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上班不專注,可以擊退 Monday Blue!什麼是邊工作邊紓壓的「假期心態」?

1. 美國超過一半上班族,到年末都還沒使用雇主提供的假期。但,大腦需要休息、充電與反思,才有助於提升工作參與度和創造力、減輕壓力。
2. 《哈佛商業評論》作家懷丁(Melody Wilding)指出,藉由「假期心態」打造理想工作日,休息效果比真的去放假還要好。
3. 「假期心態」指的是忘記時間、擺脫焦慮,沉浸在當下。人們能藉由3方法培養——讓思緒漫遊、工作上創造娛樂、以及尋找心流狀態。
想到明天要上班,就覺得心好累嗎?工作,是否忙到讓你無法休假?
你不是唯一!美國超過一半上班族,到年末都還沒使用雇主提供的假期。但,員工休息不夠,除了會產生不再追求上進的「安靜離職」心態、逼走人才,對個人健康並造成負面影響。
這是因為,大腦需要精神修復(mental maintenance),包含休息、充電與反思。適時的休息,不只有助於提升工作參與度和創造力,也能降低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預防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過度分泌。
不過,就算沒有放假,其實平常上班日也能實現休息與紓壓!而秘訣,就是培養「假期心態」(vacation mindset)。
「假期心態」是什麼?正念專家、《少才是力量》一書作者巴伯塔(Leo Babauta)解釋,在這個狀態中,你只存在於當下。比起在意時間、擔心工作是否做對或有無完成,更重要的是,沉浸於現在做的任何事情。
《哈佛商業評論》作家,同時也是高階主管教練的懷丁(Melody Wilding)甚至指出,藉由「假期心態」打造理想工作日,休息效果比真的去放假還好。
以下分享3個方法,幫助想擺脫倦怠的上班族,培養「假期心態」。
一、讓大腦漫遊!用發散模式激盪創意
洗澡時,常常靈光乍現嗎?或者讓你想破頭的問題,休息幾天後,突然答案就呼之欲出?這不是偶然,因為這些時刻,你允許思緒漫遊,反而讓大腦建立起新的連結,激盪出充滿創造力的見解。
上班族整天忙著邏輯思考、分析、計算、制定戰略;但要釋放創新能量,反而是讓大腦進入休息時的「發散模式」(diffuse mode),意即天馬行空的思緒。
除了可藉由正念、自我反省,定期進入發散模式之外,團隊也可以一起畫出放射狀心智圖,腦力激盪可能的創新解決方法。
二、工作也俏皮!玩耍、微笑對抗壓力
英文有句俗諺:「只工作不玩耍,聰明孩子也會變傻。」(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大人也一樣,無聊又沉悶的職場,只會損害團隊的合作意識,也無法減輕壓力。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每次走進辦公室,就微笑!這個小小的舉動,經過科學證明,能釋放大腦中4種與快樂有關的激素,包含多巴胺、血清素、催產素、腦內啡,因此增加幸福感、對抗壓力,並減緩疼痛。
此外,全球頂尖設計公司IDEO研究發現,團體遊戲、原型實作、講故事、鼓勵運動的靈活工作場所,都能正向刺激實驗性與冒險精神,並培養員工的同理心。
三、進入心流狀態!開創不逃避的理想工作日
創新大師賽斯.高汀(Seth Godin)說:「與其盼望下次何時能放假,或許你應該打造一種不需要逃避的生活。」這提醒人們,想要擊退工作倦怠,不是被動等待幸福,而是主動創造理想的工作日樣貌。
為了實現心中的理想工作日,上班族可以自問:「哪些工作形式或樣貌,能使自己進入『心流狀態』(編按:指全神貫注時,感到渾然忘我的最佳境界)?」
例如,對一名20多歲的年輕攝影記者而言,「冒險」可能是工作的首要目標。在環遊世界、講述故事的過程,能夠全心投入其中;中年過後,或許往上擔任高管,改變出版物的內容方向,變成能激發最大成就感的使命。
「如果明天中樂透,我還是會想去上班,」曾於雅虎(Yahoo)、網飛(Netlfix)等知名企業擔任工程總監的麥斯威爾(Cynthia Maxwell)如此認為,這就是心流,比任何用金錢能買到的夢幻假期,都令她感到開心。
或許,此刻的你無法躺在沙灘上遠距工作,但仍然可以運用上述3種方法,培養「假期心態」,揮別Monday Blue!
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BetterUp、SCL Health
核稿編輯:吳中傑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