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給創業者:你想要一個擴展中的企業?還是一間家庭式早餐店?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給創業者:你想要一個擴展中的企業?還是一間家庭式早餐店?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創業心法

給創業者:你想要一個擴展中的企業?還是一間家庭式早餐店?

給創業者:你想要一個擴展中的企業?還是一間家庭式早餐店?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鍾子偉
摘要

1.許多沒拿過專業外部資金的創業者,在初次面對專業外部投資者時,都會感到猶豫。

2.這時,可以自問一個問題來幫助思考:我們是願意經營一家要擴展業務的企業?或是一間家庭式早餐店?

最近跟一對夫婦朋友喝咖啡,他們跟我分享了他們公司的最新消息。

兩年前,他們倆都剛從國外的研究所畢業,他們那時剛結婚,決定存一些錢,成立自己的UI設計公司。一開始只有他們兩個人,然後他們接了越來越多客戶案子,藉著擴展業務,慢慢開始招募初始員工。兩年後的現在,公司越來越穩定,員工人數接近10人。他們覺得很高興和放心,即便成長速度並不快,他們的小公司日漸茁壯。

而在幾週前,他們面臨了一個有趣且重大的決定:早期跟他們合作過的一個大客戶,相信他們很有潛力。那個客戶剛巧是專業投資人,在亞洲投資了20多家公司,他認為其中許多公司可以跟這個設計公司有很好的合作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相信這對各方都是雙贏的局面,他投資的許多公司都可以使用他們的服務,而且他也可以幫這間年輕的設計公司帶來更多的業務和營收。因此,為了支持他們,他提議要成為他們最早的外部投資者之一。這對年輕的夫婦可以利用外部投資來快速成長,增加人手,搬到新辦公室,並開始追求更大的案子和客戶。

在這個邀約之前,他們從未真正考慮過接受或對外部專業投資人提案,無論是策略性的天使投資人或是創投,因此這是他們第一次面對這種情況。他們該接受嗎?年輕的創業家應該在什麼時候考慮引進外部投資人的資金?有哪些主要決定因素會影響他們的最終決定?

就許多方面來說,我們可以自問一個問題來幫助思考:我們是願意經營一家要擴展業務的企業?或是一間家庭式早餐店?

家庭式早餐店:100%控制成長速度和未來

就像每天在台灣街頭看到的早餐店一樣,早餐店通常由夫婦或家庭擁有、經營,通常非常穩定,員工人數很少。早餐店的利潤,通常足以維持家庭開支並擁有平衡生活。也許,如果他們想慢慢逐步地擴展,他們可以用幾年後存下來的利潤來開第二家和第三家店,或開始授權加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總體來說,這是一個比較舒適的決定——沒有外界壓力,也不會被迫迅速擴張。從人生決定的角度來看,他們100%控制自己的成長速度和未來,自主決定是否要做出重大改變,或只是想讓事情維持輕鬆舒適。這絕對沒有錯,這只是偏好的選擇。

擴展中企業:令人振奮的成長與巨大壓力

另一方面,如果他們選擇接受外部投資人的資金,那情況將會朝反方向發展。這就像擁有一個成功且高潛力的餐廳概念,並注入大量資金,迫使在未來幾年內迅速發展一樣。未來幾年,他們可能會有令人振奮的成長,但與此同時,也將面臨巨大壓力,獲得專業的外部資金,意味著在未來幾年內不可能放棄。

許多以前沒有拿過專業外部資金的創業家,一開始往往不知道大多數專業投資基金都有所謂的「7+2法則」。

這個法則是指,對於專業的投資基金來說,一旦他們投資了某個項目,他們不會一直給你錢,而是希望到第7年、第8年年底,他們投資的資金應該跟著成長的報酬拿回來,以證明這是一筆合理的投資。這意味著,從拿到投資資金的那天起,就必須在接下來幾年裡展現大幅成長,才能證明這個投資項目的合理性。從簽署投資文件那天起,每年的主要目標(像是年營收、擴張新店數、每年的利潤數字)都會被計算,而這些目標必須年復一年地達標。

就許多方面而言,類似的問題跟許多人生重要問題非常相似:明年該投入資金去留學嗎?去念另一個學位是正確的決定嗎?這是該離職創業的合適時機嗎?

這些問題看起來很抽象,很難回答。為了使我們找到正確的答案,我們必須首先問自己:我們的長期目標是什麼?在接下來的5到10年中,我們要完成什麼?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和工作平衡?我們是否必須出國留學或有碩士學位才能實現這一目標?還是沒有必要?

我們是否希望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情況下,朝某個方向、年復一年地過著舒適生活?即使這意味著從長遠來看,我們的業務擴張規模和速度可能很慢。或是我們真的相信自己有很高潛力的商業模式,而我們從未真正給予它追逐其真正潛力的機會和資源,所以會在未來感到後悔?儘管這意味著,未來幾年將會有令人興奮但精疲力竭的生活。

如果我們對自己誠實,我們真正想要什麼樣的最終結果?我們如何回推,一步步從邏輯上做出最佳選擇?

責任編輯:李頤欣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川普關稅風暴,您認為台灣企業最應優先採取的應對策略是?
1. 美國市場需求的變化與客戶反應
2. 加速供應鏈多元化,分散風險
3. 提升產品附加價值與差異化
4. 調整產品組合,例如成本、通路等
5. 爭取政府的協助與補貼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貨到了港口,美國客戶卻說千萬別出!」川普關稅重拳:台灣出口關機中
創業 外部投資 投資人 企業
哈佛之後的人生
哈佛之後的人生
Joey Chung (鍾子偉)
展開箭頭

出生於台灣,在美國長大。12歲回到台灣,20歲出版第一本書,23歲於瑞士銀行證券研究部門工作,24歲進入哈佛商學院,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台灣人。25歲在紐約Ralph Lauren實習,26歲畢業,是台灣模擬聯合國推展協會創會理事長。28歲當上中國三麗鷗總經理,30歲離開三麗鷗在台北開始創業。

出版作品:《記得你22歲的眼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