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董事長林茂昌:如果我不是創辦人 早就被Fire 了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董事長林茂昌:如果我不是創辦人 早就被Fire 了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管理 | 數位轉型

董事長林茂昌:如果我不是創辦人 早就被Fire 了

董事長林茂昌:如果我不是創辦人  早就被Fire 了
撰文者:李郁怡
摘要

十年前,工業4.0還不是熱門議題,新漢科技董事長暨創辦人林茂昌就決定要做數位轉型。不是市場龍頭,沒有主導市場遊戲規則的力量。林茂昌做了不同於競爭對手的策略選擇:

策略1.犧牲一半獲利投入研發,培養新事業小金雞。
策略2.採取開放規格加入全球開放生態系

2023年上半年,新漢科技旗下新事業三家小金雞貢獻營收占比提高到三成。股價也創歷史新高。但展望未來挑戰仍多。

論企業規模,鴻海集團旗下的樺漢科技年營收破新台幣千億、研華電腦年營收近700億,新漢科技漢2022全年合併營收約新台幣79.17億元,在工業電腦領域是中型業者,要做轉型AIoT 智慧物聯網解決方案,談何容易?

在智能科技的風潮下,工業電腦產業邊界日益模糊,原有產業龍頭改變商業模式,從硬體代工轉型,推出行業垂直工業物聯網與大數據解決方案;新玩家加入賽局,華碩、仁寶、友達、鴻海都踏足相關領域。即使新漢科技在十年前就開始投入數位轉型,也難取得先行者優勢,轉型第三年,連專業經理人都勸老闆,不要投入這麼多。

直到在2022 年,新漢科技的小金雞:新漢智能、綠基、創博分別在智慧製造、安控、機器人領域交出成績,貢獻三成獲利。2023到7月底為止,股價上漲約七成,來到歷史新高。取得初步成績之後,新漢科技董事長林茂昌應邀在商周CEO學院〈數位領導力〉課程分享他的實戰經驗。

以下是課堂上,新漢科技董事長林茂昌問答精華摘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問:科技製造業往工業4.0轉型,在台灣的熱潮是從2017年才熱起來。新漢科技早從2012年就開始投入,從硬體代工要轉為智能物聯網解決方案提供者,跨距不可說不大。2022年疫情後EPS第一次出現負值,股價更曾一度腰斬。您如何度過轉型最艱難的低谷?

答:新漢科技投入工業4.0是在2012年。在前一年,德國漢諾威電腦展出現了「工業4.0」倡議,隔一年我們就投入了。

您剛才說疫情後2020年,EPS出現負值,股價腰斬,是新漢科最艱難的時刻。其實不是。我經歷過更壞的低谷,是西元2000年左右.com泡沬。那時天天報紙都在講台積電產能利用率只有三成,科技代工生意壞到不能再壞。

那時候,我們手上有四大客戶,其中一家是KLA Tencor (量測機業者)是台積電的重要設備供應商,我們賣給它雙CPU 板卡,結果整個停掉了。還有客戶做電腦電信整合CTI(Computer Telephony Integration,能於電腦上即時顯示來電者的雲端客服系統),也掛掉了。失去四大客戶,甚至到後來必須裁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段時間蠻艱苦的,可是數位轉型還沒正式開始。那時更多是認識自己,我們發現工業電腦業者(IPC, Industrial PC)核心不是製造,而是通訊行業,如何將通訊能力放在工業應用上才是(競爭)關鍵。

當時的產業背景是,大陸紅色供應鏈崛起。凡是做硬體的,不管是液晶螢幕、太陽能板,或是資料中心硬件、控制器,不管是什麼,只要是成本敏感,資本進來就可以做的,台商就沒有優勢;只有那種,有技術門檻,對精度要求高的,出一點點問題就會整個廢掉的產品,像是邏輯晶片,才有機會。可以預見,如果工業電腦持續只做製造,最後我們也會打不過。

其實工業電腦不應該叫工業電腦,英文industrial computer應該翻譯成「產業電腦 」,所有非標準化的運算需求,都是我們的市場。這(能力)若能建立起來,他們就會追得比較辛苦。

所以2011年漢諾威大展,西門子等廠商倡議「工業4.0」,我們隔年就開始投入了。

跟一般傳統產業不同,科技代工業在做數位轉型,最大的痛點不是數位落差或是人才不夠,財務壓力才是最大挑戰。

最大的阻力還是產品研發進度遠遠落後於期望。一個新創公司,或是一個新事業,大概第三年是最艱苦的時間。這時你看到技術有點苗頭了, 但錢快燒光。我們原來以為說三年可以做好上市。結果進度嚴重落後。到第六年才看到財務回報。

對我們這樣的中型企業來講壓力很大,因為我們是幾個重要的投資同時進行,一個是工業電腦攝影, 一個是機器人, 一個是智慧製造。一個新的事業雇用一個人一年少說新台幣150萬,對不對? 你只要50個人,一年就多了將近1億 7500萬。

你想想,十年不斷投入,EPS不好看,我如果不是在30年前共同創立公司的話,早已經被fire掉了(笑)。 能度過主要還是在董事會有一點影響力。還好現在已經過了那個最艱苦的時候。

標:策略1. 犧牲一半獲利投入研發,培養新事業小金雞。

問:一年花一半獲利投入 新事業與產品研發,股東拿不到股利,董事會、甚至專業經理人也不見得為了這麼長期的投資埋單。是什麼讓你堅持下來?

答:當時董事會是支持的,可是廣大的股東是有意見的,說:已經三年都沒有成果關掉算了。但我就捨不得。

可能跟我的背景有關。全世界只有兩種人經營企業是比較不理性的, 一種是工程師,像是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就是工程師出身。他投身AI初期也是非常寂寞。

那麼第二種人就是產品經理。我是產品經理出身,對產品有熱情。我覺得,只要技術是對的、趨勢是對的,暫時它很冷門,沒有關係,時機來的時候,你會大放異彩。

標:策略2. 採取開放規格加入全球開放生態系

問:工業電腦業者數位轉型策略看起來都很像,每家都會說我要變成軟硬體整合解決方案服務商,同時也都與知名的全球科技領先品牌,例如,西門子、SAP、微軟等策略聯盟。然而,新漢科技有一個策略與同業不同,就是您一直強調要用「開放規格」,而不是封閉式的、客製化的產品方案。您的考量是什麼?

答:未來智能製造的場景,您認為機器人要普及,大概會是什麼時候?我認為是當機器人變得平價化時。

平價化何時會發生?從個人電腦、手機代工發展歷程看,即使台商沒有市場力量可以主導產業規格,但只要是開放標準被訂出來,台灣人就有本事,藉由分工合作做到最好、最大、最強、最便宜。之後這產品就普及了。

工業電腦IPC是台灣人自創的名詞,早年指的通常是工業主板,現在應該以「工業物聯網」之下的運算裝置需求,來看待工業電腦的市場規模,這包括所有的控制器,所有的閘道器,以及所有的邊緣伺服器,這就有巨大的想像空間了!

問:就像是在非洲賣鞋,悲觀的人說沒有人穿鞋,樂觀的人說機會太多了。機會開創出來了。但很可能,這時大家都想搶進。您如何確保優勢、建立護城河?

答:我覺得這產業要享有獨佔優勢是不可能的。但有兩件事很重要。第一、你取得領先之後,要保持技術不斷精進 ,第二、你要很警覺 ,你是否提供客戶要的價值 。提高競爭門檻的方法是把解決方案做到客戶需要,而且可以負擔得起。

在台灣149萬家只有前1%企業用得了全球品牌與龍頭廠商的智慧製造解決方案。另外99%需要數位化的企業、他們要的是價格能夠負擔得起的產品。這過程之中,市場有很多機會。

當前,全球一個龐大的物聯網生態系正在成形、重組。其中又分成消費物聯網與工業物聯網,從雲到端,貫串智慧國家、智慧城市、智慧家庭,以及智慧企業、智慧工廠、智慧機械,到最底層的運算聯網裝置等等。所有的自動化與ICT資通訊科技軟硬體業者,包括零組件與系統,到整體解決方案業者,甚至是ISV獨立軟體供應商、SI軟體整合、顧問服務,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本文完)

★更多精彩內容、現場問答、教授實戰經驗,歡迎報名商周CEO學院-CEO領導學程★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企業可以如何引導Z世代員工,減少「裝忙」行為?
隨著美國企業要求重返辦公室,Z世代興起「裝忙」文化,以應對「出勤即生產力」的期待。
1. 重塑辦公室價值,溝通實體出勤意義
2. 建立信任、開放的溝通環境
3. 彈性的混合辦公模式
4. 提供具挑戰性的工作
5. 提供有競爭力的薪資福利
6. 以上皆是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回到辦公室上班的Z世代,開始流行「裝忙」
開放規格 新漢科技 AIOT 工業4.0 林茂昌 工業電腦 數位轉型 物聯網
商周CEO學院課堂筆記
商周CEO學院課堂筆記
商周CEO學院製作人群
展開箭頭

《商業周刊》累積30多年採訪經驗,薈萃10,000實戰個案,打造全台獨創的〈商周CEO學院〉——集結兩岸隱形冠軍、商周報導人物在此交流,客座教授群傳授經驗與心法,結合理論與實戰,培養更多企業領導人,做個打勝仗的CEO。想了解更多學程?歡迎來到商周CEO學院粉專了解更多:https://www.facebook.com/bwlearning

商周CEO學院官網:https://bwlearning.businessweekly.com.tw/ceo-college/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