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心靈成長
「如果你不買樂透,就不可能中獎」這句話有哪些盲點?

1.事前的準備工作與努力,是個人能力的基本要素,它們通常會帶來好的結果。
2.個人為了追求運氣所付出的心力,其實是與個人能力有關,非關運氣,這是努力與否的問題。
3.如果你因為好運而受益,那就好好享受當下的愉悅,然後準備迎接運氣用完的那一天到來。
運氣和我們所有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描述運氣的格言:
● 「你可以創造自己的運氣。」
● 「運氣就是當你準備充分,然後機會降臨時。」
● 「我篤信運氣,而且我發現當我越努力、我的運氣就變得越好。」
事前的準備工作與努力,是個人能力的基本要素,它們通常會帶來好的結果。但這些格言並沒有真正解釋事情的真相。如果你做了準備,而且很努力,那麼你的成功並非因為運氣變好。
運氣是完全不會變的,只有你的能力會進步。你可能非常努力、也做足準備,然後在66號公路上開了全美國最棒的餐廳;然而當州際高速公路經過你所在的城鎮時,再好的餐廳也得關門大吉。
另外一種常見的說法是,如果你拒絕幸運之神,你就不可能得到好運。舉例來說,如果你不買樂透,你就不可能中獎。就某個層面來說,這當然沒錯。但這個說法掩蓋了2個重點。
1.運氣可能有好有壞。雖然中了樂透彩看似運氣好,但我們很難主張沒中獎就是運氣不好。
2.輸掉樂透彩是預料中的事。樂透在設計上本來就是要賺錢,他們只會拿出一部分的錢給贏家,所以整體來說這是個輸家的遊戲。重點是,當你把自己放在一個可能享受好運的位子時,你也可能變成輸家。
另一個重點是,個人為了追求運氣所付出的心力,其實是與個人能力有關。例如,你必須與未來的雇主們完成10場面試才能拿到1份工作,只完成5場面試的人可能拿不到工作,但完成10場面試的人,最後都會得到這份職缺。找工作非關運氣,這是努力與否的問題。耐心、堅持與打不垮的鬥志,其實是個人能力的重要因素。
研究顯示⋯
有一個鼓吹「運氣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名人,就是李察・韋斯曼(Richard Wiseman); 他是赫特福德大學(University ofHertfordshire)科普心理學(Public Understanding of Psychology)的首席教授。
他聲稱他已經找到一個經過科學證實的方法,可以了解、控制和增進你的運氣。韋斯曼蒐集了數百人的樣本,要他們評分自己有多相信運氣。然後他接著解釋「幸運者與不幸者的思考與行為差異」,並找出運氣的4大原則。這些原則包括「盡可能擴大你的機會」、「聆聽自己的預感」、「期待好運」,以及「把壞運轉化成好運」。韋斯曼的研究非常活潑逗趣,而他儼然就是一個精力旺盛且充滿好奇心的人。但可惜這些都稱不上是科學。
在一次實驗中,韋斯曼要求那些購買英國彩券(U.K. NationalLottery)的人填答一份問卷,裡面的資訊包括他們打算買幾張彩券、還有他們是否認為自己擁有好運。在七百多位受訪者中,34%認為自己擁有好運、26%認為自己運氣不好、40%則是中立。受訪者中,有36位當晚成功獲獎,占總人數的5%,而且均勻分部在覺得好運與覺得運氣不佳的人群中。每個人平均輸掉2.5英鎊,從彩票的購買數來看,這也絲毫不意外。
韋斯曼指出,這個實驗顯示,運氣好的人並沒有任何超自然能力(你應該也不會這麼想);他也排除了個人智慧與運氣之間的任何關係。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你不可能提升自己的運氣,畢竟只要是能透過努力來改變結果的事,其實都與運氣無關,而是個人能力。
我們無法控制運氣
對於運氣這件事,我們應該培養一種處之泰然的態度。我們努力的結果不管是好是壞,其中有一些成分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即個人能力)、也有一些成分是我們根本無法控制的(運氣)。也就是說,運氣是殘餘下來的成分:當你把努力的成分抽掉之後,剩下的就是運氣了。
你的運氣好或壞,其實跟你這個人根本無關。如果你因為好運而受益,那就好好享受當下的愉悅,然後準備迎接運氣用完的那一天到來。若運氣不好,也不要垂頭喪氣。如果你已經用正確的方式來做這件事,那就把這次的結果拋諸腦後,未來繼續用同樣的方法堅持下去。
《長勝:靠運氣贏來的,憑實力也不會輸回去,常春藤名校「模型思維」課程指定必讀》
作者: 麥可.莫布新(Michael J. Mauboussin)
譯者: 陳冠甫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22/09/07
作者簡介
麥可.莫布新(Michael J. Mauboussin)
摩根史坦利旗下協成環球團隊(Counterpoint Global)首席研究顧問、聖塔菲研究院(Santa Fe Institute)董事會名譽主席、哥倫比亞商學院兼任教授,曾任藍山資本(BlueMountain Capital)研究主管、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全球金融戰略主管。多次入選機構投資者團隊和華爾街日報明星人物。
莫布新的工作主要是協助客戶端進行投資配置與投資估值、競爭戰略分析和擔任決策顧問等項目,分析領域橫跨金融、競爭策略、心理學,以及複雜系統理論。美國《商業週刊》曾於年度美國最佳商學院中,將其評比為「年度傑出教授」,同年僅7位教授獲得。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