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混沌少年時》刷新Netflix紀錄!揭露α世代的社群危機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混沌少年時》刷新Netflix紀錄!揭露α世代的社群危機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生活 | 時尚藝文

《混沌少年時》刷新Netflix紀錄!揭露α世代的社群危機

《混沌少年時》刷新Netflix紀錄!揭露α世代的社群危機
Netflix英劇《混沌少年時》播出2週內創下6630萬次觀看紀錄,其故事探討青少年的網路霸凌及有毒文化等議題。 (來源:Facebook@Netflixuk)
撰文者:微微樂。小懸疑
獨立觀點 2025/03/28
摘要

英劇《混沌少年時》全球爆紅,刷新Netflix影集在2週內的最高觀看紀錄。該劇探討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面對到的社交焦慮、同儕壓力,以及網路資訊氾濫帶來的潛在危機。

《混沌少年時》簡介

《混沌少年時》劇情

英劇《混沌少年時》講述在英國的一個小鎮,一名13歲男孩傑米・米勒,因涉嫌謀殺同學凱蒂・倫納德而遭警察逮捕,他的家人、心理治療師和負責的警探都在追問,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混沌少年時》角色及演員

  • 傑米・米勒:故事主角,涉嫌謀殺同學凱蒂而被捕,Owen Cooper飾演。
  • 艾迪・米勒:傑米的父親,Stephen Graham飾演。
  • 路克・巴斯科姆:負責逮補傑米的警探,Ashley Walters飾演。
  • 布來妮・亞歷斯頓:負責評估傑米心理狀態的心理師,Erin Doherty飾演。

Netflix迷你英國犯罪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以高壓、一鏡到底的敘事手法,講述13歲少年傑米・米勒(Jamie Miller)因涉嫌謀殺同校女學生凱蒂(Katie)而被逮捕,並逐步揭示青春期少年、少女的真實世界。

在科技爆炸,資訊過載的時代,父母真的不可能完全瞭解自己的孩子。就像孩子終其一生也未必能知曉父母的全貌。2個世代、2個世界,彼此以為熟悉,卻始終隔著一道看不見的牆。

這部影集的核心就是影集名稱,「青春期」(Adolescence)。大部分人在到達一定年紀後,回頭看自己的青春期,肯定是滿滿的黑歷史,不僅蠢,還有尷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部影集的主角傑米,正經歷相似的成長階段,面對同儕壓力和社交焦慮。不同的是,他的青春期裡,多了海量、真假難辯的資訊,以及許多製造焦慮的社群軟體。

《混沌少年時》影集亮點

1.「一鏡到底」拍攝手法

這部影劇採一鏡到底的手法拍攝,畫面是持續流動(晃動)的,觀眾就像被「拎著脖子」一樣,被迫跟著角色的每一步走。誰要講話、誰突然跑動、誰露出細微表情,鏡頭都會給個大特寫。

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會讓人忍不住盯著畫面看,深怕錯過任何一個重點,但同時也會急速消耗觀眾的專注力, 很容易就累了。所以影集只有短短4集是很聰明的選擇,保持快、狠、準的節奏說完整個故事。

2.網路的有毒文化侵襲「乖小孩」

我覺得青春期的人類最可怕,因為這時候的人類已經具備大部分的行為能力,思維卻還沒長好,社會化與獨立思考能力都相當不足。就像一個拿著槍的小孩,還不知道開槍的後果,卻已經知道怎麼瞄準和扣扳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劇中的傑米在父母與姊姊眼中是個乖小孩,甚至比同齡者更聰明的小孩。當他被證實持刀刺殺女同學時,家人久久無法置信,完全無法相信是真的。

從傑米的在校表現與人際交往來看,也能證實他就是個普通的13歲少年,學業表現不錯、不惹麻煩、有幾個不會做蠢事的好朋友、對女生開始感興趣。直到他試圖與同學凱蒂建立關係,事情開始急轉直下。

傑米被凱蒂無情的網路霸凌,為了向她證明自己不是她所說的那種「非自願單身者」( lInvoluntary Celibate, Incel),卻同時為自己鋪了一條不歸路。

現在的人肯定對「PUA」這個詞不陌生。在劇中,傑米的爸爸只是隨意搜尋「健身」,結果社群軟體演算法就推薦一堆關於PUA的資訊。這讓人不禁想像,像傑米這樣正值青春期、試圖了解如何與女生相處的少年,會在網路上接觸到多少類似的資訊?

在學會「尊重對方意願」之前,傑米先接觸到了撲天蓋地的PUA資訊。即便他不喜歡,但仍受其影響,這就是被海量資訊轟炸的可怕之處,根本洗腦。

傑米認同「趁女生脆弱時約她出去,成功率最高」的說法,並一廂情願的相信這招很高明,這也是青春期邏輯的特點:簡單直觀,缺乏深層思考。

接著,傑米趁著凱蒂的裸照被同學傳遍全校時,鼓起勇氣並帶著滿滿誠意,主動向凱蒂提出邀約⋯⋯,或是僅想向她證明自己有魅力,不是她口中的「魯蛇」。

結果傑米被現實世界狠狠打臉。

有時釋出善意,但不代表對方「一定要接受」。其實,別說這個認知對一個青春期的懵懂少年有多困難,很多成年人也都有障礙。

「我對你好,你也要對我好」、「我向你道歉,你一定要接受」這些奇怪的對等認知,充斥在許多成年人的觀念裡,一旦事情不是照這個邏輯進行,就會開始指責對方的不是,甚至作出更激烈的報復行為。

3.青春期少年的犯罪動機

不是每個被女生狠狠拒絕的13歲男孩,都會腦羞到享傷害對方。那麼,為什麼是傑米?

在影劇中,可以發現傑米的「學業成績」與「聰明」多次被強調。除了少數如影集《生活大爆炸》(Big Bang Theory)的謝爾頓之外,功課要這麼好,自律是必要的。至少他得花上足夠的時間在課業上,要做到這一點,傑米必須是有自我掌控能力的孩子。

加上從傑米與心理評估人員的互動中,也可以發現傑米對談的模樣確實符合「聰明」的標準,還有他會極力隱藏他的弱點,或是不堪的一面(被網路霸凌)。

而傑米第一次出現暴怒大吼,是在心理師態度堅決的請他坐下開始。一個13歲男孩,指著一名比他高大且有權威的成年女性大吼大叫,警告她不要試圖控制他,沒有人可以控制他,沒人可以告訴他該做或不該做什麼事。

在接下來的故事,不難發現每次傑米快要發怒或再次暴怒時,都是在與心理師的對話中,逐漸失去掌控力開始,像是當心理師使用了比較難的單字。

傑米甚至會站起身,逼近坐在椅子上的心理師,用自己的身高帶來的壓迫感給對方造成威脅,並對自己成功讓對方感到害怕而沾沾自喜。顯然,傑米對於「失去控制權」這件事有著強烈的排斥感。

青春期是人類個體往成年更進一步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開始要脫離父母的照顧(掌控),褪變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證明自己不是任人擺佈的孩子,此時爭奪控制權或反抗命令是必經之路。只是在傑米這樣聰明且能充分表達自己的孩子身上,會更加明顯。

當傑米遇上凱蒂時,發生了什麼?

當他基於「女生脆弱的時候,最容易約出去」行動時,不也是一種「控制」嗎?

只是傑米料想不到,面對活生生的人,而且是同一個世代的女生,一切超出他的預期。他不僅被自己認為「處於脆弱狀態」的凱蒂狠狠拒絕,還被她輕易的推倒在地。

此時傑米的挫折感肯定猶如被核彈轟炸,因為對傑米而言,他已經將每一步都做對了:拿出自己衣櫃裡最好的穿著打扮、友善的邀約、滿滿的誠意⋯⋯,「為什麼凱蒂的反應是這樣?她不僅視我如垃圾,想都不想就一口回絕,還推倒我!」

然後新仇加上舊恨,傑米幾乎是反射性的把挫折發洩在讓自己難堪的「目標」上(像是數學怎麼考都考不好,最後直接把考卷撕爛),不幸的是,他身上剛好有刀。

當一切結束後,傑米在警局與父親一同觀看監視器中的犯案影片,卻不斷告訴父親「那不是我」。

傑米看到的確實不是他自己,而是一個「失控的陌生人」。

4.同一個家庭,2種成長軌跡

2個孩子相差沒有幾歲(讀同一所私立學校),在同樣的家庭、同樣的條件下長大,理論上應該擁有類似的價值觀與性格發展。然而,她的成長軌跡卻與傑米截然不同。

姊姊有一個男朋友,關係似乎滿穩定,弟弟鬧出了這麼大的事,兩人關係也沒出現問題。

學校裡因為傑米的關係,找姊姊碴的人也不少,但她沒有過度反應。她並非毫無影響,但她清楚這是無法避免的現象,因此選擇輕描淡寫的帶過,而不是陷入傑米那種「必須掌控局勢」的焦慮。

當母親因殺人事件崩潰、不斷向父親提議「搬家」時,她代表了一種理智的聲音,分析「搬家只是治標不治本」,並成功說服母親。

甚至最後可以發現她已經反過來照顧父母的心情,例如開開玩笑,讓氣氛緩和,是個體貼又幽默的女孩。成為家中最有「大人感」的那個人。

5.並非問題家庭才會出現問題

在劇末,傑米的父母不停的反思:「我們到底哪裡沒做好?」 他們並不是那種疏於關心孩子的爸媽,而是一直都在付出、一直都在試著了解孩子的人。

他們甚至沒有在第一時間互相指責,而是認可彼此是個好爸爸、好媽媽——這樣的對話本應該讓人感到安慰,卻反而讓整個情境更顯得無力。因為如果連這樣的父母都「還不夠」,那到底要怎樣才能真正避免悲劇?

現代父母最頭痛的,莫過於讓孩子接觸3C與網路的深度與頻率。影集裡傑米的父母都是成長於資訊獲取相對費力、緩慢的時代,當他們成為了人父人母,最直接養育兒女的方式就是複製自己的成長模式,然後盡量去蕪存菁,這已經可以稱得上模範父母了。

傑米生長的家庭是個功能健全且富有愛的環境,只是良好基底仍對抗不了社群網路對普遍社交焦慮的青春期孩子造成的影響。

像是劇中提到,在青少年共同網路用語中,不同顏色的愛心代表不同意思,父母哪會知道這些網路文化?

尤其像傑米這樣,急於「做些什麼」讓自己擺脫魯蛇標籤的青春期少年,往往越急著證明自己,越容易擦槍走火。

喜歡某人很正常,但務必先學會「尊重對方」

從傑米最後與心理師的對話可以看出,他對凱蒂的情緒複雜得像一團糾結的毛線球,連他自己都理不清。

既然不喜歡,為什麼要特地穿上最好的衣服與鞋子去邀約凱蒂?既然喜歡,他又為什麼會動手傷害凱蒂?

這份矛盾的情緒中,微樂認為包含了討厭、喜歡與輕蔑,3種看似衝突的情感卻在他內心共存,並最終推動他走向悲劇。

傑米討厭凱蒂對他的網路霸凌,他甚至向心理師表示凱蒂這樣的行為是個「Bitch」,同時又被這個女孩吸引,希望獲得她的認同。

但他對凱蒂的態度卻又是輕蔑的。當傑米試圖與她建立關係時,他的內心邏輯並不是「她是我喜歡的女生,我希望她也喜歡我。」而是「她可以隨便讓其他男同學觸碰,為什麼我不行?」

傑米肯定沒有意識到這句話後面代表著一個可怕的思維:他並沒有真正把凱蒂視為一個擁有獨立選擇權的人,而是一個「只要按照攻略來操作,就能得到手的活體物件」。

在他的世界裡,問題的關鍵不是「凱蒂願不願意」,而是「為什麼凱蒂沒有按照他認為的劇本來回應他」。當一切失控,當他感到自己被貶低、被拒絕,他的自尊無法承受這樣的打擊,於是,他用最原始的方式讓自己重新佔上風——訴諸暴力。

這種「違反預期帶來的憤怒」,不只發生在凱蒂身上,也出現在他與心理師的對話中。當心理師沒有按照傑米「認為應該」的回應方式回應他時,他的第一反應也是挫折感滿滿的不解與暴怒。

「只顧著達成自己目的,不管對方想法」的行為與認知,是導致傑米犯下大錯的重要因素,卻不是唯一原因。社群媒體充斥著錯誤的戀愛觀,青少年之間流行著各種「攻略異性」的技巧,放大了容貌焦慮、身材焦慮,這些亂七八糟的資訊無疑成了危險的催化劑。

當這些「同儕的流行文化」,碰上傑米這樣富有掌控欲又不擅處理挫折的青春期的孩子,發生悲劇幾乎是種必然。

傑米頂多是個脾氣比較衝的少年,並不是一個壞孩子,但他卻走到了這一步,這才是最令人不寒而慄的地方。

*本文經「微微樂。小懸疑」授權轉載,內文經《商業周刊》編輯部適度調整,原文:{影評}Netflix迷你劇《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我說孩子,你就不能好好長大嗎?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企業可以如何引導Z世代員工,減少「裝忙」行為?
隨著美國企業要求重返辦公室,Z世代興起「裝忙」文化,以應對「出勤即生產力」的期待。
1. 重塑辦公室價值,溝通實體出勤意義
2. 建立信任、開放的溝通環境
3. 彈性的混合辦公模式
4. 提供具挑戰性的工作
5. 提供有競爭力的薪資福利
6. 以上皆是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回到辦公室上班的Z世代,開始流行「裝忙」
混沌少年時 PUA 英劇 α世代 Netflix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