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跟著專家腳步投資,多數人下場都是賠錢!從一則報導效應,看懂台灣人理財盲點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跟著專家腳步投資,多數人下場都是賠錢!從一則報導效應,看懂台灣人理財盲點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商業周刊》1951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至頂箭頭

焦點 | 時事分析

跟著專家腳步投資,多數人下場都是賠錢!從一則報導效應,看懂台灣人理財盲點

跟著專家腳步投資,多數人下場都是賠錢!從一則報導效應,看懂台灣人理財盲點
撰文者:dolin66

最近一則報導長期評論臺灣房地產價格過高的學者,在台北購屋置產的新聞,再度引起房地產多空走向的爭論,甚至延伸成為「看空臺灣房地產的學者,為何可以買房」的誠信質疑。其實,這樣的案例反而剛好印證出,臺灣仍有許多人,在投資領域上的2大盲點。

第一就是跟著專家做就對了的跟風習慣,許多媒體在報導這則新聞時,都朝向專家此時買房,代表臺灣房地產景氣轉折點已近的方向切入,除了想要藉此新聞帶動臺灣房地產市場低迷的交易量外,也代表多數媒體的閱讀者,關心重點在於這些專家名人的動向,彷彿只要跟著專家走,就能順風順水的在相關領域獲得不錯投資報酬。

然而專家名人跟一般民眾在現有資本、風險承擔能力、避稅等條件,多半都有明顯的差異,盲目跟著專家名人的腳步,沒有先思考自己在財務上特性與需求,通常都會走向賠錢的不歸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第2個盲點就是沒有弄清楚自己的理財目標,以及實際的財務限制,以上述案例來說,這位學者買房是為了自住,所以購屋決策的主要考量,從來就不是現在房價貴不貴,以及未來到底會漲還是會跌,而是在物件的大小、通風、採光,以及周遭生活機能,是否最大概略符合家人在未來10到20年的需求,另外就是確定購屋後,貸款等負擔不會壓垮家庭經濟。

就好比明明只是因為家裡新誕生的寶寶,換一部內部空間更大的休旅車,卻被解釋成臺灣經濟未來前景看好,因為民眾都願意花更高的錢買更貴的汽車,這不是明顯的張冠李戴嗎?

回到臺灣房地產市場的議題,我從來都不建議把臺灣的房地產,當成投資的主要標的(理由詳見:「存款200萬,你會選擇投資房地產還是股票?理財部落客公開一張表揭潛在風險」),但若從自住的角度切入,想要等到房價最低點再出手的想法,真的很不切實際。

再者,每個自住家庭的購屋需求都不同,而很多物件的細節,又很難透過網路等平台看的到,所以誠摯建議有購屋自住需求的朋友,今年該是勤看物件的用功時刻,因為如果房屋是買來要住的,那價格只是其中一個考量標的,而考量的重點,應該擺在購屋後,每個月的房貸支出,能否控制在家庭總收入的1/3以下,換句話說,從自住的角度切入,買得起比未來會不會漲價更為重要,清楚的把房屋定義成「使用品」,應該就不會有「又能自住、又要增值」的過高期待,也不會因為買進了價格太高的房子,沈重房貸影響家庭的生活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樣的道理,許多朋友在選擇保險時,往往非常關心未來會不會還本,然而保險本質是在尋求緊急急難時的保障,所以考慮重點應該擺在,如何以最便宜的保費,買到保險規劃有涵蓋家庭財務與健康最脆弱的地方,而不是把「能不能還本」當成必要條件。以我個人的經驗,保費最貴,保障範圍最小的,往往就是打著還本口號的保單。

不是說專家名人的話都不能聽,而要有獨立思考的習慣,這樣才能找出隱藏在表象之下的關鍵細節,進而判斷專家的理財作法是否與家庭的理財目標相符,如此方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責任編輯:黃雅苓
核稿編輯:呂宇真

投資 盲點 專家 理財
上班族的理財大小事
上班族的理財大小事
dolin66
展開箭頭

數字很冷冽,卻能反應市場的榮枯興衰。思考很無趣,卻能掌握標趨勢的起伏轉折,歡迎一起加入dolin66數字與思考的遊戲時間,一同探討房地產、股票乃至於其他社會及經濟議題,表象背後的潛在趨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