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時間沒有比較多,該怎麼超車職場前5%菁英?「高效習慣」幫你開槓桿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時間沒有比較多,該怎麼超車職場前5%菁英?「高效習慣」幫你開槓桿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職場修練

時間沒有比較多,該怎麼超車職場前5%菁英?「高效習慣」幫你開槓桿

時間沒有比較多,該怎麼超車職場前5%菁英?「高效習慣」幫你開槓桿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劉奕酉
獨立觀點 2020/12/31
摘要

高效習慣者的秘密,其實就在於用對力氣在「時間管理」和「影響力建立」上。再配合你的專業能力提升,自然就有本錢贏過職場前5%的人。

我們都曾經看過不少勵志的雞湯文或是成功人士的高效習慣之類的文章,然後呢?可能沒有然後呢。再一次看到時,仍然覺得好棒棒,但是我做不到、這與我無關。

「因為他比較聰明。」、「因為他還年輕,沒有家庭包袱。」、「因為他沒有經濟壓力,所以可以做想做的事。」、「因為他跟我不一樣……」你永遠可以找到「合理化」自己這麼失敗的理由,反正久了就習慣了。不做日子也還過得下去嘛,幹嘛這麼累?所以看到別人的成就,多數人想要,但少數人敢要。

其實你和成功者的出發點不一樣

別誤會了,我指的不是聰明才智、身家背景之類的不一樣。當然,這是很關鍵的影響因素,我承認。我想說的是那些聰明才智、身家背景跟你差不多,甚至條件比你差的成功者,出發點其實不一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著高效習慣的人,站在原點的前面運用著高效習慣所帶來的複利效應,做起事來事半功倍;而有著低效習慣的人,站在原點的後方,學習著高效方法試圖養成習慣,由於沒有擺脫低效習慣,低效習慣的作用力抵銷了高效方法的成效,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加速往反向移動。

舉個最實際的例子。沒有人反對早起的好處,但是如果你是個夜貓子,每天都凌晨4、5點才睡,然後學別人6點起床,結果會如何可想而知。所以,在養成高效習慣之前,你得先擺脫低效習慣。唯有擺脫了低效習慣,你才會開始站在原點,享受著高效習慣帶來的複利效應。

你憑什麼贏職場前5%的人?關鍵在於轉換功率與槓桿係數

「我有專業,條件也不差,為什麼輸給別人?」

我想問題出在你的轉換功率。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專業、你的條件「發揮」了多少?如果用數值代表專業能力與條件,你的數值是8,轉換率是50%,那麼實際發揮的數值就指有4(8×50%);另一個人條件遠不如你,也許數值只有4,但只要他全力發揮,轉換率達成100%,就能夠「不輸」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他提升了基本數值,就可以輕易的超越你,而且距離越差越遠。轉換功率決定了你的能力實際輸出的數值;然而,高效習慣者還有另一個與你根本上的差異,就是懂得槓桿作用,能將「支點」放在對的地方,讓自己的能力輸出數值再翻倍。

在哪裡付出,就在哪裡得到

現在你明白了,能發揮出多少實際數值,其實取決於「基本數值×轉換功率×槓桿係數」的乘積。高效工作者與你的差別,就在於懂得利用這個公式用對時間、聰明努力,知道應該將有限的時間與資源投入在這3項數值的提升。光是努力提升基本數值可能只是用錯力氣,如果投入在其他二項也許效果更好。這個轉換功率,就是「時間效率」的管理;而槓桿係數,就是「影響力」的建立與累積。也就是說,高效習慣者的秘密,其實就在於用對力氣在「時間管理」和「影響力建立」上。再配合你的專業能力提升,自然就有本錢贏過職場前5%的人。

收到樂金文化的新書後,很快地就閱讀完畢,寫下這篇文章。看著書中內容總覺得似曾相似,許多地方頗有共鳴也頻頻點頭,仿佛近年來看過有關高效工作者的文章,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影子。你聽過的概念或技巧,舉凡番茄鐘、碎片時間、時間顆粒、重要急迫矩陣、刻意練習、知識付費等等,相信在這本書中都可以找到。

作者沐丞,本身就是一位職場作家。他的文章大多發表在LinkedIn、簡書等平台,運用自身的職場經驗與成功之道,分享許多職場修練心得。在書中提到了他的觀察與分析,為什麼接受相同教育、進入職場後薪資待遇差不多的人,在幾年後的差距可以如此之大?關鍵就在每一個人對於「時間管理、自律習慣、技能發展、職業規劃、個人影響力與人際關係」這6個方面投入的比重不同,導致後來的差距越來越大。特別是我先前提到的「時間管理」與「個人影響力」更是產生複利效應的重要關鍵,不僅可以發揮效果,更能加成到其他方面的效率。

思維改變心態,心態影響行動

書中提到的大多是思維概念,而思維這種東西是很有趣的。當你具備了這些思維,你會覺得理所當然;當你不具備時,看過就忘。但是這些思維會潛移默化的改變你的心態,逐漸影響到你的行動;如果你習慣看一些關於高效習慣或是提升自己的文章,我會建議你收藏這一本,三不五時翻一翻提醒自己直到習慣的養成。在此我摘錄一些重點與自己內化後的心得,供你參考。

時間管理:拚時效,不比時長

高效工作者懂得利用碎片化時間來處理一些「適當」的項目,而不是將時間碎片化,形成一種瞎忙。是為了將省下的「整塊」時間回歸到生活,從而讓工作與生活的關係更為平衡,而不是為了有更多時間時時刻刻都在工作。
造成無意義的瞎忙,主要是由於:

  1. 時間碎片化一個人瞎忙)
  2. 過度協作(一群人瞎忙)
  3. 節奏不協調(高效時段、輕重緩急與個人狀態的有效搭配)
  4. 不懂拆解任務(化整為零,逐一完成是敏捷的概念)
  5. 花時間省錢(不懂時間的價值)
  6. 無效社交(不能杜絕社交,但要精簡社交)
  7. 手機上癮(注意力空間的不當使用)

盡量將時間花在高價值的事情上;如果不能選擇,也要從低價值的事情中,找出創造價值的可能性。

自律習慣:時間與金錢的自由,來自於自律管理

所謂自律,就是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特別是時間觀念、工作態度與輸出品質,是職場工作者最該養成的自律習慣。很多時候,你做不到是因為沒找到讓自己專注於某件事的支撐點;你認為超乎尋常的,在別人眼中只是日常,所以關鍵是養成習慣。一但成為習慣,就沒有自不自律的問題。

在健康管理的自律,也是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往往產生「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說來也好笑,我也曾經因為過度自律,結果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直到我學會「放棄」才逐漸改善這個問題。沒有健康的身體,一切都失去意義。

技能管理:持續學習、刻意練習、養成慣習

不少人的共同問題是:如何在保持穩定性的前提下做好專業技能的提升與延展呢?其實有2個要訣可以參考。

第一個是自我訓練,提高專業的深度與廣度。專業技能的縱向延展是為了更高效的解決個人問題,而橫向延展是為了建立自己的影響力,更好的解決團隊配合的問題。

第二個是提早學習更高等級的技能,更能把握住機會。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懂得在自己的專業技能上合縱連橫,不斷有計劃的延展自己的技能樹,而不是等做到哪個位置才開始培養。俗話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但不代表你不能先具備那樣的能力,等待機會的到來。

除了持續學習與刻意練習之外,更要懂得輸出來反思與反饋,這也是建立影響力很有效的方式之一。職場中最重要的輸出技能就是「演講」和「寫作」這二項能力;當你勇於輸出時,就會在意自己的輸出對他人的影響,進而更加關注自己的輸入,慢慢建立自己在內部和外部的影響力。

職涯規劃:主動創造機會,勝過等待命運安排

薪資的高低,和承擔的責任成正比。如果你希望薪資能有所成長,那麼就先學會承擔更大的責任。做好4件事,讓好工作自己送上門。
一、專注眼前,把當前的工作做到做好,建立內部影響力。
二、學會輸出,積極建立外部影響力。
三、延展視野,拓展自己的知識面,瞭解上下游的工作。
四、長期規劃,讓自己發光。

你若芬芳盛開,蝴蝶不請自來。許多人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只要卡到位了,就能安枕無憂的跟著公司成長搭順風車。過去或許是對的,但現在的環境已經不允許如此了。公司成長了,但你有嗎?若沒有,遲早會被請下車。

建立影響力:內外兼修,產生複利效應

影響力的建立包括內部影響力與外部影響力。把握一個原則:由內而外,再反饋。內部影響力與外部影響力是相輔相成的,你必須要有比較強的內部影響力,才可能產生外部影響力,而外部影響力又會反過來加強內部影響力。

提升內部影響力的7個要點:

  1. 確保工作輸出品質
  2. 嚴格遵守時間觀念
  3. 擁有良好工作習慣
  4. 具備嚴格職業操守
  5. 持續精進自我技能
  6. 善於總結與分享
  7. 建立外部影響力

增加外部影響力的5個關鍵:

  1. 先打造自己的內部職場影響力
  2. 發掘自己的核心產業技術優勢
  3. 善於公開分享
  4. 把握每一次展現自我價值的機會
  5. 保持謙虛的態度

人際關係:有效經營,不要汲汲鑽營

很多人以為建立自己的影響力,就是多結交一些大神或大咖。這其實是對人際關係的一種誤解,當你跟這些大神還不到一個級別時,你和他的人脈就是一種無效連接,對你沒有太大用處。你渴望跟比你強的人建立人際關係,而那些比你弱的人希望跟你建立人際關係,但是如果等價交換的機制無法建立,這樣的人際關係就很難建立。

因為偶然的關係建立起的不平等人際關係,可能會帶給你一次、二次的幫助,但是如果你不能給予回報,這種人際關係就會變成一種施捨,終究會斷掉。抱人大腿的永遠是弱者,打鐵還需自身硬。同事之間的關係講究一個「度」,不需要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獨來獨往。融洽的同事關係也有助於工作的開展,但是一旦沒有把握好「度」,就可能給自己帶來煩惱,甚至直接影響工作。

*本文授權轉載自「職人簡報與商業思維」,原文:你憑什麼贏職場前5%的人?多數人想要,少數人敢要;關鍵在於用對時間聰明努力、建立影響力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川普關稅全球股災,你覺得最需要掌握的投資策略是?
危急時刻,商周訂戶俱樂部Youtube公開直播,立即前往:最新財報+關稅戰利弊全解讀
1. 科技股前瞻:選出潛力標的
2. 傳產、金融解析:地雷、優質股名單
3. ETF攻略: 主動、被動一次搞懂
4. 整體投資策略與佈局
5. 以上皆是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曾當股市冤大頭⋯他靠分清「投資和交易」找到穩定獲利3關鍵
高效習慣 影響力 時間管理 職涯規劃 人際經營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