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 創新策略
企業成敗的隱形關鍵》不只是漂亮美觀!「設計」為何能左右組織發展?

1.許多人對設計的了解還停留在「產品的美感與外觀設計」,然而,設計工作實際上是對使用者的了解與研究。
2.良好的用戶體驗設計,奠定了蘋果在智慧型手機市場地位。
3.而失敗的用戶體驗,造就了難以計量的社會危機與爭議,包括美國三哩島核能危機、美國總統大選爭議結果、汽車半路熄火等重大事件。
誰說良好的用戶體驗設計只是錦上添花?歷史告訴我們,用戶體驗是企業成敗關鍵。
換一個握把,戰機失事率大幅下降
時間拉回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為了抵擋軸心國激進的版圖擴張,倚賴號稱「空中堡壘」的B-17轟炸機,與德、義、日軍抗衡。然而,除了要面對敵軍的防空砲火,B-17駕駛員還要擔心一個看不見的隱形殺手:意料之外的高失事率。
美軍為了解決高失事率問題,找來了日後提出「費茲法則」的心理學家保羅.費茲博士(Paul Fitts),研究意外傷亡的問題根源。費茲博士從統計數據發現,墜機事件往往是因為駕駛員在降落時沒有放下起落架(輪胎),從而導致機腹著陸意外。
令人費解的是,受過精良訓練的駕駛員,為什麼頻頻犯下這種錯誤?費茲博士深入調查後發現,這是因為駕駛員在降落時常選用錯誤的操縱桿,因此誤以為起落架已經放下。因為機艙中有幾個操縱桿長得幾乎一模一樣,駕駛員無法快速分辨,導致意外頻傳。
為此,博士重新設計了操縱桿的頂端握把,以截然不同的形狀,讓駕駛員可以透過觸感快速分辨下放起落架的操縱桿。即使在光線不明的情況下也不成問題。這個新設計,讓B-17轟炸機因降落失敗的人員傷亡率大幅下降,也讓駕駛員們不須再擔心這個莫名墜機的隱形殺手。
用戶體驗席捲全球,蘋果設計成為龍頭
費茲博士在20世紀初期熱衷研究使用者行為的努力沒有白費。在他過世後的20世紀末,他的研究啟發了許多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產品設計想法,蘋果麥金塔電腦的早期廣告文案中,其影響力即可見一斑:「如果電腦可以這麼聰明,為什麼要叫我們的用戶去學習(如何操作)電腦,而不是要電腦來學習用戶(的需求與心智模式)?」
蘋果電腦聘請了專精認知心理學的唐.諾曼博士(Donald Norman),來推動各項以使用者研究進行設計的專案。諾曼博士任職於蘋果期間,創造出「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一詞,強調使用者需要的是一個好的體驗來提升生活品質。簡單易懂,不用看說明書、連孩童也會操作的設計,讓蘋果後來重新定義了智慧型手機市場。
3個設計,3次危機
除了上述兩個例子,1979年美國三哩島核能危機、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爭議結果、2015年美國汽車半路熄火等重大事件,也都是肇因於不良的用戶體驗設計。
以三哩島核能電廠意外事件為例,由於核電廠中央控制室的操作面板上,信號指示燈的設計不佳,操作員誤以為電廠的冷卻劑控制閥已經關上,不知道冷卻劑已經大量外洩,因此無法及早採取防災應變手段。雖然事件未造成傷亡,不過這樣怵目驚心的案例,已經足夠讓人們反思用戶體驗設計的重要性。
時間推移到距今20年前,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激戰中,兩黨候選人高爾與小布希的開票過程進入白熱化,雙方的票數差距僅數萬票。然而在舉足輕重、可能直接決定大選結果的佛羅里達州,卻發生了因不良的用戶體驗左右選情的重大事件。選舉投票裝置以看似對稱美觀,實則混淆不清的方式,將各政黨候選人名字左右排序,導致數以千計的選民意外投給自己不支持的候選人,從而影響了選舉結果。

再把時間線拉到6年前,美國某大廠一款汽車,設計師別出心裁,整合了原車輛的排檔桿與點火啟動開關,重新設計成中控台上的一列按鍵。這看似新穎的設計,卻讓部分駕駛人在高速公路行駛時,原本想要換檔,卻誤觸引擎熄火開關!原廠為了不擴大危機,立即召回1萬多台車輛。而這次事件中的召回成本、顧客滿意度及品牌忠誠度的下降,其傷害難以估量。
綜觀以上各例子,許多可以避免的社會危機與爭議都源於不當設計。以往,許多人對於設計的了解在於「產品的美感與外觀設計」,然而,設計師的工作實際上是對人性的了解與研究,進而提出直覺式設計。注重用戶體驗的公司(如蘋果),不但可以經由優質的用戶體驗來提升品牌形象,還可以避免無謂損失。
蔡惠棠(Roger Tsai)
曾任摩根大通投資銀行(J.P. Morgan)紐約總部新創策略經理,現任富比世50大金融科技新創公司Trumid設計總監。
在用戶體驗設計、產品策略、敏捷開發等方面,擁有多年實務經驗。以本身的設計背景,融合商業知識與科研技術,致力發展人性化科技產品與新用戶市場開發,輔導企業團隊運用創意思考來創造低成本、高獲利的商業模式。
LinkedIn連結:https://www.linkedin.com/in/rogertsai/
責任編輯:李頤欣
企業主面對市場,品牌面對消費者,業務面對客戶。不論你身處哪個產業、哪個職位,都該要有的「使用者思維」。
3位曾任職世界500強企業的台灣人,從最外層的使用者體驗,到最核心的產品設計,帶你透析頂尖企業使用者思維。
蔡惠棠(Roger Tsai)
曾任摩根大通投資銀行(J.P. Morgan)紐約總部新創策略經理,現任富比世50大金融科技新創公司Trumid設計總監。
在用戶體驗設計、產品策略、敏捷開發等方面,擁有多年實務經驗。以本身的設計背景,融合商業知識與科研技術,致力發展人性化科技產品與新用戶市場開發,輔導企業團隊運用創意思考,創造低成本、高獲利的商業模式。
林毅安(Ian Lin)
Facebook產品經理主管,負責Instagram成長相關產品。
在產品策略、新創孵化投資,組織架構和團隊管理等方面,擁有十多年實務經驗,涉獵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搜尋引擎、社群平台、數位金融,區塊鏈等領域。曾任Two Sigma避險基金產品副總、Microsoft首席產品經理主管、Yahoo資深產品經理、Google工程師。
陳翰申
亞馬遜雲端服務產品用戶體驗設計主管。在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方面,擁有豐富的用戶體驗及產品設計經驗。
2018年完成Google ML Incubator Program,也曾與Google People and AI Research團隊合作數個以人為本的人工智慧用戶體驗設計計劃案。
進入Google之前,曾任職於Microsoft人工智慧研究團隊,也曾於IBM擔任用戶體驗設計助理總監,負責多家全球性公司的Watson人工智慧設計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