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帶頭破框,科思創回收二氧化碳當原料

80歲德國化工巨頭 做起三百兆減碳生意

科思創去年減碳量等於逾7千座大安森林公園吸碳量

科思創CEO 唐佩德認為,減碳已融入生活,他的孩子挑手機就以「碳足跡」少優先。

科思創CEO 唐佩德認為,減碳已融入生活,他的孩子挑手機就以「碳足跡」少優先。(來源.科思創提供)

當高度倚賴石化原料、高碳排放的化工業,面臨「減碳」已成為國際共識的年代,一個彷彿生來就帶有原罪的產業,該如何做好減碳這件事?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跨政府間專門委員會(IPCC)統計,未來十五年,減碳是至少十兆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一十五兆元)的商機,包括蘋果、西門子、可口可樂等大廠都已搶進。就連一直拒絕加入聯合國氣候峰會《巴黎協定》的中國,也在九月初「G20」高峰會前完成國內立法,同意加入該協定。

在減碳潮流中,常被大眾與污染形象連結的化工業,是最被放大檢視的產業之一。「化工業使用石化能源、高排碳,從歐盟到其他國家,明年實施碳排放管制交易系統,化工業通常是第一波被管制的,」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總經理黃正忠表示。因此包括杜邦、巴斯夫、陶氏化學與科思創等公司,近年無不將「永續發展」列為公司核心價值。

...本文未結束

我已經是訂戶, 立即看
投資客必看!首月訂閱只要100元


✔︎ 暢讀5萬篇+ 以上的商管產業話題與解析
✔︎ 額外送 100堂+的線上商務課程,訂閱就能看
✔︎ 跨平台使用,在哪都能看商周

馬上訂閱→
或是登入儲值,單次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