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公司「萬事俱備,只欠人才」嗎?缺人只是症狀,真正的問題是⋯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公司「萬事俱備,只欠人才」嗎?缺人只是症狀,真正的問題是⋯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管理 | 領導馭人

公司「萬事俱備,只欠人才」嗎?缺人只是症狀,真正的問題是⋯

公司「萬事俱備,只欠人才」嗎?缺人只是症狀,真正的問題是⋯
公司出問題、用徵才解決,聽起來是萬靈丹。但背後的真問題很可能是,組織能力不夠,或是缺乏策略。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劉潤
劉潤專欄 2023/03/09
摘要

1.一旦公司出問題,管理者很常會想用「徵才」解決,但這個做法不是萬靈丹,因為徵才是件「慢動作」的事,無法解決急迫的問題。

2.公司管理者很容易以為,徵到好的人公司就會賺錢,但這個邏輯是錯的。你的公司要賺錢,然後你才能徵到好人,生意不賺錢,也徵不到好人。

3.作為一個管理者,你自己是最重要的人才。組織要能好好發展,需要的是好策略,接著才是人才。

組織裡常常會出現一個症狀,而現在似乎越來越明顯了。那就是一旦公司出問題,就想著用徵才來解決,換人、徵才;徵才、換人。但往往又徵不到優秀的人,徵不到與職位能力相符的。

這個症狀在創業初期,會特別明顯。專案馬上要上線了,現在最頭痛的是沒有好的行銷總監,幫我把產品賣出去,怎麼辦?徵才。公司要做一項新業務,發現公司裡無人可用,怎麼辦?還是徵才。

遇到各種問題,創辦人很容易想:徵才解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於是焦頭爛額的四處徵才,可是你缺的,真的是人才嗎?徵才這件事,聽起來是萬靈丹。但背後的真問題是,組織能力不夠,或許你缺的是策略。

徵才不是萬靈丹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徵才是一種藥。事情要火燒眉毛了,如果找到優秀的人才來滅火,是件好事。但我想說,它不是萬能藥。因為徵才本身是個慢動作,它不能解決急問題。

市場上就存在著幾種特殊情況。

1.這市場上就沒有你想要的人

做20年雜誌,從紙媒到新媒體,要做新媒體,你就徵才做。抖音紅了、小紅書紅了、影音頻道紅了、然後私域流量紅了,它們都是全新的東西,你也不知道怎麼做。但是你又想轉型,拓展新業務,於是找來了張三來專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以為找到張三就萬事大吉了,可是,他也沒做過啊。結果你發現,他做的還是你能想到的那些老一套作法。發生這種情況,是有很大可能的。

2.徵才的交易成本過高

買賣商品有交易成本,成本1塊錢的筆,平均賣到4塊錢,中間3塊錢就是交易成本。

「徵才」這個動作,它是一個「產品與市場契合」的行為,跟買賣商品一樣,它也有交易成本。甲方(徵才方)和乙方(求職者),要在廣闊的人才市場裡找到彼此,還得高度相符,猶如大海撈針。

我不知道誰正在徵才,我也不知道自己還有哪些潛力,更適合什麼工作;你不知道去哪裡徵才、誰剛好要找工作,也不知道徵進來的人,是否真就像履歷上寫的那樣優秀,和你的需求相符。

這其中有大量的訊息不對稱,導致「徵才」的交易成本很高。要找到優秀的人,投入的時間、花費的成本都很高。

3.價碼不相符,談不攏

你的專案需要專員,而你卻想用專員的價格,換經理的能力。你看上的人,他看不上你;他看上了你,你又看不上他,這種可能性也很大。

為什麼?因為你的業務規模,你商業模式的盈利性,也會限制你徵才的能力。

2家都是厲害的大公司,業務規模都很大,但商業模式不一樣、盈利就不同。盈利不同,徵才的狀態就不同。小米哪怕毛利只有10%,但一個規模人民幣2000億元的公司,它也能招到優秀的人才。

但今天如果你只是一間小公司,一年賺個2000萬元、純毛利只有10%,和另外一個賺2000萬的人相比,你們能徵的人就是不一樣。所以你的生意模式,會大大影響你徵什麼樣的人。

徵不到人,追根究底,是自己的公司不夠賺錢。論乙方,沒有這樣的乙方;論甲方,自身能力不夠;論市場,交易成本過高,資訊不對稱。

徵才就有一些天生的難處。所以說徵才不是萬能藥,徵才本身是個慢動作,它不能解決緊急的問題。

需要人,但不依賴人

徵才的正確方式是怎樣?

1.在你賺錢的時候徵才

你總是認為,徵到好的人,公司不就會賺錢了嗎?這個邏輯是錯誤的。

首先,你的公司要賺錢,然後你才能徵到好人。然後才是,你徵到好的人之後,讓你這個本來就很賺錢的生意,賺到更多錢。而不是,我這個生意不賺錢,徵個好人就能賺,邏輯順序別顛倒。

2.在你有策略規劃的時候徵才

怎樣才叫有策略、有規劃?

我們來看蓋房子。你找20個工人來,告訴他們說,這是設計圖、這是錢,你們必須有化繁為簡的能力,20天內把房子在蓋好。這是不現實的,因為化繁為簡的能力,是組織的能力、是管理者的能力,不是工人的能力。

作為管理者,我們自己要懂得如何化繁為簡,我們要先把工人分為木工、水電工、瓦工等,再把工序按順序安排。然後,重要的部分來了,你要下達簡單的指令給每一個工人,像是把磚頭直直的砌起來,3公尺高、2公尺寬。

我們「期望」大家足夠聰明,但如果把品質「依賴於」個體,就會把公司置於巨大的風險之中。一個組織最好的狀態是,需要人但不依賴人。我們需要優秀的員工,但我們不依賴個體,我們真正依賴的是這麼多人加在一起,總和成的那個組織。

這樣才能從容的徵著人、用著人,而不是突然間冒出一個業務的職缺,然後立刻就要找到非常合適的人。因為徵不到人的真問題,就是你的組織能力不夠,就想去找藥。

管理,需要策略能力

道理我都懂,但組織能力不夠、管理不起來,怎麼辦?怎麼做到需要人,但不依賴人?首先,作為創始人、作為管理者,我們自己的能力要強,要有策略能力。

和你分享2個我聽來的故事。

周鴻禕早期是做3721,賣中文網域名稱的。這東西很難賣,看不見、摸不著。開發出這東西,徵一個行銷總監,並幫行銷總監定目標是最容易做的事情,這似乎就叫:管理。

但是有用嗎?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這個東西要賣給誰、怎麼賣,當初為什麼要開發它呢?

周鴻禕制定了一個「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他找到一群銷售人員,給他們幾個簡單的指引:

1.到二線城市去。
2.引:中文網域名稱就是網路的門牌號碼。
3.誘:你不買,別人可能就買了。

據說就靠這個簡單的銷售策略,3721中文網域名稱當時的銷售戰績頗豐。有這樣的銷售策略,還需要每個銷售人員都是銷售大師嗎?不需要。

另一個故事有關史玉柱的《徵途》。這是一款新游戲,怎麼賣?當時網路游戲是盛大《傳奇》的天下。標準的做法是:找一群行銷人員,幫他們訂指標、和獎金掛鉤,然後讓行銷人員們各顯其能。

有用嗎?傳聞史玉柱制定了一項「策反」的行銷策略。他找到一批人,每天去玩《傳奇》,他們的任務很簡單:

1.找到其他玩家。
2.聊天。
3.說:《徵途》蠻好玩的。

這樣的行銷策略,你需要每一個行銷人員都是行銷大師嗎?不需要。

這2個故事都未經驗證,但聽聞後,深感這2個「策略」的簡單、高明。作為一個創業者,你自己是最重要的「人才」。你徵才、渴求人才,是希望徵到能帶策略來的人才。打鐵還需自身硬,你需要的首先是策略,然後才是人才。

組織,需要沉澱

一個組織的能力,是知識的能力,把經驗流程化。一間米其林三星餐廳,如果有一天大廚離開了,可能就垮了,因為它太依賴大廚的手藝。

再看肯德基,一家擁有44萬員工的龐然大物,餐飲業的流動率這麼高,它怎麼做到依然能夠運轉的?就因為標準化,流程化。肯德基沒有大廚,它把東西好吃、安全、衛生的能力,都變成組織的能力,這全要靠管理。

為什麼肯德基廚房員工的制服,是短袖的?因為在肯德基的標準裡,洗手要洗到手肘。這麼洗手,已經幾十年了。

一個組織比另一個組織更優秀,其實是他掌握的知識不同。有很多沒被表述出來的知識、技能、秘訣等,只隱藏在某個員工的大腦,它並不存在一個叫組織的腦袋裡。員工走了,對組織來說,這知識就丟了。

所以,一件事做得好,就要復盤;做得不好,也要復盤。不斷的復盤。先把成功的經驗,上升到方法,然後把方法落到流程上。

1999年我加入微軟時,是以工程師的角色幫大客戶解決技術難題。

客戶的問題千奇百怪,但絕大多數問題,微軟工程師竟然總在幾小時內完美解決。為什麼?因為微軟有一個「知識庫」系統,工程師一邊接電話、一邊查知識庫,80%的問題,症狀、原因、解決方法,早就清清楚楚的寫在裡面。

這些記載「症狀、原因、解決方法」的藥方,是每個解決完問題的工程師,嚴格按照格式要求寫的。寫完後,微軟總部有個類似於「美國FDA」的團隊,驗證每篇藥方的「療效」後,才會公布到微軟的「本草綱目」。

個人經驗沉澱為組織能力,做好知識管理,才永遠屬於組織。

員工需要激勵

再好的管理、再厲害的組織,都還是人組成的。所以除此以外,管理者還要懂得「激勵」人。

到底人會被什麼激勵?有人說:那當然是錢啊!是的,人會被物質激勵,但除了物質,還有情感激勵,願景、使命和價值觀激勵。物質激勵的抽成、獎金、行為獎勵、超額獎勵、股權激勵⋯⋯,都是管理者的基本功,這些方法用得好,設計好工資和獎金,可以讓員工如狼似虎。

沒有錢,空談激勵、錢不到位,就是耍流氓。但如果只給錢、不談感情,更是耍流氓。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說,管理的本質就是激發善意。真正長久的激勵,除了錢,還要同時滿足員工情感的需求。它包括讓員工有歸屬感、尊重感,以及自我實現獲得的成就感。

最有效的激勵,往往來自於每個人的內心。經營一間公司,靠創始人的激情,員工的熱情,但如果想長久走下去,有一個比創始人更強大的東西,那就是願景、使命、價值觀。

有了它們,公司才算完整,整個團隊不再是「我為老闆打工」,而是「我們並肩,為共同的願景而奮鬥」。

最後的話

徵不到人是一種症狀。背後的真問題,是組織能力不夠、是組織病了。不是所有病,都可以用徵才解決。別用徵不到人,掩蓋組織的無力、策略的懶惰。

也別老想著「萬事俱備,只欠人才」,修煉管理基本功、提高組織能力才是王道。勤勤懇懇,躬身入局,共勉。

*本文獲「劉潤公眾號」授權轉載,原文:招不到人,背後的真問題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管理 人才 策略 經營 徵才
劉潤專欄
劉潤專欄
劉潤
展開箭頭

劉潤

潤米諮詢董事長,網路轉型專家,擁有23萬以上用戶的私人商學院——「得到」專欄《劉潤•5分鐘商學院》創始人。中國最貴的商業轉型諮詢師,前微軟戰略協作總監,海爾、百度、恆基、中遠等眾多大企業的戰略顧問。

工作、公益之外,愛好旅行,徒步戈壁,環騎青海湖,到達珠峰大本營,登上南極大陸,抵達北極點,探訪達爾文島,登頂非洲吉力馬扎羅。

著有《2012,買張船票去南極》、《人生,就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旅行:從微軟到北極點》《互聯網+》、《互聯網+戰略篇:傳統企業,互聯網在踢門》、《趨勢紅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