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不安與不定、集體焦慮的年代,什麼樣的人可以在焦慮年代仍保有活力?有人透過運動、旅行充電,有人以健康飲食重拾健康活力,也有人在心靈活動中找到寧靜的力量。為何他們在不定的氛圍中,不受外界影響,他們活力的魔戒是什麼?《商業周刊》特別為您找出他們的活力配方,
我實在想不通,兩岸為什麼不三通?」一位時常往來兩岸和國際間的企業主有很深的憂慮;「為什麼老闆毫無預警結束公司?我已經四十五歲了,到社會上再找工作,根本沒有面試機會!」一位失業者對台北市生命線協會求助;「我還沒有看到春天的燕子,只看到麻雀,而且,是隻生病的麻雀。」國內知名法樂琪餐廳總經理張振民如此形容高價位餐廳不見景氣回春的困境,自從企業家一窩蜂往大陸跑,法樂琪晚間應酬的客人減少大半,今年雖較去年略有回升,但和過去的盛況已不可同日而語。
這是一個社會集體焦慮的年代。根據台北市生命線協會統計,去年將近一萬四千件求助案例子,其中有二五%是無業狀態,較往年的二二%還要高出許多。四月份,台大醫院精神部才新增六十床日間病房,但是仍有上百名病人排隊在等候病房。根據衛生署估計,台灣的焦慮症、憂鬱症與躁鬱症等心理情緒障礙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一五%。最近各醫院的抗憂鬱症總開藥量,年年呈倍數成長。
當社會普遍籠罩著低氣壓,人們對任何事都提不起勁來,面對這樣的環境壓力,有什麼妙招可以趕走低潮情緒,再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