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台大公衛系今年報考數翻14倍...政院拍板的公共衛生師法,將成防疫網重要拼圖?

行政院拍板通過延宕20年的「公共衛生師法」草案,在疫情催化下,未來若此法順利三讀,將可補齊防疫網中的一項重要拼圖。
根據台灣公共衛生學會指出,公共衛生師的角色職責,包含疾病預防、疫情調查、傳染病控制、食藥品管理和安全性評估,與社區環境安全性評估等,是歐美國家行之有年的專業制度。由於近年像是SARS、禽流感等公共衛生議題不斷,加上本次新冠病毒的疫情催化,更凸顯出公衛師對於全民公共衛生的重要。
一不具名公衛系畢業生表示,目前公衛系畢業的新鮮人出路包括研究員、環境顧問、污染評測與疾管署公職等,而過去他們往往必須與其他相關科技競爭這些職缺,若未來公衛師法通過,意味著公共衛生在專業上更有辨識度、更有保障。
行政院院會昨(24)日通過公共衛生師法草案。衛福部表示,盼藉由認定該類人員的公共衛生專長,推廣公共衛生策略,以應社會需要、增進全民健康。
針對近來新興公共衛生議題層出不窮,如SARS、禽流感、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等流行疫情,嚴重影響國民健康及社會安全,行政院院會今天通過衛福部擬具的公共衛生師法草案。衛福部表示,盼藉認定該類人員的公共衛生專長,推廣公共衛生策略,以應社會需要、增進全民健康。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指出,公共衛生師有別於其他醫事人員,透過國家考試遴選及證照發放,提升專業能力,除非領有公共衛生師證書,否則不得使用公共衛生名稱。執行業務範圍主要以社區、場域為主,主要從事社區、場域的環境健康風險、疾病調查防治、民眾健康調查、食安調查等方案的評估及推動。
石崇良表示,為因應國家發生緊急或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草案明定公共衛生師有義務接受政府指定辦理的義務,非有正當理由,不得拒絕,所產生的費用及損失,則由主管機關給予補償。
行政院長蘇貞昌昨日在院會中裁示,近年傳染性疾病、食品安全、環境衛生等新興公共衛生議題受全民重視,今年的武漢肺炎疫情,也使得國民健康承受危害風險。本法案將公衛人力納入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制度,對其業務範圍、責任及管理等事項加以規範,有效管理並提升台灣公衛服務品質,對促進民眾健康,至關重要。請衛福部積極與立法院及相關團體溝通協調,早日完成立法程序。
公衛師法可望立法 學者:助社區公衛體系更健全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公衛師專法立法努力20年,因為台灣公衛環境好,大家比較沒感覺,但每當有重大疫情就會感受到公衛師設立有其必要。
邱弘毅說,不管從SARS或此次的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都可發現,亞洲國家比起歐美,比較容易執行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工作,公衛策略在亞洲比較容易執行,也因為亞洲國家曾屢次被新興傳染病侵擾,學習到很多經驗。
「公衛如果做不好,醫療就會崩潰」,邱弘毅說,公衛專業對落實衛教、疫情監測分析等有所助益,但以往相關工作都是由醫事人員分擔,如醫師、護理師等,都可以執行公衛工作。可是在疫情當頭,所有類別醫事人員都應各司其職,如醫師應回歸病人治療、護理師協助照顧病人等,其他疫情監控或分析,就能交由公衛師協助,讓人力有更好的運用,不會分身乏術。
邱弘毅說,以近日疫情為例,許多鄰里長為了居家檢疫者忙翻,未來社區若有公衛師協助,也凸顯重要性,讓社區監測體系更健全。台灣本來就有一群公衛人員,但以往專業沒被確認,專法立法後對公衛專業者有保障。
中國醫藥大學公衛學院教授郭錦堂表示,對行政院通過公衛師法草案「樂觀其成」,醫師分為各種不同專科,負責治療患者的疾病,公衛師同樣有流行病學、環境衛生等各種專業,主要在各個領域提供增進民眾健康福祉的專業意見。
報名數比醫學、電機系還多!台大公衛系成今年申請大熱門
台灣大學3月31日公布個人申請第一階段篩選結果,公共衛生系預計招23人,吸引1314人報名,比醫學系、電機系還多,校方推估是因疫情讓公衛領域受重視。
台灣大學註冊組主任李宏森當時指出,今年公共衛生系預計招收23人,結果吸引1314人報名,是去年(93人)的14倍,比醫學系、電機系還多,推估可能是因疫情影響,讓公衛領域受重視;今年公衛系預計甄試69人,最後98人通過篩選,去年通過篩選的最低級分為38級分,今年則為43級分。
有關應考資格,衛福部指出,除公共衛生相關學系、所、組、學位學程與公共衛生相關學系、所、組、學位學程畢業,領有畢業證書者外,將研議修正公共衛生師的應考資格,擴大人員參與。相關內容將於立法階段時進行協商。
石崇良指出,目前大概有5萬名符合應考資格,其他醫事學系,包含醫、護、放、檢等,就得看是否修過一定的公衛學分,未來若立法院通過修正條文後,應考人員資格就會更多。絕對不會讓未來公共衛生師的專業能力打折扣,會將一定學分授權主管機關來訂相關的學門要求,包含公衛重要核心能力,如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社會健康行為科學等學門,專業能力絕對會受到肯定。
責任編輯:陳慶徽
希望透過更好的報導與文章品質,讓台灣社會向上提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