勢。邱昰芳說,回頭來看,不少台商就是因為之前已分散產能,「現在,雖然有對等關稅,但他們還是有稅率相對低的廠區可以調度,代表大家這些年的布局,沒有白費。」 核稿編輯:林易萱責任編輯:林思妍 ...

2025.04.11

財經

一月初,總統賴清德親自頒發,被譽為台灣農業界奧斯卡的十大神農獎,每兩年一次,全台逾五十萬位農民僅選出十人。 多數獲獎者投入農業數十年,傾注一生研究耕種、飼養技術,退休時才能笑納肯定——卻有一名獲獎者,從他開始以農為業,到靠著養鵝拿到神農獎,只花了短短六年。 這位最速神農獎得主,是四十八歲的向天歌創新農業執行長蔡英地。 {DS_BOX_38924} 曾是執業會計師的他,擔任過上市記憶體大廠創見中國區財務總監。六年前,他還穿著西裝,為跨國科技廠掌管億來億去的投資、精算財務操作;如今他穿著防水夾克,即使改養著每隻售價僅六百元的鵝,都有一套不賠錢的商業模式。 App管鵝舍、加裝太陽能板 用智慧農業取代看天吃飯 出生、成長於養鵝重鎮雲林四湖,他中年返鄉,打造專利密閉式鵝舍,降低禽流感風險,比起戶外型鵝場育成率高出一成,售鵝收益更豐。也因為每棟鵝舍屋頂都有太陽能板,以發電收入確保穩定現金流。 鵝舍內部還裝設許多感測裝置,他每天只要花三小時在現場照顧,其他時間靠手機App遠端監控,一個人就能管理數千隻鵝,光是一座鵝舍,就能為它每年帶來百萬營收。 蔡英地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他以高昂代價斥資千萬,在鵝舍屋頂裝上太陽能板,為的就是,實測僅七年就回本。「企業經營的角度,它(太陽能發電收入)沒有應收帳款,也沒有庫存風險啊!」 他坦言,投入智慧農業,是抱著人定勝天的概念,「我也一直思考風險,早就算過最糟的狀況。」談起數字的蔡英地,盡顯財務長本色,他攤出明確數字解釋,即使養殖不順,在當時簽訂的躉購費率下,二十年綠電收入剛好打平鵝舍費用,「我頂多損失時間,不會扛一屁股債,但我賭這件事成功,能開創一個新方式。」 但讓他拿下神農獎的關鍵是,「不只自己好,還願意與其他農民分享這模式,對整個產業有正向幫助。」農業部農民輔導司副司長陳怡任解釋。 這兩年,蔡英地以自有鵝舍證明該營運模式可行,他開始媒合家有閒置農地的老農,與有意投入的青農,由向天歌協助興建鵝舍、導入營運模式,即使沒有養過鵝,甚至沒有從事過農業的人,都能上手。 從禽流感看到供給缺口 設品牌、工廠,拓展新通路 從零開始,向天歌營運四座鵝舍、飼養逾萬隻鵝,還發展出自有品牌鵝舖子,販售冷凍即食鵝肉,二○二四年營收約三千萬元,年成長率五成。 「二○一四、一五有嚴重禽流感,八成鵝隻被撲殺,供給不及。」蔡英地解釋,鵝產業年產值約二十億元,規模不到白肉雞產業的一成。也因此,大成、卜蜂等上市農畜集團沒興趣切入,這產業以小農為主,從飼養到產銷都很傳統。面對禽流感,只得以撲殺防疫。 原先每年產量將近六百萬隻鵝,街頭鵝肉店林立,禽流感後大減,即使鵝農努力復養,隔年數量僅疫前一半 當時年約四十歲的蔡英地,苦於父母年紀越來越大,想找出一門生意,能陪在父母身邊,收入又不遜於高階經理人。看著養大他們一家子的鵝肉產業面臨龐大供給缺口,他意識到,這正是切入機會。 「農業正面臨轉折點,」蔡英地分析,氣候變遷導致疫病叢生,人口老化也讓管理不易,原本仰賴經驗法則、人力密集的養殖模式受挑戰,但既有鵝農很難拋下過往做法,「這是採用新模式的機會。」 他成立向天歌,以財務專業設計一整套支援系統,確保他的返鄉養鵝大計成功。除了最重要的養殖模式創新,即使不幸遭遇禽流感,鵝隻全滅,依然有收入。「我不想把成敗只寄託在養殖上,就要有協力機制去支撐,」蔡英地直言。 傳統鵝農一心以最少投資、最簡人力來養鵝,只靠著賣鵝賺錢。但,向天歌的模式從一開始就只把養鵝當成其中一環,就連周邊資源也能變現。 首先,養鵝最大的風險就是禽流感,返鄉前三年,蔡英地一個人住在鵝舍,觀察鵝隻生態,也勤讀論文,跑遍大學、研究機構請益,顛覆傳統農民認定鵝隻只能露天飼養,蓋出台灣第一座密閉式鵝舍。 向天歌借鏡農業大國荷蘭,在農業技術進步同時,也以綠能發電確保收入,收益穩定,才能吸引青農新血返鄉。攝影者:郭涵羚 運作至今,它的鵝舍已經五年沒再爆發禽流感,令同業稱羨。即便如此,他依然持續投保禽流感保單,萬一染疫撲殺,加上政府補助,也能拿到損失金額的八成,做為補償。 甚至蔡英地開創新模式,為這產業拓展新通路。台灣九成鵝隻銷往餐廳,缺乏零售通路,疫情間鵝隻滯銷,只得退回產地撲殺。蔡英地因此於二○二一年開創品牌鵝舖子,投資五百萬設工廠,開發冷凍即食鵝肉,電商銷售,專攻小家庭市場,「我要確保有自己的機制處理鵝,」他解釋。 從財務思考發展新商模 「想接住每個回來的青農」 「阿地(蔡英地綽號)跟一般農民最大的不同,是他懂得系統思考。」認識蔡英地超過二十年的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吳宗憲,援引管理學大師彼得.聖吉(Peter Senge)的理論解釋,蔡英地養鵝不只憑一股熱情,而是盤點背後政治、經濟、社會因素,釐清整個系統有哪些支持點,「他把每個環節搞清楚,思考能怎麼促成商業模式、長久做下去?」比起承接祖傳做法的農民,更具備適應當代變化的能力。 這體現在:向天歌成立時,禽流感對鵝產業的衝擊仍在,農業部投入大筆預算補助密閉式鵝舍,蔡英地把握了機會。近年綠電需求孔急,經濟部鼓勵農電共生,雖然附帶太陽能板的鵝舍造價高昂,但打聽就會發現,貸款成數能高達九成。 「來自之前的歷練,這套模式的財務思考、操作其實是非常強的,」蔡英地坦言,深知模式開創不容易,讓他想分享給更多有意從農的年輕人。 在蔡英地的媒合下,擁有閒置土地的老農,能獲得比種電業者給的更高的租金;有意願的青農能快速入門,協助興建模組化鵝舍、導入飼養技術,還分享申請各式文件所需經驗;蔡英地則與青農合建太陽能發電設備,分享獲利。 種植蔬菜瓜果近十年的青農吳家禎,雖然沒有養殖經驗,看著蔡英地的模式成功,讓他想擺脫農業看天吃飯宿命,投入合作。 「阿地的育成率比傳統好很多,還有太陽能收入能支持養鵝,比較安心,」吳家禎說,目前他的鵝舍正在跑行政程序,他每天花兩小時,先在向天歌鵝舍工作,熟悉養殖模式,也兼顧原本的蔬菜生意。 談起這樁合作,蔡英地難掩興奮,也強調向天歌模式的重點在於媒合,而不是找一堆人幫他打工。「這是我最想看到的,用這套東西接住每一個選擇回來的青農,這對我的吸引力遠大於財力啊!」 為什麼擁有珍貴的發財工具,卻願意與眾人共享?採訪過程中,口才便給的蔡英地突然語塞,略帶害羞的說,「我一直覺得,我對這個地方、這群人是有責任的。」 他回憶,從小就是這座沿海村落最會念書的小孩,背負全村期望,到台北參加高中聯招,「你很難想像,我考高中那天,有十幾個人陪考,」蔡英地細數,不只父母、姑姑,就連鄰居家長大成人、在台北工作的哥哥姊姊都受託陪考,一行人浩浩蕩蕩,引人側目。但這份溫暖從此留在他的心裡,「那是一種……你能有一點點成就,絕對不只有你的努力。」 時光流轉,那個十六歲就乘載著眾人期望,負笈離家的少年,帶著三十年來在台北求學、赴中國工作開拓的視野與積累,回到雲林四湖。這位新科神農,正摩拳擦掌,要帶給這座養鵝之鄉更多發展想像。 ...

2025.01.16

財經

優人神鼓近期在政大旁邊整理了一個空間,排練室、茶室沿山起伏坐落。戶外空間的正中央,是創辦人劉若瑀從老泉山上特別搬下的枯木,巨木的枝幹彎折的形狀正好可以掛一只銅鑼。 {DS_BOX_38685} 拍攝時,劉若瑀就坐在銅鑼之前,她挺直背脊,宛若入定。採訪前一日,剛從北極旅行返台,她分享自己每日起床後的作息:先靜坐,以內觀方式掃射自己的身體狀態,接著用氣功功法疏通身體經脈。靜坐時,她將腦海中的一切全然拋開,「那是真正的空,有幾個念頭進入腦中,其實都知道。」連去北極旅行,在冰洋中的船上,她也堅持靜坐。 「那是穩定自己最重要的方法。」過去的20年裡,劉若瑀像這樣純然的靜坐,加總的時間應該有超過兩百天了。她進入過內觀中心20次,這種源自於印度的古老修行方法,無關宗教,而是透過靜坐,觀察自身來淨化身心。一次10天,與外界完全斷絕聯繫。「那種入定的狀態,延續了我整個生命。」把一切都丟掉後,還能剩下什麼? 優人神鼓最新的紀錄片《非想非非想》於12月正式上檔。已經36年的劇團,為何選在此時推出紀錄片?那是緣起於生命中的暫停時刻。劉若瑀的生命裡有3個暫停鍵,於她而言,是提醒、引導,也是生命定期的規律,與靜坐有關。 劉若瑀1988年在木柵老泉山創辦優人神鼓,1993年,她邀請藝術總監黃誌群加入後,確立了優人神鼓「擊鼓、靜坐」的方式,並發展一系列優人神鼓作品。劇團成立10年後,帶著經典作品《聽海之心》登上亞維儂藝術節開幕演出。 那次演出,是在礦山的劇場裡,背景是一片石壁上連綿不絕的流水,演出時透過鑼與鼓的音質,搭配長鑼槌撞擊的變化,創造出如海的聲響。從海島國家來,創造如浪聲響的美麗劇團,在演出後,《聽海之心》被法國《世界日報》評為最佳節目,從此優人神鼓開始成為世界級劇團。 海外邀演不絕,團員不斷飛往異國演出,與過往在老泉山上作息穩定且嚴謹的擊鼓、靜坐狀態不同。2000年巡迴期間,優人神鼓抵達充滿文藝氣息的義大利,劉若瑀形容:「好像曾經生命的某些領悟,在忙碌中遺失了。」那是創辦劇團後她首次喊暫停,她說:「作息是維持穩定的方法,跑掉了,得拉回來。」劇團暫停3個月,在忙碌的巡演中,先重新找到嚴謹的生活節奏。 生命第2次暫停,在12年之後,震盪幅度更大了。2011年末,優人神鼓赴高雄演出經典作品《時間之外》的初版。「當時有個朋友跟我說,黃老師看起來很累。」劉若瑀回憶,那句關切的話語在她心中敲響一記警鐘,「累,表示演出版本有東西需要修正。」演出後,兩人前後赴印度3個月,摒除雜務、日日靜坐,劉若瑀形容:「所有的事情,在那段時間全部都丟掉了。」 不思不想,只求此刻全然的空。劉若瑀帶著空自印度返台,隔天是優人神鼓記者會,得發表全年度的創作計畫,她發現那股內在的累並未緩解,同時還牽掛《時間之外》的不完美。「我還要修整,沒辦法進行創作。」 記者會上,劉若瑀宣布停止創作3年,引起外界軒然大波,因為劇團一年人事管銷費用就超過3千萬,捨棄新創作能拿到的文建會補助,她只接付費邀約維持生計,她當時對外這樣說明:「我不要糊裡糊塗的走下去。」 停創,但生命裡的時光仍在前進。3年後,優人神鼓回來了。《時間之外》表演形式結合多媒體影像科技,四度立體舞台空間輔以鏡面地板,出現現代視覺意象,優人神鼓終究又前進了。 每隔10年喊停!重啟人生 第3次劉若瑀生命的暫停,發生在2019年。那是優人忙碌的一年,因為彩排空間需求,團員已很少上老泉山,時常在山下排練。這個起源自山的劇團,在忙碌裡幾乎快要遺忘那座山。 8月1日,劉若瑀跟團員宣布,之後任何狀態都不再於山下排練,所有排練全得移上山。優人神鼓的創作與自然有關,山上與山下城市裡的排練場不同,團員來去匆匆,只顧個人生活,與自然全無互動。劉若瑀形容在被劃為保護區的老泉山:「沒有人工修飾,充滿原生植物,在那裡,關注的不只有自己。」 8月13日,山上卻突然掀起大火,排練場被火吞噬。「火還沒滅之前,消防員是不准我們進去的,當時我心想,什麼都燒光了,但至少銅鑼還能留下來吧。」火滅了,劉若瑀終於進入老泉山,戲服、樂器、鼓,前一天還在排練的《墨具五色》的一切,全被燒得精光,連兩百多個大小銅鑼,全都消失殆盡,現場只留下鐵架。 「啊!還好森林沒有燒起來。」劉若瑀看著眼前包圍排練場的老香楠樹,外頭焦黑,內裡卻仍是綠色的,樹存活下來,大量種籽掉落。兩個月後,被燒得焦黑的樹,原地開始長出新芽。 「真的很感謝,太感謝大樹了。」劉若瑀喃喃對整片山這樣說,「當時完全沒有難過,只是心想這是什麼啟示呢?」那是優人第3次的暫停、歸零,「好像每一次的暫停,都是一種規律,沒辦法控制的。」她說。 每次相隔約莫10年,一切必定重啟。「火災對我們來說衝擊很大。」衝擊並非燒掉了什麼東西,而是整體的生活狀態。「重大事件其實都是生命裡的幫忙,很多事情到了某個時間點,沒有暫停做準備,必定會用物極必反的方式,調整你的生活。」 劇場紀錄 優人神鼓的演出中,劉若瑀在自然裡,舉起火炬。來源:牽猴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劇場紀錄 在九份的山裡,鼓聲迴盪在山谷間。來源:牽猴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劇場紀錄 鼓聲如浪,多年來受到許多國際好評。來源:牽猴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我想重新再走這30年。」紀錄片導演陳懷恩回憶,火災之後,劉若瑀講出這句話,優人神鼓紀錄片從此正式啟動,而一切被燒空的土地上,也逐漸長出新的優人劇場。火災推動了劇團的開始與暫停,走過台灣歷史36年,是該有點東西被記錄下來。 優人神鼓的紀錄片,由劉若瑀取名《非想非非想》,源自優人神鼓的日常狀態:日復一日的靜坐、擊鼓,靜坐時拋開念頭,全然放空,那是「非想」;然而藝術創作中得依靠腦袋去想,這一切的創作,就源自於「非非想」。 在純然的空中,終究能找出無限的可能性。 ...

2024.12.12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