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賣命」工作,只為換得長官心中的高評價...過勞死頻傳,日本職場「滅私奉公」的加班病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賣命」工作,只為換得長官心中的高評價...過勞死頻傳,日本職場「滅私奉公」的加班病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海外工作實戰準備筆記
海外工作實戰準備筆記

國際 | 全球話題

「賣命」工作,只為換得長官心中的高評價...過勞死頻傳,日本職場「滅私奉公」的加班病

「賣命」工作,只為換得長官心中的高評價...過勞死頻傳,日本職場「滅私奉公」的加班病
撰文者:野島剛
閱多.閱好 2019/04/30

「滅私奉公」的武士道遺毒,令日本人停止不了「賣命」工作

倒臥在自家床上,死後4天已經冰冷的手裡,她還緊握著與公司聯絡用的手機。日本的公共電視臺日本放送協會(NHK)的年輕女記者,2013年7月因為心臟衰竭死亡。次年被認定為過勞職災。NHK並沒有公開這項事實,直到2017年10月,才在家屬的要求下召開記者會公布。

死亡的是在NHK工作第9年的女記者佐戶未和(當時31歲)。她畢業於一橋大學這所知名的一流國立大學,之後進入NHK擔任記者。她的死對日本社會造成不小的震撼,是因為她工作繁忙時的加班時間竟然一個月超過150小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佐戶未和的事件並非單一案例,2015年12月,在大型廣告公司電通(Dentsu)上班的、東京大學畢業的才女高橋茉莉(當時24歲),因為承受不住公司龐大的工作業務壓力而選擇了自殺。帶給國際社會很大衝擊的日本人過勞問題,究竟是多麼嚴重?而且,到底日本人是為了什麼,要如此賣命地工作呢?

新聞記者的工作繁重,這應該是世界共通的吧?因為,新聞本身並不會配合記者的時間來發生,誰都不知道在何時、在哪裡,會發生新聞事件。一旦發生新聞了,就必須放下手邊所有的工作,立即衝到現場採訪或者開始寫稿,這就是新聞記者的工作,不允許任何藉口。這就像發生殺人案就必須著手調查的刑警,或是發生火災就立即趕赴火場滅火的消防隊隊員,道理基本上是一樣的。

但是,日本記者的情況較為特殊,因為記者本身的工作也被涵蓋在「日式企業文化」、「日本社會的美德」等框架裡,於是就形成了工作時間過長的職業。除非親身在日本媒體界工作過,否則絕對無法理解那種痛苦。我在2016年辭去了新聞記者的工作,一個總共待了24年的地方。我非常熱愛這份工作,若有來生,我還是想要當新聞記者,可是如果真的有來生,我絕對不要待在「日本」的媒體界。

首先,我說明一下日本記者的一般工作狀況,或許讀者就可以理解原因所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本記者的特殊性,是擁有一套從地方到中央的統一人才培育體系。大學畢業後被錄用的記者,平均年齡都在22、23歲。日本的記者很多是精英分子,幾乎都是一流大學的畢業生,但是這些年輕有能力的菜鳥一開始會被分派到各個地方,工作3、5年左右。不管在日本或世界其他地方,處於這個階段的記者幾乎都是採訪一些無關緊要的新聞。在地方的訓練過程當中,大約有一半的菜鳥會選擇放棄,其中很多都是承受不了對記者工作的抱負與現實有太大的落差。

這個時期,只要沒有出現什麼重大事件的話,其實工作不會很繁忙。一天的工作時間頂多是12小時左右,若是換算加班時間,一天4小時,一個月工作20幾天,即使再加上一些假日出勤,加班時間也不會超過100小時。

能夠熬過這些派駐地方的記者工作之後,大家大概也快30歲了。接著就是被分派到東京總公司或是大阪總公司的社會線。

NHK的佐戶小姐成為記者之前已經在鹿兒島待了5年,她應該是能力很好,所以「通過」了在地方跑新聞的派駐階段,被調到東京首都圈採訪中心,此處就以「社會線」稱之。

記者在這裡採訪的接觸窗口很多都是警察,大都市比較容易發生重大犯罪事件,所以負責採訪警察的記者會很忙。在這裡,記者首次體驗到何謂真正的「突擊採訪」。這大概是日本媒體的最大特徵,也可以視為是發生過勞死的潛在原因。

「突擊採訪」是怎麼一回事呢?就是不分早晚地取材或訪問。但是,記者需要事先調查好採訪對象什麼時候會在家,直接登門造訪。警察大人的住址對外不公開,但是媒體都握有「通訊錄」,這是公司內部代代傳承下來的,負責的記者要時常更新這本「通訊錄」。

警察大人大概是上午8點上班,5點或6點下班,之後通常會到外面應酬小酌。我們記者可能一早就先在警察大人的家門口守株待兔,一看到人出現,就在玄關或是前往車站的途中,上前鍥而不捨地追問:「那個案件的進展如何?」「什麼時候會抓人呢?」等,試圖取得最新的消息。晚上也是一樣,我們也守候在警察大人的家門口等待時機,因為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回來,幸運的話8、9點左右就看得到人。可是如果他們跑去喝酒,也只能等到10點、11點才有辦法說上一兩句話。足足3、4個小時之間,一邊看著夜空一邊等待,結果一逮到人衝上前採訪時,卻因為對方喝得太醉而問不出個所以然,那時真的很想哭。

面對這樣的「突擊採訪」時,警察大人又是如何應對的呢?依據情況會有所不同。若是健談的警察大人,也有人會分享很多情報,當然案件越到後面收網的階段,口風也會越來越緊,為了讓他們能夠多少透漏一些,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非常重要。從平常開始,就要記住他們老婆的生日並且送禮物,或者是準備其兒子的入學禮物;喝酒時的酒錢或交際費,當然也都是從記者這邊支付的。

雖然,日本媒體記者的薪水相當豐厚,可是很多公司都不會額外支付這些送禮或吃飯費用,因此記者的薪水裡有一大部分都是用在應付這些開銷上面。

即使如此,記者也都甘願犧牲睡眠和金錢,努力取得其他媒體沒有的獨家消息。

像這樣子,跑社會線的生活過了2、3年之後,前面就會出現兩條岔路了:一條是在這段期間沒有闖出一番名號而被淘汰的人。他們可能回到地方記者的崗位上,或是雖在總公司但被分配到非編輯部門,也就是失去了作為新聞記者大展身手的機會;另一條就是被分配到政治線、經濟線或是國際線,持續過著被迫投入更長工時的生活。

實際上爬升到這個階段時,每個月的超時工作時間已經超過100小時。跑政治線的時候是我最痛苦的時期,負責採訪政治人物的工作型態真的是相當折磨人。因為,政治人物都是早出晚歸,連假日也在忙著選區裡大大小小的事務。

這個時期,每天早上都會有黑色的特約計程車到家門口等候,這是公司派遣的採訪用專車。5點起床,6點坐上車,直驅政府閣員位於東京都內的住家。在那裡完成採訪後,一整天就穿梭在國會審查或是議員的辦公室,然後寫新聞。晚上大概是從8點左右開始,又必須在政府閣員的住家門口等候。採訪結束後,記者又得回到總公司。在那裡,所有記者一起討論從各方面收集得來的採訪結果,決定隔天要進行什麼樣的採訪內容,要如何寫新聞稿等。或者,晚上的採訪若是有掌握到什麼重大消息,就必須動筆寫稿。日本報社的截稿是在晚上11點和凌晨1點,通常報導內容在晚上11點要校稿完畢,在凌晨一點前也得趕上隔天的重大頭條或獨家新聞。

每晚幾乎都到凌晨1、2點,記者工作才結束,忙得焦頭爛額。每天的加班時間大約10小時,睡眠時間為3至4小時,日復一日,每個月的加班時間超過200小時是家常便飯。許多人因此賠上了健康,可是記者一旦生病就可能被降職轉調,所以只能瞞著公司,自己吃藥硬撐想辦法康復。因此,每年都會出現幾位延誤治療而住院、從通往功成名就的跑道上消失的記者。我自己也在過了大約4年這樣的生活之後,幸運地被派遣到海外,如果持續5年以上的話,一定就沒有像現在的健朗體魄吧。

當然有加班費,可是記者加班時間過長,公司如果全部支付的話,應該會破產。因此,在工作如此繁重的職位上,記者的薪資裡面通常已經包括了大概是一個月100小時的加班費。我在《朝日新聞》時期的薪資是月薪100萬日圓左右,可是裡面有30萬日圓是自動加上的加班費。如果真的以所謂的加班費標準來計算,加班費一定有100萬日圓左右吧。

那位過勞死的NHK女記者佐戶的加班時間超過了150小時,成為議論的焦點。可是,只要有重大新聞,記者很多時候也都是在公司過夜,加班2、300小時是稀鬆平常的。因為有很多人跑新聞太忙而無法回家,所以日本媒體的公司大樓裡,一定都有浴室和臥房等設施。

因此,NHK女記者的加班時間超過150小時而引起社會輿論一片譁然時,在日本業界應該有不少記者在心裡想著:「那又怎樣呢?我們大家也都是這樣子過的」吧。長時間處在異常的工作環境裡面,不知不覺地甚至把這樣的異常合理化,感覺已經麻木了。

那麼,為什麼記者的工作要受如此嚴苛的要求呢?

當然,盡可能地深入權力核心挖掘出新聞,有部分是需要經歷許多艱辛才能夠實現的,所以記者赴湯蹈火的付出並非沒有意義。

但是,日本報紙的銷量有9成來自訂閱,所以並非一刊登獨家新聞,那天的報紙就會賣得特別好。也就是說,這是作為記者的自尊心和面子之爭而已。

記者賭上自己的未來取得獨家消息,為了博得「優秀記者」的名聲而競爭,編輯也因為身為記者的上司,而覺得應該成為「擁有優秀下屬的管理者」,所以想盡辦法讓記者為工作賣命。這雖然是個人志向的理由,也是無法否定的現實,因為取得獨家新聞的動機攸關記者榮譽感,未必是壞事;但不管身處哪一種環境,都有正反兩面。

日本相繼發生年輕女性的過勞死,理由各有不同。廣告公司電通的高橋是因為不是很喜歡這份工作,可是又無法向人訴苦,把煩惱放在心裡,而周遭的人也對於她的痛苦視而不見。而NHK女記者佐戶或許是過於喜歡這份工作,太過拚命,而周遭的人也對她過於認真的態度產生了依賴感吧。

事件發生後,有部分觀點指出像電通或是NHK等媒體界的工作特別繁重,才會出現過勞死的問題,但是我並不這麼認為。

我認為這個原因是源於日本社會整體蔓延的「加班病」,而「加班病」又與重視集體行動的日本傳統社會規範,或是以「奉公滅私」為中心的武士道影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日本,加班是好的,準時下班是自私的,假日出勤是好的,放有薪休假是不道德的,像這樣子「全心奉獻給公司的工作態度」,幾乎在公司裡面是可以100%獲得很高評價。如果也具有相當實力的話,肯定會成為媒體界的寵兒而大放光彩;即使實力沒有那麼好,也會因為被認為是「工作認真勤快的員工」,而占有一席之地。

日本現在還有很多企業仍然採用終身雇用制,就連人才流動性高的媒體界也有這樣的強烈傾向。在終身雇用制裡面,上司的評價非常重要,攸關死活,所以為了讓上司對自己留下良好的印象,在日本工作過的人,或多或少,不管是有意識或是無意識,即使犧牲家庭和健康,都會選擇加班來保住自己的仕途。

我個人的情況是,也許該慶幸我原本就不是拚命三郎的個性,因此即使被迫要長時間工作,我也會在上司或同事看不到的地方,稍微偷懶一下,讓自己有個喘息的空間可以保存體力和精神。如果沒有這樣子的忙裡偷閒,我實際上受到的疲勞轟炸應該會更加嚴重吧。可是,過世的這兩位年輕女性,想必真的是就連加班時間也全心全意地投入了工作吧。這有一部分也是因為過於認真而發生了悲劇。

這兩位年輕女性的過勞死事件,想必對今後的日本加班文化帶來很大影響,我也深切盼望這種武士道「奉公滅私」的前近代思想的遺毒,即日本社會裡的加班文化,能夠確實獲得改善。

加班並不是壞事,可是選擇不加班的人卻備受責難,這個社會不應該是這樣的。即使是加班,也應該是能夠在放鬆的狀態下在家工作,或者是上司必須強制規定下屬一個禮拜至少休一天假等,應該還有很多其他方法,可以讓工作變得更有彈性且人性化。

要如何避免再度出現像佐戶和高橋這樣的犧牲者,就端看日本人能否找到根治「加班病」的處方箋了。

責任編輯:歐陽蓉
核稿編輯:黃雅苓

書籍簡介

原來,這才是日本:做決定很迅速、生活成本不高、愛上臺灣環島……野島剛的34個文化深度探索

作者: 野島剛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05/15
語言:繁體中文

野島剛(Nojima Tsuyoshi)

資深媒體人、作家。1968年出生,就讀日本上智大學新聞系期間,曾赴臺灣師範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交流學習。1992年畢業後,曾任職於朝日新聞社,擔任駐新加坡、臺北特派員。曾赴伊拉克、阿富汗等戰地前線採訪,後擔任東京本社政治部記者。擅長採訪報導兩岸三地華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面向議題。2016年開始自由作家生涯。著有《日本人默默在想的事》(時報)、《伊拉克戰爭從軍記》、《兩個故宮的離合》(聯經)、《謎樣的清明上河圖》(聯經)、《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聯經)、《台灣十年大變局:野島剛觀察的日中台新框架》(聯經),以及《銀幕上的新台灣:新世紀台灣電影中的台灣新形象》(聯經) 、《故宮90話》(典藏藝術家庭)等多部作品。目前在臺灣《蘋果日報》《天下雜誌》《報導者》《轉角國際》等有專欄。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2025大阪萬博會開幕!你最感興趣的亮點是?
1. 17公尺巨型鋼彈
2. 世界最大木造環形建築「大屋根環」
3. 台灣館「TECH WORLD」
4. 8大生命主題展館
5. 未來社會展區科技體驗
6. 沉靜式燈光秀、光雕秀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2025大阪萬博全攻略》必逛展館、活動、門票、交通、美食景點推薦
我只喜歡你 愛的蔓延 評價 地方記者 高橋茉莉 南山 最后的警察 職場評價
閱多.閱好
閱多.閱好
出版社
展開箭頭

閱讀使人生豐富,看不到的風景、吃不到的食物,就用閱讀補足吧! 在這裡我們為您挑出五花八門好文,讓您生活“閱”來越豐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