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德國之聲》「哈佛不像樣」擋收國際學生、威脅取消免稅,川普為何槓上哈佛大學? 哈佛大學被威脅取消免稅地位 《華盛頓郵報》等多家美國媒體報導,川普政府也要求美國國稅局(IRS)... 2025.04.19
焦點 全球最厲害的惡意程式都瞄準台灣!AI模仿犯是什麼?3種AI新詐騙威脅是什麼? 資安大廠Palo Alto Networks最新報告則指出,現在每天都能發現230萬個前一天還不存在的新型威脅... 2024.08.22
財經 中產階級陷債務風暴,正威脅印度經濟崛起之路 在孟買郊區的一個中產階級社區,五十多歲的阿努拉格(Anurag)正經歷著令人絕望的經濟困境。自二○二四年年底失去旅行社工作以來,他已累積一萬三千美元的債務,並耗盡所有積蓄,「在極端情況下,你甚至會思考要不要繼續活下去。」 類似的債務增加問題在印度中產階級中變得越來越普遍。印度自然資源和能源集團韋丹塔(Vedanta)董事長阿加瓦爾(Anil Agarwal)說:「每個人都想要一台筆電、電視與智慧型手機。他們想要一輛汽車、一台摩托車,他們的孩子想要上一所好學校——需求是巨大的。」 這些願望使得印度的零售貸款快速上升,二○二三年的年成長率超過三成,部分借款源於人們的攀比心理,想在社群媒體上炫耀奢華生活方式;有些人則是因疫情導致生活成本飆升,所以借錢來應付日常開支。但清算的日子即將來臨。根據印度儲備銀行(RBI)的最新數據,二○二四年六月家庭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已從二○二○年三月的略高於三五%,增至四三%上下。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無擔保信貸危機可能會動搖印度做為 一個崛起大國的形象。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希望印度能夠擺脫中等收入陷阱,即高成長的停滯期,並在二○四七年達到已開發國家水準。但法國興業銀行(Société Générale)印度經濟學家昆杜(Kunal Kundu)指出:「雖然印度仍然是成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但人們沒有意識到,只有一小部分人在推動成長。」 圖表製作者:王貞懿 印度中產階級支出大幅下降 印度脆弱的城市中產階級是一個流動性很大的群體,其定義仍有待商榷,但估計其人數大致在數千萬人,而該群體的支出已下降。據印度政府估計,在截至三月的財年中,GDP成長率自去年的九.二%回落至六.五%,遠低於印度實現其發展目標所需的八%的預期水準。 即使在就業期間,阿努拉格也曾多次借貸和使用信用卡來維持生計,靠他和妻子的總年收入足夠償還貸款。但現在,他的處境變得越來越艱難。他失業前的兩份工作薪水越來越低,而學費等開支卻不斷攀升,讓他的債務進一步增加。 去年,莫迪在印度選舉中慘敗,普遍被視為是對高薪職缺不足的抗議。今年二月,財政部長希塔拉曼(Nirmala Sitharaman)宣布大規模減稅以「讓他們(中產階級)手頭更寬裕」,宣稱「中產階級是印度經濟成長的動力」。 十年前,印度改革派央行行長拉詹(Raghuram Rajan)譴責根深柢固的裙帶資本主義,導致銀行業充斥著拖欠貸款。但整頓工作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後果。由於擔心監管行動,印度銀行削減了對產業的融資,自二○一四年以來,產業融資平均年增率僅為四%左右,而之前十年的成長率超過兩成。 相反的,貸款機構轉而向數百萬印度人提供信用卡和個人貸款,其所適用的利率也高於企業借款人。由於便宜的行動上網資費、貸款應用程式和「先買後付」的EMI(每月分期)機制,讓人只須按一下按鈕即可輕鬆獲得信貸,使得他們可以購買曾經遙不可及的商品。 民眾將收入三成用於償還分期款 普華永道和Perfios最近的調查顯示,精通科技的印度人現在將收入的三成三用於償還EMI。自二○一三年以來,信用卡支出每年激增二成八,疫情後無擔保貸款更是大幅增加。 隨著二○二三年底借款額激增,RBI採取了嚴厲措施。它將個人貸款的風險權重從一○○%提高到了一二五%。零售貸款隨之急劇下降,目前已比高峰下降了一半以上。野村證券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九月,個人貸款逾期九十天以上的還款率,已從二○一九年的二%上升至五.二%。 這些無抵押貸款大部分是由印度的非正規金融機構和小額信貸產業推動的,在截至二○二三年三月的財年中,這些產業的放貸總額年增率為三成七。 貸款應用程式和先買後付機制,讓人只須按下按鈕即可輕鬆獲得信貸,可購買曾經遙不可及的商品。 反對黨立法禁止不人道追債行為 阿努拉格的情況並非孤例。另一位受訪者,五十九歲的前銷售員艾爾(Ranganathan Iyer)在疫情期間失業,欠債超過七萬美元,約為其家庭年收入的兩倍。當銀行不斷提供「充值(指借款)」服務時,他和妻子總共從十一家機構獲得了二十筆貸款。隨後,催債員開始出現在他位於孟買的公寓,貸款機構利用印度鬆懈的資料保護法來蒐集敏感訊息,進行大規模恐嚇。 他們猖獗且往往非法的恐嚇行為現已引起政治關注。今年,印度反對黨國大黨控制的南部邦卡納塔克邦推出了一項立法,以遏制「不人道」和強制性的貸款追償行為。 昆杜認為,低收入家庭的壓力尚未減輕。今年一月,典當黃金和珠寶的人數年增七成七,這可能是由於其他形式的信貸被切斷後的下策,「金字塔的下半部分確實舉步維艱。」他說。 同時,新興的債務管理產業已成為像艾爾這樣的人的命脈,並隨著印度對信貸的需求而成長。但該產業的代表們警告,政策層面幾乎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控制債務成長。 儘管得到了專業人士的幫助來管理債務,但艾爾仍在努力尋找全職工作,並感受到了情感上的壓力。「無論我曾經多麼受人尊敬,都被他們(催債員)毀了,」艾爾談到自己的名聲時說,「一旦你陷入那個循環,你就無法逃脫。」 ... 2025.04.24
焦點 7個中國王永慶威脅!台塑股價腰斬啟示錄 「期待所有股東和我們一⋯⋯一起努力⋯⋯,」六月二十日這天,做了九年台塑董事長的林健男,主持他任內的最後一次股東會,理應風光交棒的日子,他卻當著滿場小股東前,在主席台上哽咽落淚。 這一刻,讓台塑不敗傳奇徹底破滅了。曾經,台塑的股東會,是創辦人王永慶年年在股東的簇擁下進場、致詞時歡聲雷動,因為,股民們信心滿滿,他們相信王永慶永遠不會讓他們賠錢,而王永慶也從未讓投資人失望過。 台塑困境,不只受累石化紅潮、ECFA 而今,台上是八十二歲的專業經理人哽咽,台下卻是超過八十萬的台塑四寶投資人在淌血,這三年來,他們慘痛無語,看著台塑四寶的股價,來到金融海嘯以來的十五年新低、較高點近乎腰斬,台塑更出現三十多年來第一次的本業虧損,但同一時間,台股卻創下史上新高的二萬四千點,投資AI、半導體能賺一倍、五倍、甚至十倍。 圖表製作者:侯良儒 圖表製作者:侯良儒 儘管從今年初,網路上就不斷有「破底的台塑四寶該買嗎?」的討論,可是對於手握台塑股票的存股族、退休族們,眼前的事實是,過往被視為夢幻定存股、傳家寶的台塑四寶股票,已讓他們資產大幅縮水。除了哽咽,大家更想知道的是:台塑集團到底怎麼了? 「Game Over(遊戲結束)了!一個產業只要大陸的民營業者大舉下去做,那個產業就完了,就像面板業。」一名台灣管理大師在分析台塑競爭處境後,脫口而出這個結論。被《華爾街日報》譽為亞太區石化業最佳分析師的何耀仁直截了當的說,台塑需要的,不是如同舊總部現正進行的大樓都更,而是「打掉重練」。 更讓投資人、台塑集團十一萬員工不滿的是,當台塑四寶業績直直落之際,台塑高層們卻上演一場場的內鬥,家醜甚至鬧上了社群網站。 有人說,是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中斷、石化景氣低迷,讓台塑碰上了倒楣事;但同屬重災區的日本石化業者,卻有人獲利大好、股價大漲近兩倍。 像長年與台塑競爭的日商信越化學,去年雖然營收下滑,但獲利依舊創下歷史次高,該公司由於在光阻劑、矽晶圓片的龍頭地位,帶動公司股價今年持續創新高,目前市值高居日股第八大,規模甚至比台股第二大權值股鴻海還大。 所以事實並非如此。前進與台灣一海之隔的中國,帶你看台塑不敗傳奇毀滅是如何發生? 「中國每個省,至少有一個王永慶」 中國,這個占台灣石化業外銷比重最大、最仰賴的市場,在你沒有留意的期間,已悄悄扶持至少「七個王永慶」誕生,這些人甚至連經營哲學也以王永慶為師,並且在過去五年不斷壯大。 鏡頭轉到中國東北,大連長興島。此刻,踏上這座專為石化業打造的島嶼,你會有一種既視感,一百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填海造陸而來,有港口、有電廠、有逾百座上下游垂直整合的工廠,而島上最大的石化公司:恆力石化,每年煉油量高達兩千萬公噸,與台塑的雲林六輕廠區相當。 「那裡,就是複製六輕、複製台塑的概念,」一名資深台灣石化業人士形容。 恆力石化董事長,叫陳建華,他曾形容自己是「撿垃圾」起家。與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同樣是國小學歷的他,早年是挨家挨戶、一家家敲紡紗廠的門,收取對方不要的廢絲,接著,他再把這些廢絲賣給布偶娃娃的填充料商,靠著這門「垃圾」生意發跡,接著他身分不斷轉換,從貿易商、紡織業者、再跨足石化業。 在中國,像恆力如同台塑、像長興島如同六輕、像陳建華如同王永慶的例子,目前不只有一個,而是至少七個。 圖表製作者:侯良儒 連雲港石化園區的這一隅,是十分罕見、將提供石化廠「零碳蒸氣」的核電廠。來源:法新社 「這些中國民營公司老闆,應該都有去六輕參觀過,然後回去之後,他們就比照六輕模式去發展,長興島、連雲港、舟山島,都是如此,」一名遠東集團高層說。 「七個王永慶」爆發的關鍵年,就是二○一六年,中國「十三五計畫」登場,當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石化業最關鍵的一項政策,就是開放民營業者進口原油,並讓其建立從煉油開始的一貫化石化廠,這,與當年台灣政府允許王永慶蓋六輕,進而終結國營企業中油獨占煉油,劇情幾乎如出一轍。 全球石化市場也在習近平扶植中國「王永慶們」的策略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與恆力並稱中國「化纖五虎」的榮盛、桐昆,在浙江合資成立了浙江石化,它在舟山島建立一座煉油量高達四千萬公噸,比六輕大一倍的大型石化基地。 榮盛石化的創辦人李水榮,也是另一個中國王永慶。初中畢業就輟學的他,第一份工作是做木工,後來跨足木材買賣,直到一九九○年才轉行紡織業,而二○○三年投入紡織上游原料純對苯二甲酸(PTA)後,如今的他,已是中國前五十大富豪。 「你可以說,他們是每一個省,都至少有一個王永慶,」一名曾任職歐洲石化公司的專業經理人形容,「而且這些人,很多現在才五、六十歲!」 這些許多是國小畢業的中國「王永慶們」,別以為他是靠土法煉鋼做事業,一名曾被陳建華接待過的台商回憶,恆力在長興島,是引入大量冰涼的海水當工廠冷卻水,而非自來水,並且,為了防止海水的鹽分腐蝕水管,恆力更鋪設了數公里長的防腐蝕管線,「看了之後你會很佩服,他們敢用那種技術的魄力!」 不只魄力,還有創意。今年六月,七大石化專區之一的連雲港,竟落成了一座核電廠,背後目的,除了穩定供電外,就是使用核電「煮沸」石化工廠生產使用的蒸氣,而非像台灣石化業都是靠燒煤造蒸氣,在零碳之路將台灣遠遠拋在腦後。 石化業恐成下一個被玩爛的「慘」業 煉油是最上游製程,當習近平打造「七個台塑六輕」,引發的效應是:石化業從最上游的原料乙烯與芳香烴,到最下游的五大泛用塑膠,由於中國產能在過去五年大舉開出,不僅讓中國乙烯產量在二○二二年超越美國,躍居全球第一大乙烯國,更讓以往台塑稱霸亞洲的化纖原料、五大泛用塑膠,呈現嚴重的供過於求。 圖表製作者:侯良儒 過剩的情況有多誇張?以打造電子產品外殼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塑膠為例,目前的全球供給量大於需求量約七五%,以需求的成長性預估,需要至少十年時間,才能達到供需平衡,但糟糕的是,現在中國業者,依舊像飛蛾撲火般擴增產能。 「這種供過於求的情形,在二○二八年之前都不會改變,」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組長劉致中指出。 而十三五計畫重點扶植的石化產品:乙二醇(EG),目前產能也比需求多出七成,原因就在於,中國在短短三年,就新增了近一千萬公噸的產能,瞬間將中國對於EG的進口依存度,從原本高達七成、縮小至現在僅剩三成。 這就是為什麼,台化董事長洪福源日前在股東會形容,中國石化廠開出的產能宛如「天文數字」,而在對方大舉傾銷下,公司營運很難不受影響。 「過去經驗是,當一個產業只要大陸民營業者大舉下去,那個產業就完了,像他們過去做面板、太陽能,那些產業就完了,」一名觀察石化業三十年的企管學者大膽預估,石化業,將如同面板與太陽能業,成為另一個被中國玩爛的「慘」業。 原本大量進口石化產品的中國,靠著習近平扶植「王永慶們」,除了進口替代奏效,更扭轉了中國業者的產業地位。 譬如,恆力與榮盛,一舉成為全球前兩大PTA,台塑集團則從原本的第七、跌到前十名之外;常用來做眼鏡鏡片的聚碳酸酯(PC),現在的全球前十大業者有四家是中國企業,而當中已不見台塑集團。 圖表製作者:侯良儒 以前,台塑集團只要一條產線停工,就會撼動某種石化產品的報價,原因就在其產能大、市占排名高、議價力強,「但現在,台塑已經不算亞洲的老大,如果跟中國的浙江石化、恆力石化比,它已經沒那麼有主導權了。」何耀仁形容。 以往,王永慶的勝利方程式是「規模經濟」,靠著動輒全球前三大的產能規模,與「追根究柢」的精實管理,壓低生產成本,打敗國營企業,變身產業老大。 如今,同樣邏輯,被那些視他為偶像、人手一本王永慶傳記的中國企業家,原封不動的搬到對岸,「而且,他們玩的更厲害,甚至拿來碾壓對手,發動內卷式的價格戰,」前述企管學者警告,此時,企業必須想辦法放棄沒有差異化、與中國直接競爭的產品,「否則,就是Game Over。」 其實已有企業在過去十多年大膽捨棄大量生產、成本導向的紅海產品,也成功游出經營泥淖。下一章,我們將目光轉向日本與歐洲,看他們怎麼扭轉自己、創造自己與台塑大不同的命運。 ... 2024.08.01
國際 商品少90%卻威脅沃爾瑪,它靠成本術變身展店王 什麼樣的商店,能被零售龍頭沃爾瑪美國分公司前執行長佛倫(Greg Foran)形容成「和他們纏鬥二十多年,從沒低估過的強大競爭對手」? 答案是在全美零售店數排第三的奧樂齊(Aldi)。 奧樂齊創立於德國,一九七○年代赴美開設首家門市後不斷展店,如今已有逾二千三百家門市,「是全美成長最快的連鎖超市,」美國媒體《Axios》直指。 能站穩店數成長王寶座,奧樂齊靠的就是便宜。 根據Placer.ai行動設備數據顯示,今年三月該超市的消費者足跡,比去年同期增加二六%,比對手克羅格(Kroger)、Trader Joe's都來得高。 一般美國大型超市多半有超過三萬種商品,但奧樂齊只有約兩千種,且店鋪面積通常不到平均大小的一半。 店面小,租金低省人力 《華爾街日報》分析,小店鋪代表租金更便宜、電費更低、聘雇較少員工,而商品種類減少,代表每樣商品進貨數量變高,有利該超市和供應商談判價格。 另一秘訣是減少補貨人力。例如,多數超市得先把商品從紙箱取出再上架,他們則連同紙箱一起上架。 還有,奧樂齊有九成以上商品是自有品牌,可以壓低價格、衝高銷售量。產品評論網站分析師魏瑟(Shannon Vissers)觀察,自有商品使該超市能控制供應鏈和包裝,例如把洋芋片包裝的空氣量減少,就能在貨架上放更多包洋芋片。 甚至,該超市還把腦筋動到貨架上的紙標籤,砸兩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億四千九百萬元)換上數位標籤,只要按下按鈕,就能更改價格,或是變成鮮豔紅色以表示特價,讓奧樂齊省下一百五十六噸紙張和員工更換紙標籤的時間。 雖然奧樂齊已是通膨年代消費者的新寵,但若看營收,該品牌僅占美國整體零售業約二%。對力求開店速度加倍,二○二八年前要在全美新增八百家新店的奧樂齊而言,若要加速成長,另一關鍵是讓每位客人都能買更多、付更多。 ... 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