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當初在清朝高壓政策下,福建同安有位商人為了響應鄭成功反清復明的活動,發明了「復明糕」,裡頭夾進集會訊息。因為糕裡有微量茯苓粉,加上「復明」與「茯苓」方言音相近,後來就稱茯苓糕。而這款糕點也跟著鄭成功,一起登陸了台南。問到好吃的茯苓糕,很多人都推薦台南的林家。經營神冠佛帽工藝的「老台南」蘇國勝,回憶兒時,「彼個賣茯苓糕蓋出名的林家老阿伯,行路攏『蹬跌蹬跌』(台語音,意指行走不很順暢),擱挑擔仔沿街叫賣。」半個世紀過去,叫賣身影不在,林家茯苓糕已傳到第三代。
過去扁擔營生,如今有了固定的點,「林家茯苓糕」簡簡單單的小攤車擺在店頭。門口最醒目的紅磚大灶上,圓形的竹製大蒸籠直冒著白煙,一旁是高高瘦瘦、頭髮挑染的年輕老闆林旻鋐。他瞄了一眼,好整以暇的對我說:「再等十分鐘」。年僅三十,手上那些吃飯的工具,年紀都比他還大。
終於炊好囉,掀開籠上的棉布,蒸騰的是一條條雪白如皂的糕體,中間夾了層飽滿的紅豆泥、花豆餡。要多大塊?要邊邊還是中間?現切現秤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