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歲的陳雅茹,她第一次出國,就是去「做工」。(攝影者.張家毓)
七月底,新加坡發行量第一大英文報《海峽時報》,以半版報導台灣人赴星做工,斗大標題「Foreign labour from new places」(來自新地區的外籍勞力),
內文寫著:「台灣年輕人願意到星國工作,是因為(台灣)毫無生氣的經濟。」
同一主題,當地中文報《聯合晚報》以「外勞配額政策收緊,餐飲業聘台灣人,建築業請斯里蘭卡人」為標,大幅報導。台灣人,被認為是「外勞」的一員。
18歲的陳雅茹,她第一次出國,就是去「做工」。(攝影者.張家毓)
七月底,新加坡發行量第一大英文報《海峽時報》,以半版報導台灣人赴星做工,斗大標題「Foreign labour from new places」(來自新地區的外籍勞力),
內文寫著:「台灣年輕人願意到星國工作,是因為(台灣)毫無生氣的經濟。」
同一主題,當地中文報《聯合晚報》以「外勞配額政策收緊,餐飲業聘台灣人,建築業請斯里蘭卡人」為標,大幅報導。台灣人,被認為是「外勞」的一員。
✔︎ 暢讀5萬篇+ 以上的商管產業話題與解析
✔︎ 額外送 100堂+的線上商務課程,訂閱就能看
✔︎ 跨平台使用,在哪都能看商周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