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整天看災害報導 一般民眾也恐引發創傷反應

1.台鐵太魯閣出軌事件,罹難家屬、醫護、救災人員易產生創傷壓力症候群。其實,一般民眾也可能因為閱讀大量各方消息、災害照片引發創傷反應,導致心情低落、焦慮不安等身心狀況。
2.社工系教授建議,民眾盡可能遠離新聞或刺激的災害畫面,多從事讓自己身心放鬆的活動。若焦慮時間過長並影響生活,就應考慮就醫協助。
3.此外,面對親友有創傷反應,不要強迫他述說自己的經歷,但仍能提高關心度去提醒他們記得喝水、吃三餐、視天氣添減衣物,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歸位。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楊聰財建議,面對創傷反應,可以三種方法改善:
一、減少接觸新聞訊息
可以減少資訊獲得的頻率,不要一直追細節。但若真的想關心,可以改看靜態報導,電視是影音呈現會產生較大的衝擊。
二、不影響原本作息
讓自己的生活不要因此被打亂,尤其注意自己睡眠有沒有被干擾,因為睡不好覺容易百病生。
三、轉移注意力
多進行有氧運動:快跑、游泳、打球、跳舞等都是很好的方式,也可以多找親朋友聊天,心態多保持活在當下,別讓自己的注意力一直放在事件上。
台鐵太魯閣號撞車50人喪命,不僅受害者及其親友、醫護、救災人員易產生創傷壓力症候群,一般民眾也恐因整天看電視報導、持續接收四面八方消息或災害照片,引發創傷反應,專家呼籲要多留意身邊親友情緒,必要時應尋求專業醫療。
不只罹難家屬、一線人員,一般民眾也會引發創傷反應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工系教授吳書昀指出,重大災難發生後,經歷事件人員因直接面對傷痛,身心受影響程度強烈;一般民眾雖沒直接經歷卻可能因新聞事件勾起創傷記憶,或因災害故事、畫面不斷重播導致心情低落、焦慮不安等身心狀況。
而依受眾不同,面對創傷反應處置方式也不同,針對列車乘客、傷亡者親友及救援者等事件直接經歷者,創傷狀況最為直接,因此要善用精神科、諮商師等專業醫療,並由社福服務中心等地方單位社工單位關注,必要時轉介或連結所需資源。
再來就是,個人保護因子需要提升,有些人會利用宗教儀式寄託身心靈,有些人可能透過運動、音樂或接近大自然等讓平復身心來保護自我;最後就是政府單位應更積極建構社福、社工或心理輔導等資源網絡讓需要的人使用。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民眾也可能因災難事件勾起創傷反應,吳表示,外界多能意識到事件經歷者有相關輔導需求,但較難直接聯想到有些人可能因接受傷痛能力不足,甚至是過往事件的創傷倖存者,因此也有部分需求。
民眾倘若在災難事件發生後,發現身邊親友在情緒上與過往出現不同,對災害事件反應程度強烈,那就應該要多加留意關心,第一時間或許還不需要用到專業醫療或社工資源,但要理解他暫時的情緒失序,透過親友間的互相幫助來協助度過。
吳書昀說,對創傷倖存者或有相關反應者不要強迫他述說自己的經歷,但仍能提高關心度去提醒他們記得喝水、吃三餐、視天氣添減衣物,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歸位;倘若焦慮、悲傷持續時間過長,並影響生活就應考慮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而因每個人關注災難事件的出發點及容忍度不同,若察覺自身對災難衝擊的心理準備度低,保護因子又不足,太過於關注新聞事件已影響情緒,就會建議自我限制,盡可能遠離新聞或刺激的災害畫面,多從事讓自己身心放鬆的活動。
※本文由《聯合新聞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謝佩如
商周大調查

2025大甲媽祖遶境進香》9天8夜路線圖、日期、GPS、直播、報名全攻略
聯合新聞網 (udn.com)於 2000 年成立,以成為中文市場頂尖全面內容服務提供者為目標。透過優質內容、資源整合、客製服務及市場開發,提供更多元及全面的資訊服務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