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中產階級正在被壓垮⋯歐巴馬:我們定義成功的方式,應該有所改變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中產階級正在被壓垮⋯歐巴馬:我們定義成功的方式,應該有所改變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國際 | 全球話題

中產階級正在被壓垮⋯歐巴馬:我們定義成功的方式,應該有所改變

中產階級正在被壓垮⋯歐巴馬:我們定義成功的方式,應該有所改變
《生於美國:歐巴馬╳史普林斯汀漫聊新美國夢》/商業周刊出版
撰文者: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布魯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
商周讀書會 2023/04/27
摘要

1.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回顧,自己在1970年代時與外祖父母同住,當時他們的收入並沒有特別高,但他從不覺得自己因為不富裕而被世界排除。

2.這樣的情況在80年代開始有所改變,社會開始崇尚金錢、認為貪婪是好事。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發生實質轉變,民眾薪資開始停滯不前,不平等越演越烈。

3.這樣的狀況一直到今天都還存在,甚至變本加厲。歐巴馬提出疑問:我們為什麼要用得到多少東西來衡量自己?

美國前總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歐巴馬(Barack Obama),與美國藍領搖滾教父、工人皇帝布魯斯(Bruce Springsteen),在一個錄音棚裡,錄起Podcast節目 《叛徒:生於美國》(Renegades: Born in the USA),從夢想、神話、音樂談起,重塑新時代美國夢!本文節錄該Podcast內容。

延伸閱讀》再忙,每天18:30一定和家人共進晚餐!歐巴馬:她們讓我沒變得憤世嫉俗

我們曾經沒有那麼在意金錢

歐巴馬:你的社區裡有沒有人、小孩會說:「噢, 我要離開這裡去賺大錢。我要買那部新的雪佛蘭,那就是我成功的指標。」有那種你得賺到某種金額的錢,或擁有特定物品的觀念嗎,因為如果沒有這麼做,就算是失敗;就是不進反退,就是企圖心不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布魯斯:從我的經驗來看,這是頗現代的現象。這情況在70年代的美國驟然轉變,80年代更不用說了。鍍金的80年代。

歐巴馬:我在70年代念中學和高中。當時我大部分時間和外祖父母同住,也是透過他們的眼光看這件事。他們是大蕭條年代、二次大戰年代的人。

布魯斯:沒錯,我祖父母也是。

歐巴馬:我外祖母是粉領階級。當時她已經在銀行上班了。她聰明絕頂,但沒有大學學歷。我的外祖父是業務員,在夏威夷,他們的收入是低的那一端,卻屬於中產階級。我上的是預備學校*,所以學校裡大概有80%的孩子比我富裕,但妙的是我們並沒有覺得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預備學校:是美國以升學為導向而設立的私立中學。

我沒有因為自己不富裕就覺得被世界阻絕於外。我外祖父母希望我上大學,為我省吃儉用,好讓我念預備學校。念了預備學校,就多少保證我能進大學。

搬到芝加哥後,我跟那些因為煉鋼廠搬遷而失去工作的人共事。我正是在那裡最清楚見到種族與階級的交叉點。我記得曾和芝加哥南部的朋友聊過天,他們說,得到郵局工作,真的是天大的事情,因為那代表你有固定的薪水,而且有退休金。

布魯斯:是啊。我爸去生產線工作時也是大事一樁。

突然,貪婪變成好事⋯⋯

歐巴馬:我想你我同樣感覺到,轉變在80年代初期發生。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當選幾個月後, 瓦解了航空管制員工會,然後我們遇上停滯型通膨。

布魯斯:對。然後《富貴名人的生活方式》(Lifestyles of the Rich and Famous)之類的節目開始引領風騷,那將拜金文化帶進家家戶戶,一天24小時疲勞轟炸,我們忽然被告知:「除非你擁有這些玩意兒,否則你就是不夠好。」

歐巴馬:我大概在那時候搬到紐約。那時紐約才剛從差點破產中走出來。但華爾街前景大好,不久電影《華爾街》(Wall Street) 便上映,「貪婪是好事」(Greed is good),麥克・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穿高領襯衫⋯⋯

兩人:拿超大手機。

布魯斯:跟背包一般大! 

歐巴馬:1981、82、83年的曼哈頓是觀察這種文化變遷的制高點,那裡是震央。就像大衛‧ 馬梅(David Mamet)的戲劇《大亨遊戲》(Glengarry Glen Ross),劇中有名老闆告訴一票業務員, 他說:「第一名,你得到一部凱迪拉克;第二名,牛排刀;第三名; 你被開除了。」忽然間這種想法開始流傳:「嘿,這場資本主義遊戲,你要嘛贏,要嘛輸,你就是不想站在後面。」我也發現我的同儕開始有這種觀念:「如果我拿不到進華爾街或上流法律事務所的門票,就會開始從階級的階梯滑下去了。」

在此同時, 我卻游回不同的美國理念。我的美國理念是由自由騎士定義,是由煤礦工人夥伴定義。我的美國理念是二次大戰的美國步兵,他們對抗法西斯主義並犧牲奉獻。所以我揣測,這兩種對比鮮明的概念一直同時存在。有一種美國是「我要得到屬於我的。」還有一種美國是「我們一起蓋穀倉,我們同心協力。」

我基本上是出自雷根年代。所以當我想到美國、思考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我沒有看到身邊服務、犧牲、社區的文化, 而是見到一個與貪婪畫上等號的國家。

你感覺得到那股焦慮。我跟別人說我要去當社區組織幹部的時候,沒有人真的了解那是什麼。與此同時,美國的製造業正移往海外;工會被痛擊;50、60年代執行長的薪水大概是一般生產線作業員的30倍,現在是300倍了。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發生實質轉變,民眾薪資停滯不前,不平等越演越烈。

布魯斯:現在中產階級也被壓垮了。所以有個問題是,40、50、或許到60年代初,只是2個鍍金年代之間的喘息嗎?

歐巴馬:答案⋯⋯恐怕是肯定的。

社會告訴我們要「向錢看」,但有錢卻讓人不自在

歐巴馬:我對你怎麼處理錢的事情很感興趣。你一開始是追求音樂,但你到什麼時候忽然說:「媽的,我好有錢?」

布魯斯:30歲吧。我之前簽了太多爛合約,整整十年一貧如洗。但我30出頭時,現場演唱產業開始大發利市,我終於差不多還清了過去所有愚蠢錯誤留下來的債務。我銀行先是有了2萬塊,又在巡迴結束回到家時多了更多,我的第一個念頭是:「噢我的天啊,我想,我有錢了。」

第二個念頭是:「我恨自己!因為現在我困在陷阱裡了!」所以我的第一項奢侈就是有餘裕不去管錢的事。但我確實記得我買了一樣新東西,我買了1萬美元的雪佛蘭卡瑪洛(Camaro)。我每次上那部車,都覺得自己像在開堅如磐石的勞斯萊斯,好不尷尬。

歐巴馬:你對錢的感覺不怎麼好,覺得不自在。

布魯斯:非常不自在。

歐巴馬:是啊,更重要的是,那與你的品牌站在對立面。觀眾心目中的你,和你探討的主題。

布魯斯:還有我想成為的樣子⋯⋯所以我不想遷就。我想要你剛剛說到的完整。那才是我追求的。

歐巴馬:解救,救贖。

布魯斯:所以我一直警惕自己莫忘初衷。

歐巴馬:從80年代進入90年代,不只你賺得越來越多,要你花錢的誘惑也越來越肆無忌憚。你的同儕、你的音樂同溫層,在花錢方面都沒有那麼節制。

布魯斯:大家對錢有不同的態度,我真的不是在評斷任何人。

歐巴馬:我不是說你在評斷他們,不過我想問,在這段期間,你有沒有想過:「我幹嘛不買棟大別墅呢?」

布魯斯:我有想過,不過我沒有答案,這是很大的問題,因為我已來到說這句話的節骨眼,「我想要有個家。一個家是整體的一部分。」我找不到、我得不到、買不到,然後我恍然大悟:「噢,我懂了。我買不到是因為我不配。」我何不找個伴,擁有家庭生活和孩子和自己的滿足感呢?「噢,那些我都不配。」當我終於賺到一些錢,那反倒強迫我質問自己,我到底是誰。

我記得我覺得失根,覺得流離,深怕失去真正的自己、歸屬的地方、有連結的地方。失去基本價值觀。所以我說:「好,我可以離開,實踐我的個人自由,盡情放縱,將其轉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但我認為那不是我的方向。」

我認為我該留在社區裡。我想做幾件事: 

一、成為社區的一分子,雖然這對我來說難上加難。
二、了解會對社區所有人的生活造成衝擊的社會結構。
三、書寫這樣的生活,給它一點發聲的機會。因為,說到底,我覺得我仍是那樣的人。

所以我不禁納悶:「我們虧欠彼此什麼?」到頭來,如果你把美國視為這個親愛的社區,那你就虧欠你的鄰居,你的鄰居也虧欠你。認識真正的彼此,看看真正的彼此。繼續一起打造一個禮物和祝福會降臨所有人身上的國度。

我跟別人一樣享受自己的成就。但我不覺得那代表你必須放棄這些理念,這些價值觀。我很清楚我在身體上、心理上、情感上、精神上,仍是我出身社區的一分子。 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住紐澤西,我一樣去那幾間酒吧廝混。如有可能,我週末也會去那幾間表演。

我後來在紐澤西這個小地方最高級的社區買了房子。然而,我感覺糟透了。我住進屋子的第一個晚上就想:「這什麼鬼?我精神失常了嗎?我瘋了嗎?我在這鬼地方做什麼?」但現在回頭看,我明白,如果你開車經過那間房子,那兒有座漂亮的草坪和頗高檔的房屋。房子很大,但我希望做什麼?填滿它。那就是我買下它的原因。我要填滿它,填滿我一直在追尋的完整

我們為什麼要用得到多少東西來衡量自己?

歐巴馬:布魯斯,我知道你是這樣,而我當然也是如此:我們一直在這樣的文化中質疑:「我失去聯繫了嗎?我淪為這部天天誘惑我們的龐大消費引擎的獵物了嗎?我忘記什麼才重要了嗎?」而那需要你不時後退反省,看看遠景。

去年,我安排與蜜雪兒到一家能鳥瞰威基基海灘(Waikiki)的飯店共進晚餐,做為她的耶誕禮物。就我們2個,我們觀賞夕陽西下,我對自己相當滿意。那天晚上最棒的部分在一開始,我們一一回到20年來我們曾在夏威夷去過的所有地方,蜜雪兒和我之前待過的地方。箇中樂趣提醒我們,在每一個地方我們都一樣快樂。只要是我們共度的時光,在哪裡其實無所謂。

布魯斯:那些才是喜樂的要素。

歐巴馬:才是讓你完整的要素。我認為,要在我們的政策、我們的故事、我們的歌曲中傳達這點,並提醒我們與真正重要事物的連結感,才可能把人們凝聚起來、真正改變政策。

布魯斯:如果我們不修正經濟不平等的狀況,這個國家將分崩離析。

歐巴馬:一旦人們失去地方與身分感,一旦忽然光靠穩定工作不足以養家活口或得到尊重,一旦你陷入慢性不穩定,就是有一票政策需要修正了。

但政策必須修正也有一部分是關於「什麼很重要」這點,這個國家開始訴說不一樣的故事:我們在80年代說的態度,「貪婪是好事」的態度,從來沒有真的消失,反而變本加厲。保守派與自由派、右派與左派之間的議論,很多時候和多少財富該重新分配、課多少稅有關,但從來沒有真的觸擊核心問題:我們為什麼要用得到多少東西來衡量自己。

如果我們有辦法換種方式思考,擁有多的人或許比較容易放棄一些東西,讓擁有少的人民不虞匱乏了。

這是重點,關於我們重視的事物,我們說著共同的故事。我們要怎麼創造一則新故事,讓我倆一致認同的價值。

「美國夢」的定義是爬到越來越陡峭的金字塔頂端;底下的人越多,你的境遇就越好。我們的期待和喜好已經變了,而那顯然已反映在我們的政治上,所以像川普這種人才會當選,因為他代表許多人心目中的功成名就、什麼東西都鍍金。

我始終不了解的一件事情是,人們為什麼想要獲得排除他人的個人成就呢?那些全部在森嚴大門後生活、脫離更大社區的社區,與世隔絕。我始終覺得那很孤單,但那就是許多掌權者的態度,那就是成功的典範,那就是我們宣揚文化的終點。

所幸,我想你可以看到源於教會的宗教動力,和許多進步派年輕人的精神動力, 有可能匯聚在一起,他們說:「聽著,我想要保護地球,我相信永續性,我相信平等。」我們的政治、我們定義成功的方式, 以及對彼此與社會地位的連結,是有精神層面的,那仍等著我們開發,而那正是要讓美國再次感覺完整,我們非做不可的事。

《生於美國:歐巴馬╳史普林斯汀漫聊新美國夢》☛立即購書:商周store誠品

書籍簡介

《生於美國:歐巴馬╳史普林斯汀漫聊新美國夢》

作者: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布魯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
譯者:洪世民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3/04/27

作者簡介

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

美國第44任總統,於2008年11月當選並連任一屆。他著有3本《紐約時報》暢銷書《歐巴馬的夢想之路-以父之名》《歐巴馬勇往直前》和《應許之地》的作者,並且於2009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布魯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

1999年入選搖滾名人堂和詞曲者名人堂的音樂創作者兼歌手。他獲得了20座葛萊美獎、1座奧斯卡獎、1座東尼獎和1座甘迺迪中心榮譽獎(Kennedy Center Honors),入選《滾石雜誌》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藝術家第23名。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生來奔跑》(Born to Run,同名專輯),並於2016年獲得總統自由勳章。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金錢 貪婪 成功 歐巴馬 雷根 資本主義
商周讀書會
商周讀書會
商業周刊出版部
展開箭頭

「商周讀書會」集結《商業周刊》出版的精選書摘。歡迎加入FB粉絲團商周讀書會商周閱讀網,精彩好書不錯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