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先別管台灣貨和中國貨怎麼分了!設自經區擴大內需、吸引外資...他揭最大盲點

編按:自經區是自由經濟示範區,以「境內關外」為核心,透過免稅優惠吸引外資進駐設廠,促進貿易。台灣由於國際處境特殊,對外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受阻,20年來推出經濟特區或自經區的聲浪始終不斷。高雄市長韓國瑜上週提出自經區構想,僅用「發大財」一說帶過,引發爭議。
隨著美「中」貿易戰逐漸升溫的態勢,蔡總統在臉書上,將區分「臺灣貨」跟「中國貨」,作為反對成立自經區的政策主要理由,認為這樣會毀了臺灣的品牌跟出口價值。
網路上甚至有文章將自經區跟「租界」劃上等號,然而,這些看似符合維護臺灣主權的言論,其實跟自經區政策本身目的都有著不小的落差,雖然不能說這些言論都是錯誤的假消息,只是沒有把完全的實話說出來。
首先,自經區絕對不等於租界,清朝跟民初時期的租界,是將整塊地區的治理權(包括司法權),完整地移交給外國政府,就好像英國租界香港、九龍等地一樣,請問臺灣就算成立自經區,有可能把自經區管理條例的立法權,交給中國大陸嗎?或者說在自經區裡面發生搶劫等案件,臺灣的法院沒有審理犯人的權力嗎?如果自經區的治理權牢牢掌握在臺灣政府自己的手上,自經區又怎麼可以跟租界劃上等號呢?
再來,著重在區分「臺灣貨」與「大陸貨」的言論,除了想要藉由伸張主權意識,在年底大選中取得優勢;另外也形同把自經區跟外銷出口劃上等號。如果在民國6、70年代,台灣人均GDP大約在2、3千美金,擁有年輕充沛的勞動力,這樣的思維是正確的,實際上臺灣在那個年代,也採取這樣的政策,當時那樣專為外銷製造業設立的廠區名稱叫做「加工出口區」,運作模式就是從外國進口原料,在園區裡面加工,然後再外銷到世界各地。
如今臺灣已經是人均GDP突破2萬美元的經濟體,此時成立的自經區,實在不應該僅限縮在發展外銷製造業,應更著重在吸引外國生產優質產品,或勞務的製造業或服務業來台投資。除了創造臺灣的就業機會外,更可以讓臺灣人民以比較便宜的價格,獲得這些優質的產品或勞務,換句話說,這時候臺灣的自經區法規設定的方向,應該要跟擴大內需有所連結,以及藉由自經區內比較自由的法規環境,讓臺灣一些尚有法規束縛的新興產業,有個可以藉外銷練兵的地方。
若是為了排除中國貨,大可以在自經區管理條例中,限制來自中國的資金或產業別,例如將中國大陸國營企業完全排除在外(直接把美國對於中國大陸國營企業的定義抄過來就解決),或者正面表列允許的產業類別;換而言之,臺灣大可打造一個適合自己國情,以及排出中國大陸參與的自經區。
直接以否定自經區,作為打擊反對黨政見的利刃,犧牲的可能是臺灣對於自經區這個專業經貿政策,合理討論與研究空間。別忘了,瑞士洛桑學院對臺灣競爭力評分中,「行政法規之繁贅程度」跟「法規鼓勵外人直接投資的程度」得分長年都不高,如果改善投資環境相關法令的修法真的曠日廢時,自經區就是另一個彈性強化鼓勵外人直接投資,又可以幫政府爭取對內說明緩衝期的良方,不過面對國內既有產業擔憂市場遭瓜分的反對聲浪,我想這才是政府不願意在此時推動自經區的真正原因吧!
然而,只要政府想要爭取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等自貿協定的入場券,包括日本核食進口等開放農產品市場的壓力就不可能消失,復以近期Uber跟計程車業者間的紛爭,美國在臺協會甚至以書面向政府表達關切。如何處理對外市場開放與保護國內產業間的矛盾,以及說服國內產業認同對外開放的貿易政策是利大於弊,恐怕比排除中國更為急迫。
責任編輯:黃雅苓
核稿編輯:葛林
數字很冷冽,卻能反應市場的榮枯興衰。思考很無趣,卻能掌握標趨勢的起伏轉折,歡迎一起加入dolin66數字與思考的遊戲時間,一同探討房地產、股票乃至於其他社會及經濟議題,表象背後的潛在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