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面對動不動就發飆的前輩,他選擇接招挨罵…為何最後對方卻「自願認輸」?

1.業務部陳經理和管理部林副理,兩人時有意見相左、理念不合的情況發生。每次爭吵都像是不平等戰爭一樣,兩人的氣勢和說話的份量都相差懸殊,每每會議或溝通,屈居下風的總是林副理。
2.同事們背後議論紛紛,大家都在猜林副理遲早會被陳經理逼走。 沒想到兩人纏鬥一年半,最後認輸離職的卻是大多居於上風的陳經理,真是跌破大家眼鏡。
「管理部養那麼多人到底在幹嘛?這點小事都處理不好!」業務部陳經理又怒氣沖天地對著電話筒另一頭咆嘯。
「陳經理,這樣說有點失公允。」林副理極欲為自己的部門辯解,但仍是好聲好氣,極盡全力安撫盛怒之下的陳經理。「您別生氣,有問題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
「莫!名!其!妙!你們部門的問題,誰要跟你一起解決。」陳經理聲量大到辦公室前半部的人,不用透過電話筒,都能把兩人吵架內容聽得一清二楚。
兩個部門的主管,一個座位在辦公室東邊,一個在西邊,兩人之間不過隔著約莫15公尺不到的距離。但這15公尺,卻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兩人時有意見相左、理念不合的情況發生。
兩人的衝突,已經成為辦公室的日常。此時,其他同事們盡量把頭壓著低低的,避免四目交接,假裝沒有看到這一幕在上演,雖然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仍難免不了幾分尷尬,因為這爭吵就像是不平等戰爭一樣。在陳經理眼中,林副理不但是下輩,而且能力明顯不足,因此他打從心裡瞧不起他。所以每次一有爭論,總是一個氣勢凌人、接連開罵,一個只能不斷接招挨罵。兩個人的氣勢和說話份量都相差懸殊,每次會議或溝通,屈居下風的總是林副理。
同事們背後議論紛紛,大家都在猜管理部林副理遲早會被業務部陳經理逼走。 兩個人纏鬥了一年半,沒想到最後認輸離職的居然是時常居於上風的陳經理,真的是跌破大家眼鏡。
在一般打聽之下,才知道看似處在下風的林副理其實非常懂得運籌帷幄、步步為營。一有部門衝突或政令推廣窒礙難行時,他總是選擇檯面上隱忍,維持禮貌與風度,檯面下再個別與相關人等一一溝通、尋求各個突破與結盟,也透過各種管道將意見直達「天聽」,影響高層決策。即使在檯面上他跟陳經理意見不同,相爭時看似是總是吃虧的一方,但事實則不然。他在會議桌上當了安撫的好人,而且事情最後總是能默默地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前進。
不明就裡的陳經理因為事情發展總是不如他預期,心態上更加不滿與火大,不僅矛頭對向林副理,有好幾次在無法克制之下,更公開表示對高層決策的不滿,即使是針對公事就事論事,即使是竭盡所能捍衛公司權益,也不免給人態度囂張之感。日子久了,不僅為自己在同儕間樹敵,也讓高層對他觀感不佳。辦公室的氛圍開始轉向同情林副理。爾後衝突發生時,即使林副理選擇隱忍,也有其他同儕會跳出來支持林副理,就連高層也開始站在林副理這一邊。
陳經理得不到同事們的支持,也得不到長官偏愛的眼光,不禁感嘆世風日下,自己的鞠躬盡瘁無人賞識。腹背受敵的他,最後選擇離開公司。隱忍多時的林副理也總算熬出頭。
其實,兩個人捍衛自己主張的立場都沒有錯,之所以有天壤之別的結局,完全是溝通的技法不同所致。
陳經理篤信有理走遍天下,在談判桌上大聲疾呼。只是他的理未必是別人的理。幾番理直氣壯、態度強硬之下,難免給人囂張跋扈的印象。即使眾人在會議上懾於他的氣勢,不見得與之衝突,私下卻是議論不斷。陳經理看似贏了面子,卻不見得能贏了裡子,即使出發點是善意、是正確的也一樣,反而容易模糊了初衷。
比起陳經理,林副理顯然更懂得溝通的法門,深諳形勢比人強、風行草偃的道理。即便自認有理也絕不氣壯,任何溝通總是和言悦色,盡其所能地讓溝通的氣氛平和,創造良好的氛圍,讓眾人能毫不掩飾地訴說意見及背後的理由。再者,檯面上意見五花八門、人多嘴雜,很容易失焦或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在會議上讓大眾適當的陳述意見之後,林副理會再花時間私下溝通,了解同事們意見背後的緣由,並且一一説服,個別爭取認同、化解歧見。等待下次決議時,風向自然吹向他這邊。
孰高孰下?立見分明。
責任編輯:李頤欣
任職公關公司多年,現任知名外商宣傳部主管。
對工作實事求是;對人天真浪漫;對朋友肝膽相照;對惡人嗤之以鼻;罵人,一針見血。SHOPPING,彈無虛發。 求知慾強,總是害怕自己知道的不夠多! 天性愛幻想,老是覺得世界可以更美好! 有一點天真、也有一點任性!講求實際、卻也充滿憧憬!是上了年紀版的小丸子。
粉絲團連結:菲女狼