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連加薪都救不了想離職的心?千萬別靠換工作解決倦怠感

1.上班族心中難免會有想離職的想法,卻因為害怕旁人眼光而不敢表達。其實這類負面想法是讓自己找到工作價值的線索。
2.缺乏工作的價值,即使工作表現再好,都可能因為疲乏而想離職。但工作的價值可以自己找到,不用期待他人給予。
3.通常只要試著挖掘自己的過去,就可以看見陷入工作倦怠的根本原因。
將「好想離職」的負面情緒表達出來,我們可能擔心被他人認為「陷入困境的人,似乎工作不太能幹」,但其實不是這樣。
即使職場上的人際關係融洽、工作表現也優異的人,還是會陷入這種循環裡。實際上,前來諮詢的人之中,也有不少是「喜歡工作」,同時也拿出了成果而被認同。
「好想離職」的鬱悶心情,不是忍耐就可以遺忘的。這並非暫時性的情緒,如果放著不管,又會再次陷入惡性循環。
讓我察覺到這件事的人,是擔任業務職的H小姐。她每次轉職的過程都很順利。當我問她為什麼想離開那些公司時,我才明白「好想離職」的鬱悶感,是許多人職涯中至少會陷入一次的課題。
明明工作表現優異,為什麼還是「好想離職」?
H小姐離開現在的公司後,又再一次轉職,下一家就是第三家公司了。其實她的工作表現還不錯,但是過了半年,她發現自己「又想離職了」,於是來到我這裡諮詢。
然而,整件事很不可思議。H小姐不僅業務成績優異,和主管之間的關係也很融洽。究竟是為什麼會有「離職是不是比較好」的煩惱呢?
「因為真的很累呢!就算拿出工作成果,業績目標又會跟著提高。跨越那些難關,確實可以讓我有所收穫,但是,那又算什麼呢?持續達到業績目標,究竟有什麼意義?我越來越搞不懂了。」H小姐持續陷落在鬱悶的循環裡,而那循環的真面目就是——工作沒有意義。
我心想:「也許她一直都是因為同樣的理由想離職。」於是問她:「請讓我再問一個問題。妳認為這次自己是為什麼想要離職呢?」
H小姐低下頭,思考了30秒左右,但那一天她還不知道答案。2週後,她帶著答案過來,告訴我以下這段話。當一個人在獨處時思考,內心的真實想法就會顯現出來。
「我花了些時間思考過,這次或許也是相同的狀況。即使自己持續達成業績目標,我卻越來越搞不懂會發生什麼好事。我再也不能欺騙自己『只要成果做出來就好』了。因為我無法只是把工作成果做出來,就認為這是有意義的。」
H小姐困惑著,「難不成我會一直因為類似的理由反覆換工作? 接下來我該去怎樣的公司才好呢?也許,其實我不適合當業務。」
確實有像H小姐這樣的人,即使工作順利進行,心裡卻沒有踏實感。
工作價值不必等待別人給你,自己也可以賦予
那麼,H小姐究竟是如何擺脫鬱悶循環的?事情經過是這樣的。第一次諮詢過後,我請H小姐整理了一份作業。
我建議她:「H小姐,您告訴我『工作沒有意義』,成了您的瓶頸,所以才會反覆不斷的離職。從現在開始,請讓我跟您一起思考這個『沒有意義』的真相,以及您是否曾經有過切身的經驗。所以,請您先回想從學生時代至今,是否發生過讓自己感到「就算努力也沒有意義」的事,然後在下次見面時告訴我。」
「相反的,如果您也發現一些感覺有意義的事,或是被您賦予意義的事,也請您再說給我聽。」
再次抽出時間獨處的H小姐,2週後做了一份年表給我看。
H小姐告訴我,她在學生時代曾參加過籃球隊,儘管自己已經成了正式球員、在比賽場上也相當活躍,但依然有「最後還是會引退吧」、「如果沒能拿到冠軍,只會留下輸球的紀錄」的想法。這時候,她會感到極度沮喪,心想「還是放棄籃球好了」。因為沮喪感太過強烈,為了不想起加入籃球隊時期的自己,於是她一直都在掩蓋著這些心情。
「您是在後悔,覺得不要打籃球比較好嗎?」當我這樣問,H小姐很肯定的說:「不是這麼想」,接著往下說她的故事。
「當我把自己的籃球知識傳授給學弟妹,然後得到他們『學會了!』的回饋時,心裡真的很開心。賽後我還會製作分析筆記、和夥伴們一起開會,這些時候也會讓我感覺自己很有價值。」
對於H小姐而言,這就是「斷開鬱悶循環的肺腑之言」。
H小姐正是抱持著這樣的價值觀:將自己的經驗化為可見的資訊、留下紀錄,再持續傳達給身邊的人。如此一來,即使沒能留下讓任何人盛讚的客觀結果,也不會感覺自己的辛苦徒勞無功。
實際上,每當H小姐交接負責客戶時,都會為下一位負責人員詳細書寫一份交接報告。報告裡會提及客戶公司和負責人員的個性、顧客開始使用自家產品的原因,甚至連商談的紀錄、日期,以及最初展開商談的關鍵原因等,都會一一寫下來。就像這樣,「工作價值」就在自己身上。即使沒有任何人要求,你都能「自行採取行動」,並且在那些行動中找到價值。
後來,H小姐告訴我:「運用自身經驗幫助身邊的人,就能感覺到自己的工作價值。」這是她出社會以來未曾發揮過的特質。現在的工作環境中,雖然人際關係融洽,卻是一個單打獨鬥的業務組織,成員間不會彼此分享工作知識。儘管公司希望「大家一起切磋琢磨」,團隊成員依然不會說出自己的成功經驗,所以給了她一種孤軍奮戰的感覺。
當這些狀況日積月累,於是H小姐心中「即使努力,如果自己不在了,這份努力也就不存在了吧」的無意義感,就讓她掉進了鬱悶循環。
憂鬱,也是提醒釐清內心想法的警鐘
這位擁有「觀察力、技術力、提高團隊整體能力」的H小姐,如今在業務顧問公司十分活躍。她告訴我,面試進行得很順利,毫不費力就轉職成功了。最後,她選擇以技術為主的業務顧問公司。
「換工作後,妳的鬱悶情緒變得如何?」當我問H小姐時,她回答的表情看起來很愉快:「工作很不容易啊~不過,只要把工作全部做完就好了。因為我的辛苦對顧客來說,全都是可以參考的案例。」
「現在就算我心情鬱悶,感覺也很類似嬰幼兒的『不要不要時期』,即時還沒當媽媽,仍像是看見自己的小孩一樣。」看來,H小姐已經找到和鬱悶相處的方式了。
只要能和鬱悶維持良好的距離感,就能如此思考:「這份鬱悶又要告訴我:『肺腑之言蒙上一層灰』了。」鬱悶的情緒,就是開始琢磨內心想法的契機。現在,H小姐再也不會掉進「要不要離職?」的循環裡,也不可能再隨隨便便的決定轉職。
多數人一生中都至少會有一次「好想離職」的念頭,並感到鬱鬱寡歡。這是很正常的,就像感冒一樣自然。事實上,根據人才派遣公司Staff Service Group的調查顯示,無論哪一個世代,有8成以上的工作者回答:「曾經有過好想離職的念頭」。
通常只要試著挖掘自己的過去,就可以看見鬱悶循環的根本原因。乍看之下,或許是灰暗的過去,卻同時也是自己毫無偽裝的真實心聲。我們現在感覺到的負面情緒、不想回憶的過去,都是了解「內心真正心聲」的最大提示。
《不再安靜辭職:比起心死,你更需要積極自救!利用3提問+3筆記,幫自己走出一條新路》
作者: 佐野創太
譯者: 黃立萍
出版社:好的文化
出版日期:2022/12/30
作者簡介
佐野創太(SANO SOTA)
日本首創,也是唯一的「離職學®」研究家。
1988年出生於靜岡縣濱松市,在神奈川縣橫濱市長大。慶應義塾大學法學部政治學系畢業。從小受擔任經營者的父親、負責人資工作的母親耳濡目染,聽了許多人因為離職糾紛而煩惱的故事。2012年應屆畢業,進入大型轉職支援企業工作,以轉職經理人的身分協助大型企業徵才,並支援求職者轉職。轉職到智庫機構之後,僅1個月就早期離職,成了無業者。而後,以約聘員工身份回到應屆畢業工作的企業,以新創事業負責人的身份設立求職網站。為照顧父母而離職之後,2017年再以「離職學®」研究家的身分自立門戶。佐野創太透過陷入「好想離職」循環的自身經驗,以及超過1000名慕名而來的離職、轉職煩惱諮詢經驗,將「離職後也會被挖角的最強離職法」加以系統化。將負面情感轉變為堅強的「離職開悟筆記」、消除職場人際關係煩惱的「人際關係分類筆記」,以及「寫給明天的信」,讓肺腑之言變成可展現自身魅力的語言,將工作創造成一門名為「社內副業」的技術,藉以成為能夠自動創新的自己。「離職學®」主要支持20〜30代年齡層的男女,從就職活動求職者到經營者,都是前來諮詢的客戶。他從「能聽見離職者的肺腑之言」立場出發,為企業提供「離職者溝通術」,使其與員工建立信賴關係。受邀擔任電視節目「ABEMA Prime」來賓,並為人資、勞務專業媒體撰稿,傳達「離職學®」的知識及智慧。此外,佐野創太也兼任網路媒體總編、求職宣傳創立會員、自治機構的複業專案經理等職,並從事音樂家的訪問工作,持續聆聽工作者的真實心聲。目前與妻兒共3人一同生活。
(Twitter:@taishokugaku)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商周大調查

北市新黃金商圈成形!不只中山站,這4站不分平假日消費力都強勁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